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大多會發生移情行為,或者說人人都會發生移情行為。既然移情行為這麽普遍,那麽移情本身一定蘊藏了心理秘密。
小孩子在認知客觀世界的時候,會產生移情效應。他們會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投射到客觀事物上去,會認為客觀事物和自己一樣,也會哭會鬧,感覺到疼痛,甚至會有各種各樣奇怪的想法。他們照顧小貓小狗的時候,會像照顧自己的寶貝一樣。小貓小狗角力之後,他們會認為小貓小狗很疼,甚至要為小貓小狗包紮傷口。而當他們看到了打架的場面會感覺驚心動魄,甚至會為受傷的人感覺難受,感覺疼痛。其實小貓小狗摔倒了,不一定疼,在打架過程中受傷的人當時也不一定感覺到疼痛。只是小孩子把自己的主觀情感移註到外界事物中去,才會用自己的情感來代替小貓、小狗的情感,代替他人的情感。
有孩子看到羊吃草吃得那麽起勁兒,就覺得青草一定香甜可口,於是他們也拿起青草來吃,只吃一口就吐掉了。青草又苦又澀,並不是孩子們喜歡吃的。而羊喜歡吃青草,只因為羊的味覺器官和人的味覺器官不一樣,消化器官也不一樣。孩子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羊的身上去,認為羊喜歡什麽自己就喜歡什麽,羊能吃什麽自己就吃什麽。其實,羊吃草只是一種生理本能,並不一定吃得很香甜,只是孩子們認為羊吃得香甜可口罷了。從孩子的認知可以看到成人的認知,可以了解移情的心理秘密。
不僅孩子會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外界事物中去,而且成人也會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外界的事物中去。一個大人聽別的大人敘述悲傷的事,會不由自主地陪著流淚,其實只是調動了自己的情感,認為是那麽回事,而真實的事情是什麽樣的,他並不知道。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他人身上,仿佛跟著他人敘述的故事經歷了一番,但這種經歷只是精神世界內的主觀經歷,而並非客觀經歷,甚至人和人的主觀經歷都不一樣,就好像很多人聽了同樣一個故事,產生了不同的聯想和想象一樣,並不能一概而論。很多人讀同樣一部小說會產生不同的感觸,產生不同的情感,甚至會產生大相徑庭的評論。因為人的生長環境不同,遭遇不同,積累的生活經驗不同,閱讀經驗也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讀同樣一部小說,當然會產生不同的感觸了。但有一樣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們在讀同樣一部小說的時候,會產生移情行為,把自己代入到小說中,化身為小說中某一個人物,一起來經歷主觀化的精神歷程。雖然這種移情因為人的不同而不同,但移情產生的心理根源卻是一致的。
人在小孩子的時候,意識好像一張白紙,接受外界刺激之後,就好像在白紙上刻下了很多印痕,這些印痕就是認知世界的經驗。也就是說,人的意識相當於一面鏡子,會映照周圍的環境,甚至映照大千世界。也可以這樣說,人認識到的世界是高度主觀化的世界,是精神關照下的世界,也是人類認識的映像。世界有什麽人的意識就會有什麽,或者說人的意識有什麽,世界就會有什麽。人們經常看到自己喜歡看到的事物,而有意忽略不喜歡看到的事物,意識進行了有意選擇,而這種選擇是不自覺的行為,或者說是潛意識的行為。當人們認識世界的時候,會把主觀情感投射到客觀事物上去,認為是什麽就是什麽,以主觀化的情感來關照整個世界,於是就產生了很強烈的移情效應。
操控情感的是意識,而意識的深層是潛意識。潛意識會操控人們,只看到喜歡看到的事物,還要產生普遍的移情效應。正是因為有了移情效應,人類看到的世界才會高度主觀化,才會帶有人的主觀精神關照,才會具備情感,具備人情味,才會豐富多彩。不然世界只是保持冷冰冰的樣子,人們保持高度理性化的思維方式,會把世界看作人間地獄。正因為有了移情效應,才有了親情、友情、愛情,才有了人類最溫暖的情感。倘若人類不會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外界事物中去,那麽人類始終都是自私的,甚至變成了妖魔鬼怪。以自己的情感去揣摩別人的情感,以自己的感觸來代替別人的感觸,雖然有些主觀化,有一些感性思維的特點,甚至與事實不符,但人就是這樣來認識客觀世界的,並不能被完全否定。在認識中,人類的情感逐漸豐富,逐漸變得理性起來,也逐漸接近全面的認識,但前提是要不斷修正自己的認識,而不能只是自戀或自大。
在人類世界裏,移情效應比較普遍,而且容易讓人產生很豐富的情感。小孩子把動物植物看成是人,是一種移情效應,成人要實作自己的理想,甚至要以天下為己任,也算是一種強烈的移情效應。感受他人的悲歡離合是一種移情效應,評價他人,評價身邊的其他事物,也是一種主觀化的移情效應。因為人不可能完全認知世界,也不可能做到全面了解,以自己的經驗去揣測周圍的事物,本身就是移情效應的體現。客觀地說,人類並不能擺脫移情效應,也不能變得毫無情感,但保持一定的理性還是必要的。
認識到移情的心理秘密,就知道人類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也知道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具備哪些局限性,當然也就變得理性起來,不會再那麽主觀化,自戀自大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虛心使人進步,並不過時,反而擁有偉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