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1986年,她接受了87歲波赫士的求婚,2個月後繼承了他全部遺產

2024-04-25文化

「我心裏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出自阿根廷著名作家豪爾赫·路易士·波赫士之口。

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大師之一,波赫士以其想象力和哲理性深刻影響了後世文學。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位文學巨匠生命的最後十年,一位名叫瑪莉亞·兒玉的女性,以無私的愛與奉獻,成為了他的眼睛、助手和靈魂伴侶,並在他離世後繼承了全部遺產,成為波赫士文學遺產的守護者。

本文內信源來自(澎湃新聞等),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波赫士1899年8月24日出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伊利斯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他的父親豪爾赫·伽利埃爾莫·波赫士是一位律師和心理學教授,也是一位熱愛文學的知識分子。

波赫士的祖母是一位英國女性,這使得他從小就能說流利的英語,並接觸到大量英語文學作品。

波赫士的父親患有遺傳性視力障礙,這一疾病也傳給了波赫士。

隨著時間的推移,波赫士的視力逐漸惡化,最終在晚年時期完全失明。

失明並沒有阻止波赫士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這一障礙讓他更加專註於內心的思考和想象。

波赫士擁有驚人的記憶力,能背誦大量文學作品,即使在完全失明後,他仍然能夠透過口述的方式繼續創作。

他的母親和助手們成為了他的"眼睛",為他朗讀書籍,記錄下他口述的作品。

波赫士的寫作風格獨樹一幟,以簡潔、精準著稱,同時又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性。

他的小說常常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出錯綜復雜的情節和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如【阿萊夫】、【小徑分岔的花園】等。

波赫士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作家,他的作品涉獵廣泛,從西方古典神話到東方玄學,從哲學到神學,無所不包。

他對元文學的探索,對時間、永恒、無限、映像等主題的深入思考,開創了拉美文學的新紀元,影響了馬奎斯等後來的文學大師。

盡管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波赫士的個人生活卻並不如意,他的第一段婚姻直到68歲才開始,物件是他年輕時的戀人艾爾莎·米列特·阿斯特特。

然而,這段婚姻並不幸福,僅維持了3年便以離異告終。

艾爾莎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女人,無法理解波赫士的文學追求,兩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有很大差異。

波赫士曾感慨,這段婚姻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錯誤之一。

瑪莉亞·兒玉出生於1937年,比波赫士小38歲。

她自身的文化背景堪稱多元: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擁有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的血統。

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兒玉從小就接觸到不同語言和文化,培養了她對文學的興趣。

5歲時,兒玉的英語老師讓她背誦波赫士的詩歌,那優美、雋永的詩句深深吸引了她,從此便對這位文學大師產生了無限向往。

12歲那年,兒玉有幸在波赫士的一場講座中第一次見到了這位"文學偶像"。

當時的波赫士已經59歲,視力嚴重衰退,但他的文學才華和智慧依然光芒四射,年幼的兒玉被深深吸引。

16歲時,兒玉的夢想實作了,她考入布宜諾斯伊利斯大學,成為波赫士的學生。

波赫士驚人的學識和溫和睿智的個性深深吸引著兒玉,她對文學的熱愛與日俱增。

在波赫士的鼓勵下,兒玉開始學習古老的盎格魯-撒克遜語言,閱讀古代北歐的詩歌。

師生二人因共同的文學追求和對語言的熱愛,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玉逐漸成為波赫士不可或缺的助手和夥伴。

這位年輕女孩成為波赫士的"眼睛",為他朗讀書籍,記錄下他口述的作品,陪伴他參加國內外的講學和文學活動。

兒玉的細心和耐心讓波赫士十分感動,老人家常常稱贊兒玉是他"最親愛的朋友和助手"。

在兒玉的悉心照料和陪伴下,波赫士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熱情。

盡管高齡和失明的困擾,波赫士的創作力卻得到了新的釋放。

在晚年,他創作了大量詩歌、短篇小說和文論,其中不乏【地圖冊】、【創造者】等經典著作。

波赫士還與兒玉合作,轉譯了古冰島語詩人斯諾裏·斯圖魯松的作品,讓這位古代北厄文學巨匠重新為世人所認識。

1984年,波赫士與兒玉合著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學入門】出版。

這部作品系統介紹了盎格魯-撒克遜語言的發展歷史和主要文學成就,堪稱這一領域的經典之作。

同年,兩人還創作了遊記散文集【地圖冊】。

這部書以波赫士與兒玉的世界旅行見聞為主要內容,時而引經據典,時而詼諧幽默,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展現了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體現出波赫士非凡的文學才華和人文情懷。

