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那冊曾被用來壓鞋樣的【永樂大典】,經齊魯書社出版返回萊州家鄉

2024-03-26文化

記者 李文璇

2024年2月1日,齊魯書社出版的【〈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新書先發及捐贈儀式在萊州市博物館舉行。齊魯書社副總編輯劉玉林滿懷感慨地說:「國寶終於衣錦還鄉、榮歸故裏了。」

齊魯書社出版的這套書到底有什麽來歷?「衣錦還鄉、榮歸故裏」之說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記者近日對劉玉林進行了專訪,聽他講述這冊國寶級古籍發現、收藏、整理、出版的過程。

敬惜字紙

國寶偶現真顏

故事還要從上世紀80年代講起。1982年11月1日,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在山東省掖縣(現萊州市)圖書館工作的孫洪基,正在縣裏參加文化系統學習班。課間休息時,他無意間瞥見墻壁上月份牌表面【永樂大典】的簡介。有古籍收藏經驗的孫洪基,自然聽說過這部國寶級的古書,他就此開啟了話匣子,與培訓班的同人們聊起了這部皇皇巨著,並不無惋惜地講到【永樂大典】的流失情況。就在此時,一位在掖縣文化館文物收購處工作的朋友笑稱,自己那兒就有一冊【永樂大典】。

將信將疑的孫洪基隨其回家一探究竟,卻是無功而返。不承想,一個星期後,那位朋友拿著一本書走進了孫洪基的辦公室。乍見此書,灰撲撲、皺巴巴,倒像廢品;然而,仔細翻閱,紙張挺括而柔軟,小楷端莊,朱墨燦然,版心「永樂大典」的字樣清晰可見,隱隱透露著皇家書品特有的豪華與莊嚴。孫洪基又拿出【中國書史簡編】檢視對照,發現這本書從裝幀形式到內容行款,與上面所說的毫無二致。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嘉靖副本原件

「這可能真的是【永樂大典】。」孫洪基既驚且喜,「可這樣珍貴的書,是從哪裏來的呢?」追問之下,朋友說這冊古書是從一個名叫孫洪林的人那兒取來的。原來,此書原為孫家所有,後作為陪嫁,與孫洪林的老姑奶奶一起「嫁」到了邱家。有次,孫洪林到邱家走親戚,表叔給他講了荊軻刺秦王和阿房宮北門為磁石門的故事,並稱這是從一本古書上看到的。因書「用處不大」,表叔見孫洪林感興趣,便慷慨地送給了他。諸般巧合之下,在文物收購處工作的那位朋友在孫洪林處見到此書,又將其帶到了孫洪基面前。

作為明朝皇室的「禦用書」,【永樂大典】自是「樣貌不凡」:開本闊大,高約50厘米、寬約30厘米,一見即感莊嚴;用料精良,以潔白柔韌的白棉紙寫就,撫玩可知雅致。惜乎這冊【永樂大典】「遇人不淑」,邱家人「不識此書真面目」,卻曉得「物盡其用」,將書的邊角裁剪下來做針線圖案,又拿書來壓鞋樣。盡管此書的書皮已然不存,「天頭地腳」的白紙也被剪去,但好在民間一向有敬惜字紙的傳統,邱家人對書中有字的部份「秋毫無犯」,這冊書的正文部份保存較為完好。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嘉靖副本原件

了解情況後,孫洪基就此事對縣委宣傳部進行了匯報。縣委宣傳部當即指示孫洪基,向北京圖書館(現中國國家圖書館)去信,邀請專家赴掖縣進行鑒定。北京圖書館自建館之初便竭力在海內外搜求【大典】,館裏收到信函後,立即派人奔赴山東。後經鑒定,此書為【永樂大典】嘉靖副本原件無疑,屬門制類全帙30卷中的前2卷 ,前後及書中殘缺達16頁多,共存39頁零一 角。

【永樂大典】存世極少,這冊【大典】的價值難以估量。經過協調,孫洪林將這冊書捐獻給了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給予的2000元獎金則由孫洪林與邱家均分。從此,這冊【永樂大典】在國家圖書館得到妥善保存,【永樂大典】作為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之一,也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命途多舛

