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諶洪果的書單

2024-01-16文化

生年:1974

研究方向:法理與憲政、法律社會學、法律經濟學、法律與文學

主要著作:【哈特的法律實證主義】【法律人的救贖】

諶洪果的書單

【約伯記】,收於【智慧書】(馮象譯本),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

【安提戈涅】,[古希臘]索福克勒斯著,收於【羅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蘇格拉底的申辯】,[古希臘]柏拉圖著,吳飛譯疏,華夏出版社,2007

【曼陀羅】,[意]馬基雅維裏著,徐衛翔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漂亮海員】,[美]赫爾曼·梅爾維爾著,郝敏譯,作家出版社,2003

【朗讀者】,[德]本哈德·施林克著,錢定平譯,譯林出版社,2009

【王氏之死】,[美]史景遷著,李孝愷譯,李孝悌校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當法律遇見愛】,[美]保羅·卡恩著,付瑤譯,法律出版社,2008

【洞穴奇案】,[美]薩伯著,陳福勇、張世泰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作為大學教師,給學生薦書,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且,推薦什麽樣的書、推薦的理由何在,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我在自己開設的法學課程中,照例也會列出相應的書目。不過,我還是更願意推薦一些適合所有專業大學生讀的書。總結以前開書單的經驗教訓,這次確立了大致的選書標準,即少而精,有較為集中的主題;可讀性強,能讓思維受到挑戰。下面就以「愛與正義」這個對人類所面臨的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為專題,推薦九本好書給大家。

【約伯記】

約伯本是德高望重的義人,卻無故遭遇各種天災人禍,失去萬貫家產、兒女親人,最後全身長滿毒瘡,飽受病痛折磨。全知全能、良善公正的上帝為什麽容許苦難存在?壞人憑什麽蒙福,好人為什麽受苦?沒有因果報應的法則,正義將如何實作?正義的關懷與人間最真切的苦痛幸福的情感體驗有何關聯?所有這些振聾發聵的問題,在【約伯記】中都得到了最深刻、最劇烈的戲劇化表現。它告訴我們:好人也會受苦,這是個殘酷的現實,但是,苦難不一定是懲罰,正義的奧秘超越了人的視野。重要的不是被苦難壓倒,抱怨和絕望,而是要從苦難中學習自由與愛、信心與尊嚴。人類在痛苦中會獲得寶貴的審視正義和自我的機會。

【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主動挑戰城邦法令,安葬因叛國而戰死的哥哥。正義的沖突由此展開。在審判那場核心對話中,受審者安提戈涅以神聖的律法為依據,宣布國王克瑞翁頒布的實在法沒有正義可言,因而無權判定她的行為有罪。然而,不容否認,克瑞翁的立法也有著正義的邏輯。這是這部悲劇作品的震撼所在:兩種正義,兩種倫理觀,兩種善之間產生了必然的對抗。安提戈涅真正反對的並不是克瑞翁,而是導致整個家族承受俄狄浦斯詛咒的那個無所不在的命運,即她口口聲聲所依賴的神法本身。克瑞翁不幸成為安提戈涅實作愛的正義的工具。安提戈涅透過人生中最悲壯的反叛行動,試圖證明自己不容玷汙的高貴和榮耀。爭取正義的代價無比慘烈,卻使生命的跫音響徹寰宇。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公元前399年,70歲的蘇格拉底被控不信城邦諸神,引進新的精靈,敗壞青年。500人陪審團以280對220票判其有罪,繼而又以360對140票判他死刑。柏拉圖的【申辯】記錄了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三次自辯,即無罪的辯詞,要求罰款的雄辭,處死刑後的演說。蘇格拉底與雅典城邦的沖突,代表了哲學與政治的沖突。在蘇格拉底看來,政治正義的成就,有賴於德性的培育。哲學家之所以能承擔這樣的使命,是因為他可以踐行真善美的統一。蘇格拉底精於修辭,求仁得仁,成功挑釁法庭判處自己死刑,卻讓雅典陷入了不義的尷尬。蘇格拉底不相信眼淚,他對真理和正義充滿虔誠的熱愛,卻缺乏對政治本身的同情理解,無顧完美的個體正義標準可能帶來的政治生活的危機。

