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的塵埃——十二月梅花

2024-01-14文化

璦瑅/ 文

▲[北宋] 趙佶(宋徽宗)【臘梅山禽圖】,絹本設色,82.8×52.8cm。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歲時文化大前提下,‘十二月令花’指的是以符合12個月份各個氣候形態的花卉,再以其花卉的特性,讓當時以農業為主要背景的百姓諳記氣候轉換時的工 具之一。換句話說,十二花神是以 ‘十二月令花’為基礎,逐漸發展出來的民間俗神。」十二花神信仰「始自萬物有靈的觀念,或是自然崇拜、精靈信仰,再加上一些早早深植於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觀念(如各司其職、生生不息等) ……」「至於普遍的十二月令花神的說法,則可能醞釀於元明之際,到了明中葉才逐漸定調……」

▲[南宋]李唐【賞梅圖】,絹本設色,26×24cm。私人藏品。

據清代乾隆時期梨園抄本之【堆花神名字穿著串頭】(傅惜華藏)介紹:「正月花神,為庾嶺仙官梅占魁,小生色扮,戴文昌帽,穿張生衣。執瓶,插(春)梅花。」這是說的男花神,且是正月,璦瑅采梅花為十二月花神說。其中,男花神為北宋詩人林逋(967-1028),他終生無官、無妻、無子,隱居西湖孤山,植梅為妻,畜鶴為子。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句,被贊為神來之筆。

▲[南宋]馬遠【林和靖圖】,絹本設色,24.5×38.6cm。日本東京博物館藏。

女花神有兩說:一說為唐玄宗梅妃(710-756),本名江采萍,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她自幼陪穎,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9歲時,就能背誦【詩經】中記載周文王後妃事蹟的【周南】和【召南】兩部份詩。14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不僅長於詩賦,還精通樂器,善歌舞,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開元年間,唐玄宗遣高麗仕出使閩越,被選入宮。唐玄宗大加寵倖,賜東宮正一品皇妃,號梅妃。梅妃喜梅,氣節若梅。後被楊貴妃貶入冷宮上陽東宮。天寶十五載(756),安祿山發動叛亂後,唐玄宗落逃沒帶冷宮中的梅妃,梅妃白綾裹身,投井自盡。

▲[南宋]馬遠【賞梅圖】,絹本設色,29×22cmcm。私人藏品。

二說相傳是宋武帝劉裕(363-422)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年正月初七,壽陽公主到宮裏梅林賞梅,一時困倦,就在殿簷下小睡,正巧有朵梅花輕輕飄飄落在她的額上,留下五瓣淡淡紅色的痕跡,壽陽公主醒後,宮女都覺得原本嫵媚動人的她,又因梅花瓣而更添幾分美感,於是紛紛效仿,以梅花印在額頭上,稱為「梅花妝」,世人便傳說公主是梅花的精靈變成的,因此壽陽公主就成了梅花的花神。【太平禦覽】 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載曰:「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自後有梅花妝。」

▲[南宋]馬遠【邀月就梅圖】,絹本設色,25.1×26.7cm。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而中國之所以喜愛梅花,不獨梅花妝——她是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誌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元代]王冕【墨梅圖】,紙本墨筆,30.8×92.2cm。上海博物館藏。

尤其是,梅是中國種,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明代]陳錄【梅花圖】,絹本墨筆,116.5×61.7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隋(581-618)、唐(618-907)至五代(902-963),是藝梅漸盛時期。據說,在隋唐之際,浙江天臺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朱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崇慶縣(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種既多且好,顯然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明代]郭純(款)【踏雪尋梅圖】,絹本設色,26×24cm。私人藏品。

宋(960-1368),是中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南宋範成大著【梅譜】(約1186),搜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書中除介紹江梅型、官粉型、朱砂型外,還介紹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屬杏梅系杏梅類)、黃香型(即百葉湘梅,屬黃香梅類)和旱梅型(花期特早,中國國內已不多見)等等。此外,周敘【洛陽花木記】(1082),記載了朱砂型(紅梅)等品種。而張功甫【梅品】(1185)與宋伯仁【榜花喜神譜】(1239)等,則為有關梅花欣賞與詩、畫的專著。

