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類的一切沖突,本質上都是觀念的沖突

2023-12-06文化

人類的一切沖突,本質上都是觀念的沖突

©文/ 千字君

☄ 現實生活中,充滿了來自強制力量的長期洗腦和無數思想混亂者的自我催眠,稍不留意,就會被似是而非的「宇宙真理」帶入思維的陷阱,成為某些觀念的囚徒。

關於政治觀點的令人好奇的一件事是,為何同一批人在不同的議題上站在相反的立場上的情況十分常見。

議題本身彼此之間可能沒有內在的聯系。它們涉及的範圍可以從軍事開支到禁毒法律、貨幣政策,再到教育。然而,同樣的面龐一次又一次在政治分界的兩邊相互對視。

這種現象司空見慣而不是偶然發生,不受控制而不是按部就班。

透過對雙方觀點更進一步地觀察,我們常常會發現他們的推理源自根本不同的前提。這些不同的前提——常常沒有直接言明——為個人或群體在大量不相關的議題上不斷重復的對立提供了一致性。

這些人對於世界是如何執行的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的觀念。

▌觀念不同,看到的世界就會不同

要是可以說我們應該完全擱置觀念而只處理現實,那就太好了。但這種想法可能是所有觀念中最烏托邦式的。現實非常復雜,並不能被任何頭腦所理解。

觀念好比地圖,指引我們穿過令人迷惑的盤根錯節的復雜現實。與地圖一樣,觀念必須摒棄許多具體的特征,從而使我們能夠專註於一些通向目標的關鍵道路。

觀念是不可或缺的——但又是危險的,準確地說,是我們把它們與現實相混淆了。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東西,其對結果的影響可能並不能被忽略。它必須用證據檢驗。

觀念(vision)一直被描述為一種「先於分析的認知行為」。它是在我們建構起任何系統性的推理方式之前被我們所感覺或感受到的東西。這種推理方式可稱為理論,它較少演繹出具體的結果,而更多的是需要用證據檢驗的假設。

觀念就是我們對世界執行方式的理解。

比如,原始人可能把樹葉飄動的原因理解為某種神靈在移動它們,他們也可能認為漲潮或者火山噴發有著類似的原因。

牛頓對世界執行方式的觀念完全不同,而愛因史坦的觀念又是另外一種。

在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上,盧梭與艾德蒙·柏克對人類因果關系問題的觀念也是完全不同的。

▌觀念可以解釋現實,但它不等於現實

觀念是建立理論的基礎。最終的結構不僅取決於基礎,也取決於理論框架是如何精心地、一致地建構起來的,以及它是如何得到無可動搖的事實恰當的支持的。

觀念非常主觀,但精心建構的理論含義清晰,而且事實能檢驗或衡量它們的客觀有效性。世人在廣島認識到,愛因史坦的物理學觀念並不僅僅是愛因史坦的觀念。

在把觀念轉化成理論的過程中,邏輯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份,就像經驗證據是決定理論有效性所必不可少的那樣。

然而,若要初步窺探世界的執行方式,最初的觀念就是至關重要的。 用帕累托的話來說就是:邏輯對證明是有用的,但對發現來說幾乎從來都是沒用的。

一個人產生了特定的印象,在這些印象的影響下,他陳述了一個可用實驗檢驗的命題,但是他並不能說出這個命題是怎麽來的或為什麽產生,如果他試圖這樣做的話,他就是在欺騙自己……

所有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過於簡單化的——盡管這個詞通常被用來形容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觀念。

未經處理的不斷變化的現實的萬花筒會以其復雜性擊敗人類的頭腦,但會臣服於抽象思維的能力和區別各部份並從整體上思考的能力。這一點在社會觀念和社會理論中最為重要,因為它們處理的是復雜現象,並且經常是無數人的潛意識互動。

