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銷冠自曝「輝煌戰績」翻車!老板怒斥:能力再強,人品為零也白搭

2024-06-28文化

作者 l 騰陽

轉載請聯系授權

【非你莫屬】 是一檔受歡迎的求職節目,有一集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個曾經連續幾年獲得銷售冠軍的嘉賓參加這個節目,他有著出色的口才,傑出的銷售技巧。

在面對老板他們給出的各種技術問題的時候,回答的精準又得體,遊刃有余。

然而主持人提出一個問題。

「在你的職業生涯當中,哪一件事最能體現你的銷售能力?」

對於一個銷售來說,即使是中規中矩的回答,也不會出錯,顯然送分題。

殊不知對於這個銷冠來說,卻是個送命題。

他略作思考後,洋洋得意的說。

「我曾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工作時,成功的向一位月薪僅有2000元的環衛工人,給他5歲的孩子,推銷了一套價值5000多元的情商培訓課程!」

他對這一成就感到非常自豪,並在現場多次重復強調事件的真實性。

是這種推銷手段跟態度,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不滿。

於是所有的老板不約而同熄滅了代表選擇的燈。

其中一個老板更是尖銳的指出, 「我不懷疑你的能力,但我不看好你的人品!」

這位銷冠向一位月薪資僅僅2000元的環衛工人推銷遠超負擔的情商課程,或許確實能證明自己的銷售能力,但是卻忽視了應有的道德標準。

他把成功的銷售定義為能夠說服任何人購買任何產品,但卻沒有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服務或產品。

這和真誠誠信的商業道德不符,即使再有能力,也很難再讓別人相信他應具備的人品底線。

基於社會底層的人往往缺乏鑒別資訊真偽的能力,對於成功的渴望會更加強烈,也更容易受到欺騙。

對於一位環衛工人來說,他可能省吃儉用,辛苦攢下小半年薪資。

但如果被告知課程能夠幫孩子成才,就好不容易的交出自己辛苦攢下的學費。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強調要做事先做人。

譬如 「子欲為事,先為人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

正所謂,人品是安身立命之本,能力是安身立命之末,舍本求末必然走上歪路。

吳起在唐朝時封為武廟十哲,後來又被移出。

他一身戰功卓著,在兵儒法三家都有很深的造詣。

【吳子兵法】 雖然傳播廣度不如【孫子兵法】,但在當時他的兵法思想與孫武齊名。

一生打仗,基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吳起是衛國人,家境殷實,作為一個富二代,其實可以過上舒服悠閑的日子。

但身份卻是平民,仍然遭到輕視。

於是四處尋找機會,想要封爵賞地做大官。

在那時,求官必須送禮。

於是他散盡家財,但卻被玩弄於股掌之間,最終連一個官職都沒得到。

鄉裏人嘲笑他,不過是個敗家子。

他一怒之下,殺了三十多個人,逃亡魯國。

離走前,對著母親咬臂立誓,但卻不說「孩兒不孝」之類的話。

而是說,「我如果當不上大官,絕不回來衛國!」

在魯國,成了孔門弟子曾申的學生。

臨走前的話,讓母親傷心欲絕,失去希望,不久後他的母親去世。

曾申就勸導他,我們儒家講究的是 忠孝禮義 ,你應該回去為你的母親吊喪。

但吳起拒絕:「我要遵守誓言,不當大官絕不回衛國!」

曾申聽後非常憤怒,連忙趕他離開,斷絕師生關系。

後來吳起透過各種手段,成了魯國的將領。

這時,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君準備任用吳起為大將。

但是由於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懷疑他的忠誠。

吳起為了得到重用,二話不說,拎著妻子血淋淋的腦袋來到了魯國君的面前。

魯國君被嚇得目瞪口呆,原來妻子還有這種作用?

看著吳起殺紅了的眼睛,很擔心自己也被手起刀落,連忙任用他為大將。

功夫不負有心人,吳起確實是極有軍事天賦,把齊國打的落花流水。

但是殺妻這一事,引起了魯人非常惡劣的印象!

