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晚潮|憨到極致是大善

2024-03-23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林娜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九日,一個身影獨自佇立在飛雲江渡口,因為這裏剛剛發生了渡船失事溺死13人的慘劇。

飛雲江渡船自古就有,南宋時期設立了正式的渡口,那時還只是私人用舢舨擺渡。到了元、明、清時期,由官紳出面改為官渡或義渡,但仍以舢舨渡客。由於瑞安飛雲江渡口管理廢弛,導致慘劇發生。面對這麽一場遭遇風浪後的船覆人亡的悲慘場景,那撕心裂肺的聲音,刺痛了他的悲憫之心。他就是瑞安有名的「憨人」,大慈善家吳之翰(1867—1931)。

望著波濤滾滾的飛雲江水,吳之翰決心革除飛雲渡弊端,便毅然出頭組織「飛雲江義渡改良會」,並自任會長,重訂章程。他殫精竭慮,親力親為,每年考選渡夫,檢查修理渡船,改建碼道,建義渡亭。可是錢從哪裏來?站在飛雲渡,望著江水湯湯,吳之翰陷入了沈思。

為了辦學,吳之翰已經捉襟見肘。在維新運動和教育救國思潮的影響下,吳之翰深懷興學圖強的決心,熱心地方教育事業,興辦學校,為家鄉百姓開蒙啟智。1902年至1906年間,吳之翰參與了三所小學堂的創辦。1902年,與饒方猷和周之冕在縣城顯佑廟(今瑞安玉海第二小學)創辦西北蒙學堂。1906年春,在縣城衛房宮(今瑞安劇院)創辦毅武女子初等小學堂,接著又與蕭仁果在縣城小沙堤原玉尺書院創辦德象女子小學堂,同年將女學蒙塾及毅武、宣文等女子初等小學堂並入,擴大學校規模,定名為「德象女子高等小學堂」(即德象女校),開啟了瑞安女子高小教育之先河。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吳之翰已經變賣家產,賣了倉前街的店面和老家桐溪的田地,自費創辦毅武學堂和浙南第一座女校——德象女校,興辦女學,挨家挨戶動員女子出來讀書,鼓勵女生毅武自強。為鼓勵更多的女孩入學,吳之翰辦學不僅不收學費,還自行捐墊教師薪資,甚至自費購書本紙墨資助學生。他創辦女學的初衷是:「女之子者國民之母也,為國民之母,而無智識無學問以教養其未來之國民,亦何貴乎有此無用之母氏耶?」為鼓勵女生學習毅武自強的精神,規定入校女生的名字中凡含有「鶯、燕、花、柳」等字,均要改為「毅、武、強、華」。他富有遠見,註重女生的體育活動,特地聘請瑞中體操教員為女生上體育課,倡導女子要解放自身,還要為國家的富強貢獻力量。他敢於打破「男女授受不親」的舊習,力排眾議,聘用10多名男教員在女校任教,曾撰寫【論現在女學必須參用男教員之理由】一文。

當時,創辦德象女校阻力很大,除了籌集資金,還要破除「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觀念,當時風氣不贊成女子入學讀書,尤其女子到了十二三歲談婚論嫁的年齡,不可隨便拋頭露面。動員適齡女孩入學,面臨巨大的阻力。吳之翰不畏艱難,親自登門家訪,苦口婆心地說服女孩家長。瑞安大儒孫詒讓大力支持,親自把女兒送進德象女校入讀,為世族世家子女入學起了榜樣作用。

因東西兩岸沒有橋梁,西岸學生必須繞一個大圈才能到達德象女校。為方便師生及民眾的來往通行,他自費在校邊建造了東通小沙巷、西通第三巷的橋梁。家人族人都指責其是「敗家子」,所謂「憨」。此時的他,幹脆把所建之亭、橋等八處取名為「憨」,橋叫憨橋,樓叫憨樓,亭叫憨亭,自稱「八憨老人」。吳之翰性情耿直,剛毅正氣,不畏怨謗,曾為自家正門、正堂、書房撰寫以表心誌的聯語:「任重道遠;事修謗興。」「無我無人,憨癡頑誕;不忮不求,磊落光明。」「招愚人怨,好弄筆墨;凜知事戒,勿報睚目。」