▌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觀念

無論我們建立的觀念是什麽,它都永遠不會解釋「每一只麻雀的墜落」。特別是,社會觀念一定會留下許多重要的沒有解釋的現象,或者只以特別的方式解釋,或者利用來自不止一個觀念的不一致的假定進行解釋。

最純粹的觀念可能並不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理論的基礎,更不用說是最有效的理論基礎了。然而, 單純的觀念比復雜的理論更能揭示出未能言明的前提。

若要理解觀念的作用,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義論】告訴我們的可能比馬克思的【資本論】更多。事實上,在看到類似的前提在威廉·葛德文不太復雜的模型中是如何發揮作用之後,我們可能會對馬克思的【資本論】產生更多的理解。

同樣地,潛藏在重農學派理論中的社會因果關系觀念,本質上與亞當·斯密以及後來的米爾頓·弗瑞德曼以更加復雜和難懂的方式詳細闡述的觀念非常相似。

本書 (【觀念的沖突】) 所使用的術語「觀念」(vision),指的不是願景,不是希望,不是預言,也不是道德律令,盡管它們可能最終都源於某種特定的觀念。

在本書中,觀念就是一種對因果關系的感知。它更像是一種直覺,或者一種「本能的感覺」,而非一種邏輯練習或實證檢驗。

它們出現得更晚,並且由觀念提供原料。如果因果關系按照我們的觀念所設想的那樣進行,那麽,特定的結果就會出現,而理論就是由這些結果構成的。

證據是將不同理論區分開來的事實。事實「本身不說話」,它們支持或反對相互競爭的理論。脫離了理論或觀念的事實只是孤立的好奇心。

最終,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觀念,觀念甚至會更多,並且不止一種觀念與某個特定事實相一致。

理論能夠被事實所摧毀,然而其正確性永遠不能被事實證明。

事實能迫使我們放棄某些理論,或者砥礪自己的思維,以便將不可調和者調和起來,但是,它們最終永遠無法確證某一理論的真實性。

經驗證明所能做的是揭示被納入考量的相互競爭的理論中的哪一個與我們所知的事實更一致。

其他的理論可能會在未來出現,也許會與事實更一致,或者用更少、更清晰或更可控的假定解釋那些事實——或者一個新理論可能既能解釋這個經驗現象,也能解釋另外的經驗現象,而這些經驗現象迄今為止是由不同的理論所解釋的。

本文選自湯瑪斯·索維爾【觀念的沖突】。本書揭示了現代社會撕裂的根源,例如,美國社會的撕裂、中美對抗、俄烏戰爭、哈以沖突.....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其實都是「觀念的沖突」。正如索維爾在書中所寫的那樣:

「觀念悄悄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利益的沖突主導著短期狀況,但是,觀念的沖突主導著整個歷史。」

當我們在談論正義、權利、平等時,我們在談論什麽?為什麽同樣都是正直、愛思考的人,面對同一個問題,立場會尖銳對立?為什麽說,在爭論的戰場上,一日為敵,終生為敵?在輿論撕裂、各說各話的背後,其實是思想史的兩大源流在暗潮湧動。

索維爾認為,一切政治沖突,都源於人性觀的沖突。它分為「有限的觀念」和「無限的觀念」兩大類,深刻地影響了經濟、司法、軍事、哲學乃至政治決策,進而塑造了歷史。

索維爾以兩種人性觀的沖突為原點,構建全新的思想座標系,細致拆解近現代諸多社會思潮,串聯起整個近現代思想史。沿著索維爾的思考,我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平等、權利、正義等一系列觀念的本質。

現實生活中,充滿了來自強制力量的長期洗腦和無數思想混亂者的自我催眠,稍不留意,就會被似是而非的「宇宙真理」帶入思維的陷阱,成為某些觀念的囚徒。而索維爾的這本【觀念的沖突】則讓我們看清人類社會的本質,找到自己思想的座標,成為自己觀念的主人。

本文來源:先知書店,作者千字,註釋從略。本文僅供個人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對本書有興趣,請購買正版書籍。如有侵權通知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