於是有人向魯國君進言。

「吳起或許真有才華,但是他品行敗壞,魯國是一個小國,和衛國又是兄弟之國,今天重用他,就會背棄衛國,被其他國家看低!」

吳起知道後,趕忙逃到魏國。

魏文侯想任用他時,問眾大臣意見。

李克說,「吳起確實很能打,連司馬穣苴這樣的軍事家都比不過,但是這個人品行敗壞,而且非常的好色,私生活不檢點!而且向來有屠夫昵稱,不堪重用!」

但魏文候覺得,貪財好色更加好管理。

於是依舊讓吳起當大將,多次幫助魏國擊退強秦。

魏文侯死後,魏武候和吳起有間隙。

一些早看吳起不爽的人馬上挑撥離間,魏武侯下令收回兵權。

吳起害怕繼續下去,人頭不保。

怎麽辦?繼續逃往他國吧!

來了楚國,得到楚悼王重用,大搞變法。

這就觸碰到很多人的蛋糕了。

楚悼王死後,有人發起兵變,將矛頭指向吳起。

弓箭手紛紛朝他射箭,吳起逃到了楚悼王屍體邊。

只見他用箭捅向楚悼王,並且大呼,「你們這些鳥人,竟敢侵犯國王屍體!」

按照楚國的法律,這可是重罪。

楚蕭王繼位後,將當初是射殺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斬殺。

尤其是吳起,死後還要被執行車裂之刑!

歷史上對武器的評價也很復雜,一方面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改革被認可。

然而他的人品問題也是世人唾之,非常看不起的。

【舊唐書】記載: 傳言將者,以孫吳韓白為首。

曹操在【求賢令】對吳起評價涉及多方面,「吳起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三晉不敢南謀。然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

這也表明, 一個人能力再強,如果人品有問題,是難以獲得長久的尊重和紀念。

在追求成功和成就過程中,僅僅依靠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良好的人品和道德觀念做支撐。

【左傳】講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

叔孫豹把這種不朽觀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對世俗觀念給出了清晰的價值導向。

王陽明就是其中傑出代表。

首先是 立德 ,王陽明一生致力於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倡導 「致良知」 ,認為人的內心具有天生的善良和智慧,喚醒良知,就能自我完善。

王陽明從小就把做聖賢當做自己的人生理想。

對內註重家庭和睦,強調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

對外主張以民為本,關註民生福祉實作國家穩定。

在治理國家過程當中強調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既註重法律的約束作用,又重視道德的教化功能。

其次是 立功 ,王陽明多次平定叛亂,善用兵法策略。以少勝多。

例如平定了南贛為患數十年的山賊,用圍魏救趙剿滅了寧王朱宸濠叛亂,平息了兩廣及湖南少數民族的暴亂。

對於民生問題,積極的推行改革措施。

主張減輕百姓負擔,改善農民生活,推動教育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再次是 立言 ,王陽明創立「心學」,提出了 「心即理」,「知行合一」 等重要思想,強調人的本性作為道德主體,是有天生的善良和智慧。

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不僅對中國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影響後世許多學者和政治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亞里斯多德在【尼個馬克倫理學】深入探討了品德的重要性。

一個人應該用理性指導自己的行為,選擇中庸之道,避免走向極端。

在這本書裏提到了一個 「實踐智慧」 的概念,這是一種如何行動的智慧,幫助人在具體的情境當中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

同時亞里斯多德還認為,個人的品德與社會和政治生活緊密相關。

良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促進公民的品德發展,和個人的品德也會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法句經】中說,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這句話是佛教中的一個核心教義,強調了佛教徒們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和精神追求。

在佛教中,人品和道德被視為修行的基礎。

沒有良好的品德,個人就難以培養出定力和智慧,也就難以達到精神上的解脫和覺悟。

人品大於能力這一觀念之所以被廣泛接受,大概以下幾個原因:

1.人品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在個人關系和自由環境中,絕大部份人都會傾向信任那些有高品質的人。

2.人品影響個人長期聲譽。一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可能是短暫的,但人品所建立的生意可以持續很長時間,甚至超越個人的生命。

3.抵制不當行為重要防線。能力強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人品,可能會讓用才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

如此看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應該愛護自己的羽毛。

-END-

喜歡就分享

歡迎和我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