波赫士與兒玉的相遇,是命運的奇妙安排。

年輕的兒玉以她的活力和智慧,照亮了這位年邁作家的生命。

而波赫士以他的學識和人格魅力,引領兒玉進入了文學的殿堂。

1986年,對於86歲高齡的波赫士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

這一年的4月,他不幸被診斷出患有肝癌,不得不住進瑞士日內瓦的一家醫院接受治療。

訊息傳出,舉世震驚。

文壇巨擘的健康令人擔憂,人們開始思考這位文學泰鬥在生命終點的去向。

然而,在病榻之上,這位睿智的老人做出了兩個驚人之舉:一是與陪伴了他十多年的助手瑪莉亞·兒玉結婚;二是立下遺囑,將全部遺產和文學作品的繼承權毫無保留地留給了兒玉。

波赫士與兒玉的婚禮選在4月26日,地點就在日內瓦的醫院裏,見證這一時刻的,是波赫士的律師、醫生和幾位親朋好友。

86歲的波赫士躺在病床上,49歲的兒玉站在他身旁,兩人手拉手,在簡單而莊重的儀式中締結了姻緣。

對於兒玉來說,這一天是喜悅、感動又悲傷交織的日子。

多年來的相濡以沫,終於以一紙婚書收場,但看著病床上的波赫士,兒玉心裏明白,這份遲來的婚姻,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契合和情感的歸宿。

波赫士與兒玉的結合,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畢竟,兒玉比波赫士足足小了38歲,這在20世紀的文壇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一件頗不尋常的事。

更何況,波赫士還將全部財產和版權都留給了兒玉,其中包括大量的未發表手稿和珍貴藏書。

在那個年代,很難想象一位備受尊崇的作家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對此,波赫士的律師曾這樣說道:"波赫士先生深知兒玉女士為他所做的一切,他們之間不僅僅是簡單的僱用關系,而是真摯的友誼和深厚的感情;波赫士先生認為,兒玉女士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他、最忠誠於他的人,把一切托付給她,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

然而,對於兒玉本人而言,接受這份遺產卻並非易事。

在波赫士去世一年後的一次采訪中,這個堅強的女人一共哭了三次。

她對記者說:"我完全沒想到他會這樣做,我問律師,為什麽之前沒有人告訴我?律師說,這是波赫士的命令,他知道如果提前告訴我,我一定會拒絕的。"

兒玉的話讓人動容。

她和波赫士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金錢利益的範疇。

幾十年來,兒玉一直是波赫士最親密的助手和夥伴。

她不僅照料老人的起居生活,更是他文學創作的參與者和見證人。

在兒玉的陪伴下,失明的波赫士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熱情和寫作的靈感。

他們一起轉譯古冰島詩歌,合著了【盎格魯-撒克遜文學入門】和【地圖冊】等經典之作。

正如波赫士所說,"瑪莉亞就是我的眼睛,沒有她,我無法想象自己的生活會是什麽樣子。"

波赫士的遺產,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是一份沈甸甸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面對這樣一份特殊的饋贈,兒玉從震驚和不安到坦然接受,經歷了一個心理過程。

在最初的迷茫過後,她意識到,這是波赫士對她的信任和囑托,是一份需要她用畢生去守護的責任。

從1986年波赫士去世,到2023年3月她自己離世,兒玉用了整整37年的時間來管理和弘揚波赫士的文學遺產。

她創辦了波赫士國際基金會,致力於收集、整理、出版波赫士的作品,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和學術研討會,讓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領略這位文學巨匠的風采。

兒玉還多次來到中國,推動波赫士作品的轉譯出版。

正是在她的努力下,【波赫士全集】的中文版得以面世,為無數華語讀者開啟了通往波赫士奇幻文學世界的大門。

作為波赫士的遺產繼承人,兒玉經常要面對外界的質疑甚至詆毀。

一些人不理解她與波赫士的感情,認為她是在利用老人的名氣和財富;還有人質疑她管理遺產的方式,指責她壟斷波赫士的作品、阻礙學術研究。

面對種種流言蜚語,兒玉從不辯解,她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對波赫士的愛和忠誠。

"波赫士雖然離開了,但對我來說,他一直都在。"兒玉曾這樣說,"能讓一個人完全奉獻自己去為另一個人努力,這一定是因為愛,是絕對純粹的愛。"

波赫士和兒玉跨越年齡、跨越生死的情感,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眼光和成見。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何為靈魂伴侶,書寫了20世紀文壇最動人的傳奇。

作為一個虔誠的文學信徒,波赫士畢生篤信文學的力量。

他說:"文學不是現實,卻比現實更真實。"

在兒玉的陪伴下,這位失明的作家用心靈去感受、去想象這個世界,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

而兒玉,則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守護著這些瑰麗的文學宇宙,讓波赫士的光芒永遠閃耀。

波赫士與兒玉的故事,是天才與愛情的共舞,是文學與人性的壯美詩篇。

他們的情感和精神,穿越時空,震撼人心,成為了20世紀最令人難忘的文學佳話。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波赫士遺孀瑪莉亞·兒玉去世,多年來保護波赫士文學遺產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464344

新京報,專訪丨波赫士遺孀兒玉:我也不知早期作品該不該出版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8-09/doc-ihytcitm79974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