【大典】流散民間

那麽,【永樂大典】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呢?讀過【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都了解,明成祖朱棣經「靖難之役」,於1403年奪占帝位,改元永樂。由於他的帝位來得似乎不那麽正當,為了樹立自己的正統形象,平復知識分子的不滿情緒,永樂皇帝決定編纂一部大型類書來粉飾太平。永樂元年(1403年)7月,明成祖諭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正式下達了修書的敕命。

解縉等人顯然是對領導意圖領會不深刻,有點急於求成,組織一百多名儒生,僅用一年時間,匆匆編成【文獻大成】。明成祖看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和想象的差得遠,很不滿意。遂「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及縉」為總裁,「簡中外官及四方宿儒有文學者充纂修,繕寫三千人」,重輯此書。姚廣孝就是道衍和尚,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永樂皇帝朱棣最為倚重和信任的人,由他來主持編纂,可見這部書在朱棣心目中是多麽重要。

明成祖朱棣畫像

此次重修自永樂三年(1405年)元月始,到永樂五年(1407年)十一月定稿進呈,成祖重新賜名【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學者們在編纂【永樂大典】時,首先參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藏書,同時派人分赴各地搜羅民間書籍,並以官方韻書【洪武正韻】為綱,將收集到的圖書依序編入。最終,【大典】共輯錄各類圖書七八千種,將上至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資料近乎囊括凈盡。據姚廣孝【進永樂大典表】,全書繕寫成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如此宏篇巨帙,使得【永樂大典】成為中國體量最大的一部類書 。

【永樂大典】成書後,精抄一部,是為正本。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祖遷都,正本隨遷至北京。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不幸失火,【大典】原稿及所藏圖書均付之一炬,正本遂成孤本,又因種種原因常年束之高閣,成了無人問津的皇室「吉祥物」。百年以後,明世宗朱厚熜倒是對其愛不釋手,常「按韻索覽,幾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失火,世宗嚴令宮人將【大典】搶運出來。經此一劫,他心有余悸,決定重錄一部副本。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二大臣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招選謄錄、繪畫生員109人,嚴格按照正本的冊式行款進行抄錄。歷時五載,重錄工作最終在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告成,自此,【大典】遂有永樂正本與嘉靖副本之分。明亡以後,正本下落不明,副本則因貯藏於皇史宬,幸免於兵燹之厄。

皇史宬是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庫」

清雍正年間,【大典】副本「搬遷」至翰林院。至嘉慶朝,副本略有散失,尚存9800余冊。鹹豐以後,翰林院偷盜成風,短短三十余年,【大典】就僅剩800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淪為戰場,【大典】幾乎全部被焚毀,幸存的殘本被肆意搶掠,散落世界各地。

【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之所以在千裏之外的萊州現世,也或許與清代的偷盜及戰亂有關。有學者分析,義和團、撚軍曾在北京和八國聯軍打過仗,這兩卷【永樂大典】可能是撚軍成員從北京帶回山東的;也有人認為,孫洪林家的十世祖孫紹德是個副貢生,其嶽父家又在北京有買賣,這冊書可能是他嶽父從北京帶回來的。

而今,【永樂大典】嘉靖副本僅400余冊、800余卷及部份殘葉存世,星散於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將「百家之言」網羅一盡的【永樂大典】,曾經在明代的皇家書樓裏燦然生輝,那約3.7億個一筆一畫寫就的方塊字,是明初盛世繁榮的絕好裝點。然而,歷經重重劫難,昔日的「萬書之書」僅存百分之四,浩如煙海的珍貴文獻再難復現,不能不令人扼腕。

勘誤輯佚

成古書之淵藪

盡管【永樂大典】有「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之稱,但對今人而言,【大典】在文獻保存方面的價值,已遠超其作為工具書的實用價值。對於所輯圖書「直取全文,未嘗擅減片語」的【永樂大典】,就像是一個古代文獻的「資料庫」,而由於文淵閣藏書多在後世散佚無遺,【大典】也成了後人搜求文獻時獨一無二的「寶庫」。