如今為了飛雲義渡,吳之翰豁出去了!家人族人甚至下跪求他別再賣家產了,他置若罔聞。他克服重重阻力,再次變賣田產和祖業,捐資擴建南岸民渡碼道,把原八尺拓寬至兩丈,同時在北岸建待渡亭,瑞安人稱之為歇腳亭,意為在此歇歇腳,也有人稱之為義渡亭。多管齊下,一舉改變了飛雲江渡口的安全狀態,改善交通狀況,增加了貿易便利,利鄉利民。

吳之翰在創辦飛雲江義渡改良會後,向創制天王寺午時茶的大川禪師求要午時茶,提供給飛雲渡百姓飲用。同樣懷有慈悲之心的大川禪師便將午時茶的配方和制法悉數教授給吳之翰。吳之翰接方後,大批配制,放在義渡亭供行人取用。每到夏季,茶亭免費提供由各種中草藥配置的茯茶。飛雲渡來來往往販夫走卒,肩挑背扛手提,喝上一碗免費茯茶,一解口渴二避中暑。

書法巨匠池誌澂,被吳之翰創辦德象女校和改革飛雲渡的義舉所感動,認為「憨」人有一顆勇敢而慈善的心,乃為「敢心」,特地撰聯留存紀念。池誌澂先生把德象女校前的吳之翰稱之為憨樓、憨橋和憨亭的「憨」字拆開,改名題寫為敢心樓、敢心橋、敢心亭,並撰橋聯:「湖上橋,橋上亭,亭上樓台,廿載經營,公真果敢者;壁中石,石中書,書中姓氏,千秋紀念,我亦有心人。」池誌澂先生為待渡亭撰寫了亭聯:「少住為佳,看南浦飛雲,西山雨卷;請君快渡,趁一帆風正,兩岸潮平。」雖然填河成路,德象女校的樓亭遺址,至今還佇立郵電北路邊,那副橋聯還在。這座頗具西式風格的敢心亭,是德象女校標誌性建築,為瑞安文物保護單位。德象女校遺址,於2024年3月動工修繕,將於2025年元旦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起教育作用。

瑞安飛雲江夜景。據CFP。

時光荏苒,百余年後,吳之翰的嫡孫吳卓進,傳承了吳之翰的慈善精神,攜夫人潘美蓮以夫妻兩人共同的名字捐贈達千萬之巨,設立了卓美慈善基金,主要用於教育事業。這一訊息可以說是震驚了全瑞安。

我和吳卓進夫人是發小同學,目睹兩口子白手起家創辦企業。開始資金匱乏,東湊西借,兩口子沒日沒夜撲在企業上,根本沒有時間接送孩子上學。有時候我們詫異他家如何培養出一對優秀的兒女。女兒是高級會計師,還涉及心理咨詢多門道。大人無暇顧及的兒子,自己會一個人到瑞安西山四賢亭看老人下棋,主動說:「阿公,你教教我下棋吧」。這樣一個孩子,現在已經從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畢業,現在是大學副教授。讓人不得不感嘆這是做慈善的好報應。

吳卓進兩口子,平時非常節儉,即使發家致富之後,也仍然保持樸素的生活方式。吳卓進七十歲的老人了,還咣當咣當騎著自由車。我們四個發小聚會,他的夫人總是坐公交車前來。他們絕對不是瑞安最富有的人,卻是瑞安個人捐出慈善款最大數目的。不僅如此,在吳卓進的帶領下,他的八個徒弟,都已經自行創辦了八個卓系企業,也跟著捐款充實慈善基金。

說起八個徒弟的企業,我們在欽佩之余,卻也驚出一身冷汗。這八個徒弟,出身都非常困難,只身來廠裏打工。吳卓進兩口子,不僅教他們技術還幫他們發展,甚至拿自身房屋抵押貸款給徒弟辦廠。但凡徒弟企業有個閃失,那可不得了。所以,吳卓進夫人說,這又是一個「憨」人,他「憨」,只好全家跟著「憨」。捐千萬巨資設立慈善基金,兒女是支持的,兒女說他們靠自己。吳卓進說,跟當年爺爺吳之翰一樣,捐巨款做慈善,親朋好友不是沒有議論,也不是沒有阻力,但是慈善的家風一定要傳下去。

從飛雲渡、德象女校到今天的卓美慈善基金,從吳之翰到吳卓進甚至到吳家兒女,「憨」到極致是大善,慈善家風代代傳。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