▲[明代]王舜國【賞梅圖】,綾本設色,126×60cm。私人藏品。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浙東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頫、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如今昆明溫泉對岸的曹溪寺內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

▲[明代]佚名【賞梅圖】,綾本設色,43×32cm。私人藏品。

明、清時,藝梅規模與水準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記載梅花品種達19個之多,並分成白梅、紅梅、異品3大類。劉世儒的【梅諸】,汪怠孝的【梅史】,皆記梅花,資料甚豐;清代陳昊子的【花鎮】(1688),記有梅花品種21個,而其中的台閣梅、照水梅,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品種。當時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聞名。龔自珍(1792-1841)的【病梅館記〉雲:「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重修成都縣誌】(1873)記載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綠萼梅等甚詳。當時,詠梅的書、文、畫,爭相出世,「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李方膺,為世人知曉。

▲[明代]佚名【松亭賞梅圖】,絹本設色,26×24cm。私人藏品。

細說起來,在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的文人都對梅花情有獨鍾,視賞梅為一件雅事。其中,賞梅貴在「探」字,品賞梅花一般著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面。

▲[明代]朱端【尋梅圖】,絹本設色,208.3×124.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紅梅」,花形極美,花香濃郁;「綠萼」,花白色,萼片綠色,重瓣雪白,香味襲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裡紅」,色深紅重瓣,雕謝時色亦不淡,樹質似紅木;「玉蝶」,花白略帶輕紅,有單重瓣之分,輕柔素雅。成片栽植上萬株梅花,疏枝綴玉繽紛怒放,有的豔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綠如碧玉,形成梅海凝雲,雲蒸霞蔚的壯觀景象。

▲[清代]費丹旭【踏雪尋梅圖】,絹本設色,40.8×29.3cm。私人藏品。

香: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時節,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掠過梅林,猶如浸身香海,通體蘊香。

▲[清代]改琦【賞梅圖】,紙本設色,95×50cm。私人藏品。

形: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即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臥、依、盼等,姿勢分直立、曲屈、歪斜。

▲[清代]冷枚【冷豔圖】,絹本設色,70×40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虯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枝條清臒、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遊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清代]任頤【賞梅圖】,紙本設色,80×40cm 。私人藏品。

韻:宋代詩人範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著為貴。」所以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梅花的形態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個字。人們觀賞梅韻的標準,則以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清代]田小虎【賞梅圖】,絹本設色,35×22.5cm。私人藏品。

時:探梅賞梅須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古人認為「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佳,故名「探梅」。

▲[清代]汪圻【踏雪尋梅圖】,絹本設色,45×78cm。私人藏品。

梅花以「驚蟄」為候,一般以驚蟄前後10天為春梅探賞的最佳時機。觀賞梅花的情境也十分講究。上文所說的【梅品】由南宋張功甫撰寫於紹熙五年(1194),專門介紹如何欣賞梅花。據【梅品】曰有26宜: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蒼崖,綠苔,銅瓶、紙帳、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煎茶、美人淡妝簪戴等情況下,對梅的欣賞就更富有詩情畫意。

▲[清代]佚名【賞梅圖】,絹本設色,105×67cm。私人藏品。

尤其是,梅的枝幹以蒼勁嶙峋為美,形若遊龍,遒勁倔強的枝幹,綴以數朵淩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層薄雪,「古梅一樹雪精神」,儼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寫意。

於是,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梅園數量之多,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如下詩句,國人大多耳熟能詳。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三國]陸凱【贈範曄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代]王維【雜詩三首之二】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北宋]王安石【梅花】

4000余年來,梅花已不獨一種花卉,而是一種古老文化的符號,乃至成為了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村前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唐代]齊已【早梅】

完全可以說,梅花不是開在原野,而是怒放在華夏族人的心裏,是一個古老民族無懼歲月蒼寒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