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收藏 鑒賞 | 玠庵經眼錄

2024-06-18文化

訪古的故事——玠庵經眼錄

開欄語

2024年 玠庵經眼錄主筆 林學春

筆者素有好古之癖,並趕上了時代所給予的便利,古玩書畫經眼者頗多。除了館藏之外,於拍行和私家所藏中上手也很多,眼界漸開。平時每得一器摩挲賞玩,陶然自樂,見古書畫輒於筆墨間,領略時代氣息探究源流。查證資料或求教於師友時,若釋疑滯心內則喜。雲煙過眼積累不少照片與資料,現今資訊時代,見到巨作名品不算難事,故僅擇親見或拙藏中,個人覺得格調高有意趣,藝術上有獨特性的古代藝術品,以圖片為主略贅文字,在【文化生活報】設「玠庵經眼錄」專欄加以介紹。

人生在世,俯仰間已成陳跡,古玩書畫所藉以世代流傳者,對個人來講是悅古怡情,對民族來講是文化的守護與傳遞,所謂文化長存國運久遠。拙穎不文,所述不過一孔之見,若對讀者與從事相關行業者稍有裨益,倘蒙師友指疵不吝賜教,則幸甚!時甲辰開歲玠庵謹識於梅花古硯樓。

PART 1

明漳州窯人物香熏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筆者於莆田荔城區一小古玩店,偶得此物。花了二千元人民幣,以當時市值來講不算便宜。

人物通體施 米色窯開細冰紋 ,線條衣紋凹處積垢呈深褐色。赤足而立,側首托腮開相奇古,凸目須發微卷,袒右臂一袖垂腰間,背一葫蘆瓶瓶口小缺,足踏祥雲,下承原配紅木座。

明漳州窯人物香熏(局部)

從造型看與明末德化瓷塑、永春木雕、同安牙雕時代風格相近。

其所奇處,從袍衣下擺與下身分作兩截,下截中空,承以細沙,插上小香炷點燃,上下扣合自然妥帖,煙從葫蘆口冉冉而出。

明漳州窯人物香熏(局部)

人物側首口唇微張面容欣然,觀煙雲舒卷,妙哉!古人深諳物理,於衣下擺處設計一入風口,上下對流,從而保持香炷不滅。 傳世香熏甚多,若此件者則僅見。

明漳州窯人物香熏

至於人物身份內容,有人說是道家,有人說是釋者,持道家意見者說葫蘆為道家法器,持釋者意見說葫蘆只是生活器具而已,並舉懷素詩證曰:人人送酒不曾沽,終日松間掛一壺。草聖欲成狂便發,真堪畫入醉僧圖。

【道德經】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金剛般若菠蘿蜜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拙見亦釋亦道皆可,胸羅永珍雲煙過眼,惟靜觀以自得。

PART 2

「起舞弄清影」

明蘇東坡木雕小像

中國的雕塑藝術,相較於書畫來講,一直不太受重視。因多數雕塑為宗教服務,而歸於匠作之列。

雕與塑是兩種手段, 雕是指在木頭或石頭等材質上,以刻刀去掉多余的部份, 用的是減法 ,比較有名的有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青州石造像、宋金木雕等等。塑是指用泥土和以麻料稻草及各類纖維,內裏用金屬或木頭紮架子,再堆塑刻劃人像, 用的是加法 。泥塑代表作有山西太原晉祠宋代塑像、平遙雙林寺明代彩塑,瓷塑有明代德化何朝宗造像等。

除了寺廟大型神佛造像之外,民間尚留存了不少佳構。筆者從事雕刻多年,一直也比較留心相關物件。

「起舞弄清影」明蘇東坡木雕小像(局部)

2011年在滬上古玩店,重金請回一尊檀香木雕高士像,高僅二十多厘米,然氣宇軒昂、面如冠玉,雙目有神豐額大耳,兩腮頜下唇邊尚留須孔,古代造像須發常用人發或馬尾來裝飾。身著道袍外套披風,頭戴東坡巾足登雲履,雲袖輕舒,翩然而舞。

「起舞弄清影」明蘇東坡木雕小像

從手法看應該屬於明代閩南地區風格,無款識,所刻高士亦不知為何人。

從衣著氣質來看很接近古畫中蘇東坡形象,「起舞弄清影」意態超逸,有如蘇公再世。

宋代以後各地建了不少蘇公祠,然造像以端坐為主, 像如此鮮活有生命力的,堪稱獨一份。

拙意揣度為東坡先生像,自然是一家之言,在此謹求教於廣大讀者與各路方家高明,期待有更有力的佐證,和別樣的詮釋。

PART 3

晚唐太子佛銅像

點選圖片檢視全圖

相傳釋迦牟尼降生於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古印度的加毗羅衛國(即如今的尼泊爾),父親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

釋迦牟尼經「兜率天降生,白象入胎,胎中說法」,後從母親右肋降生於藍毗尼園無憂樹下,一出生即周行七步,步步生蓮花,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時九龍吐水、天花香飄。

後來每年四月初八定為「浴佛節」,釋迦降生時名「悉達多」,被尊為太子,故其降生像被稱為「太子佛」。

明 銅釋迦太子像

首都博物館藏

如今可見到以釋迦牟尼降生為題材,最早的石刻有公元前「鍵陀羅」時期浮雕,「摩耶夫人分娩浮雕像」,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首都博物館藏有一尊有「弘治元年」紀年款太子像。

唐代漢白玉童子坐像

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河北博物館藏

太子佛像傳世,常見於明清時期,大部份都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這也跟中國人自唐以後,以左為尊有關。傳世太子佛像,或披以天衣或裹肚兜,赤身則罕見。

晚唐太子佛銅像

此尊「太子佛銅像」為傳世品,歲月留痕包漿渾厚,高約十九厘米,上身胸腹雙手及面部漆金,下身連後背,發際線至後腦勺,呈黑漆古狀。曲臂右手指天,左臂後探伸指指地,倆手皆屈無名指搭於拇指上,似在說法。

整尊銅像寫實而概括,飽滿圓潤,特別是在胸廓腹部、雙腿膝蓋與腳踝的處理上,以簡潔精到的手法,展現出高妙的寫實技巧,令人嘆為觀止。腿腳細微處,還遺留了塑形修胎時,竹刀刮削的痕跡,刀棱相接富有節奏,雖相隔千年,似乎還可以聽到,竹刀刮削時發出輕微的聲響,與雕塑者專註的心息。

筆者從古玩店,請到這尊「太子佛」,已五年了,供在書案上日日禮拜,隨著認識的加深,斷代從初定早明,到如今定為晚唐。

主要基於三點,其一:右手指天,尚右的風俗與古印度契合。二:人物塑造寫實而傳神,與河北博物館,所藏唐代漢白玉童子殘軀,時代風格接近。三:傳世的明清「太子像」,與之相較,造型裝飾手勢皆不同,藝術水準與時代氣息亦相差甚遠。

拙下以粗陋的認知來斷代,純屬自以為是,還請高明者賜教!依拙見, 此尊「太子佛」,不管是什麽年代,都不愧是中國古代雕塑中,一件上乘之作!

【文化生活報】玠庵經眼錄專欄

(發表於2024年第1-3期)

玠庵經眼錄主筆 林學春

PROFILE

林學春,閩侯人。現為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書畫研究會監事長,福建省藝術品行業協會書畫部主任,福州市清卿薄意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END—

文化生活報社出品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葉靖芳

新媒體主編 | 鄒璐

部份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