清乾隆年間修撰【四庫全書】時,安徽學政朱筠奏請從【永樂大典】內輯錄佚書,共輯出「經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大典】在文獻保存方面的巨大價值可見一斑。就【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而言,它搜羅有「周秦宮門」「漢至隋宮門」的相關典籍資料,諸般宮門圖樣栩栩如生,可謂一扇連通古今之門。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計畫「【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的山東大學教授杜澤遜先生指出,這冊【永樂大典】不僅繪圖精美,其文字同樣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舉例來說,卷三千五百十九「東交門」條目下,記載著【東交門箴】,這篇文章出自蘇軾幼子蘇過所著的【斜川集】,講述了東方朔勸諫漢武帝的故事。到了清乾隆年間修撰【四庫全書】之時,蘇過的【斜川集】已然失傳。幸而【永樂大典】收錄了不少蘇過的作品,四庫館臣周永年在【大典】中輯得蘇過詩文三百五十余篇,厘為【斜川集】六卷。之後又經多人補充,人世間又有了【斜川集】,蘇過的文采精華得以再現於後人目前。

【卷三千五百十九】的「東交門」條目下,記載著【東交門箴】

【永樂大典】不僅是使佚失古籍「復生」的「靈丹」,亦是檢校存世書籍缺漏錯誤之處的「妙藥」 。仍以蘇過【東交門箴】為例,趙刻本、鮑刻本【斜川集】中的文章,與【永樂大典】的原文有五處出入。杜澤遜認為,這五處文字上的出入或是趙刻本【東交門箴】雖依據【永樂大典】立目,但實際上根據東坡集本錄文所導致,根據文義及史實,【東交門箴】當以【永樂大典】所載為準。

【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繪有「淩花雙龜背」紋樣

【永樂大典】的妙用還不止於此。2012年,國家圖書館開始籌備建立國家典籍博物館,在對博物館大門進行設計時,特意邀請國內銅門設計大師、非遺傳承人朱炳仁先生領銜。什麽樣的門才最契合博物館的氣質呢?起初,朱炳仁苦惱於沒有設計靈感。於是,國家圖書館協調召開了專家討論會,有熟悉館藏文獻的古籍專家提出,可以借鑒下【永樂大典】「門」字冊中的各種大門圖樣。果然,「淩花雙龜背」等頁的紋樣使朱炳仁靈光忽現,他從中提取出淩花元素,並對其重新解構組合,取吉祥瑞氣之意,這才有了國家典籍博物館的那扇銅門。憑借一冊【永樂大典】,文化場館之門與千百年前的宮室之門遙相勾連,門扉輕啟,今人得以管窺古人的智慧,中華民族的文脈也就此相傳。

影印修文

【大典】榮歸故裏

既然有這麽多的功用,如何讓藏諸高閣的國寶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作為國內首家地方古籍出版社,齊魯書社承擔著賡續歷史文脈的使命。」齊魯書社副總編輯劉玉林說,「古籍的傳播終歸還是要靠實物,而像【永樂大典】這樣的古籍,收藏起來只是孤本,出版以後卻可以化身千萬,無論印制多少,總能流傳開來,從而讓更多人一睹古籍真顏,這就是出版古籍的意義所在。」在劉玉林看來,就價值而論,【永樂大典】本就可說是「古書之冠」,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區域發現的唯一【永樂大典】嘉靖副本,也是唯一一部由民間捐獻國家的【大典】,【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珍貴異常,更蘊含著萊州人民的家國情懷,透過出版使其煥發新生,勢在必行。

2023年上半年,齊魯書社正式啟動【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出版計畫,經過協商,取得了國家圖書館的授權,獲準影印【大典】原件。這冊【大典】於萊州現世時,臟汙、漫漶之處甚多,保存狀況不佳。是整舊如舊、「復刻」古籍現狀,還是精修「翻新」,恢復古籍的「本來面目」?考慮到推廣古籍的需要,劉玉林在權衡過後,選定後者作為【大典】的出版方向。

齊魯書社【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經精修煥然一新

今年1月,齊魯書社【卷三千五百十八之三千五百十九】正式出版,【大典】原本的汙損之處皆在影印過程中被謹慎消除,書籍的版式、行款、用料、裝幀等則全部仿照明嘉靖副本,以重現【永樂大典】初成之貌。

【永樂大典】在明代秘藏禁中,屬於專供帝王禦用之物,而今,隨著【大典】的影印、研究、展示、傳播方興未艾,一冊冊孤本終得走出秘藏庫房,「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傳承典籍文化、承載中華文明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