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的塵埃——曾國藩的修養工夫:求缺

2024-04-27文化

原創崔雲飛

我曾經考察【易經】的大道,研究盈虛消長的道理,知道 人不可能沒有缺陷 。太陽當空,就會西偏,月亮滿盈,就要虧損。天有孤虛時日,地有東南缺口,沒有永遠完美而沒有缺憾的東西。【剝】這一卦,是【復】卦的先機,君子認為它也可喜。【夬】卦,是【姤】的延伸,君子認為它很危險。所以本來是大吉,透過吝會轉變成兇;本來是兇,透過悔也可轉變成吉。君子只知道有悔罷了。悔,就是守住缺憾的地方不敢求全。小人則是無時無刻追求完全;完全的狀態一旦獲得,麻煩、災禍都會隨之而來了。多數人都有缺憾,只有一人常常十全十美,難道上天如此不公平嗎?現在我們家父母健在,兄弟無災無病,在京城也沒有相媲美的,可以說是達到萬全的程度了。所以哥哥我只求缺陷,把我的居處命名為「求缺齋」,意思是 要在其他事情上追求缺憾,而在贍養父母方面追求圓滿 。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了。家中的舊債不能全部還清,父母的衣服不能購置太多,弟弟們的需求不能一一滿足,也是求缺陷的意思啊!我的妻子不明白這個道理,時時想置辦衣物,我也經常教導她。現在所幸還不齊全,等到齊全了,壞處、兇害就要隨之而來了。這是最讓人害怕的事。賢弟夫婦在家裏吵架爭執,這是缺陷,弟弟應該思考彌補缺漏的方法,卻不可以完全滿足她的要求,因為完全滿足了就接近萬全了。弟弟聰明絕頂,將來有所心得,一定會同意我的話的。(致溫弟沅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曾國藩的意思是接受缺陷的現實狀態,但可以追求德性的圓滿,即使自己獲得比較圓滿的狀況,也要求知自己的缺陷。每個人都是一種極為有限的存在。任何人都不是神人、至人、聖人。莊子即使提到了這三種人,也所「神人無功、至人無己、聖人無名」,就是要達到自我否定。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也充滿辯證性,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是絕對正確、絕對圓滿,進而在任何事情上都要適可而止,保持中道。每個人都有缺憾,都不圓滿。孟子所言的「美、大、聖、神」——「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僅僅是儒家對聖人境界的一種高度的想象。聖賢是一種理想人格。所謂信仰就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狀態。

曾國藩對「悔」有一層更深的認識,悔就是守住缺憾、不敢求全。【周易】中的吉兇悔吝是有特定含義的。吝就是對事物的不舍,就是貪嗔癡。而悔則是斷舍離,能夠保持自在清凈。圓滿是一種極為脆弱的狀態。圓滿僅僅是一時的。缺憾卻是長期的。我們的人生就是忍受缺憾。曾國藩的「求缺齋」,並不是故意要弄得自己遺憾,而是求得自己知道、接受缺憾。一方面能夠忍受缺憾,另一方面在德性方面做到圓滿。人類的圓滿只能是德性圓滿,而不是現實的幸福美滿。現實圓滿極難達到。德性圓滿則需要自己不斷努力悔過、改過,進而使得自己庶幾接近於德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