【曼陀羅】

這部戲劇講述了一個「泡妞」的陰謀。卡利馬科被貴婦人盧克蕾佳的美貌和品行所迷。在無賴食客的精心策劃及修士、仆人、女方母親的串通下,他假扮醫生,利用那位迂腐丈夫的望子心切,欺騙盧克蕾佳喝下宣稱可以懷孕的曼陀羅藥水。隨後卡利馬科又扮成被捉的流浪漢,以「吸走體內毒素」名義與盧克蕾佳同床,如願俘虜了對方的肉體和芳心。他們表面維持名譽,私下繼續通奸,只有尼洽老爺蒙在鼓裏。馬基雅維利承認善惡需要區分,但他更關心正義如何實作。在他看來,德性就是能力,正義離不開權衡,為了善好的結局可以不擇手段,但最關鍵的,是當事各方包括被騙者本人各得其所,皆大歡喜。正義蘊含著欺騙,真理沒必要戳破,馬基雅維利為我們開出的是喜劇的藥方。

【漂亮海員】

青年比利·巴德被強征到英艦「不屈號」當海員,他英俊單純,熱情陽光,卻被陰險邪惡的兵器教官克拉格特莫名妒忌,設陷誣告他謀反。在維爾艦長質證時,患有口吃而無法為自己辯誣的比利情急之下失手打死教官。艦長和全船成員都知道比利很冤,但為維持戰爭紀律,防止兵變,不得不判處他絞刑。圍繞善與惡的鬥爭,這部小說深入探索了人判與神判、個人與國家、激情與職責、文明與秩序、原則與制度等重大問題。梅爾維爾向我們展示了絕對的善和絕對的惡之間的深刻沖突,更重要的是,他迫使我們正視,本質上的善在實踐層面可能淪為嚴重的惡行。處境化的人類不能讓正義停留在抽象的層面,而要努力透過實踐智慧,調和善與惡的沖突,避免正義的困境。

【朗讀者】

漢娜是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女人,在二戰期間成為納粹集中營的看守,為了忠於命令,維持秩序,而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屠殺的罪行。多年以後,面對正義的審判,她向法官發出質問:「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麽辦?今天法官的工作和當年集中營看守的工作,到底有何實質的不同?」小說借助漢娜的悲劇,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阿倫特提出的「平庸的惡」的問題。惡來源於對責任與愛的放棄,來源於人們在現代社會分工和官僚體制下對道德後果的無視。正是這種平庸的惡,使人們在對善絕望的同時,反過來把善的缺失作為行惡的理由。小說為此引入了另一個重大問題:對歷史罪責的審判,可能也是下一代人試圖逃避罪責的一種方式。只有愛能撫平正義的傷痕,與其擺脫歷史重負,不如共同承擔命運。

【王氏之死】

史景遷結合縣誌檔案、官員書劄和蒲松齡小說,把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使我們有機會了解那些平凡人們的各種苦難、抗爭和悲歡離合的故事。透過地方政治的運作,透過寡婦們保護孩子和遺產的努力,透過女人王氏的私奔行動及在冬夜裏的死亡,透過她的孤獨、性愛和夢想,透過地方長官在命案審訊中安撫人心、情理兼顧的考量,我們看到了最為樸素的對愛的向往和正義的實踐。無論在別人看來多麽微不足道,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改變自己的生存現狀。我們要感謝史景遷的研究,他使我們註意到曾經遺忘的那些生命的光彩。【王氏之死】對小人物生活的重現,為我們今天建設包容愛與正義的尊嚴政治,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

【當法律遇見愛】

本書對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李爾王】進行了全新解讀。李爾王擁有無上的權力,但他渴望愛,試圖以法律審判來確認女兒們對自己的愛。在權力支配下公開宣示的愛,怎麽可能真實呢?結果利令智昏的李爾王既失去了權力,也失去了愛。作者指出,愛不僅是特定的情感體驗,愛更是一種讓我們感受整個社會和政治世界的途徑。這一分析給我們的啟示在於,真正重要的不是將正義與愛結合在一起的野心,而在於如何妥善確定正義與愛的邊界。李爾王犯了政治幼稚的錯誤,由於人性中固有的矛盾,我們離不開由政治秩序塑造的正義。正義與愛,分別代表理性與情感的兩極,二者之間構成對抗互補的關系。其中所蘊含的苦難與幸福的張力,既是人類的宿命,也是我們自由崛起的基礎。

【洞穴奇案】

這是一個著名的法理學公案:幾名探險者進入巖洞,發生山崩,被困二十多天。為了活命,他們約定以擲骰子的方式吃掉其中一人。最終獲救的生還者面臨殺人罪的審判。富勒和薩伯兩位法學家,為此案虛構了14名法官的不同判決意見,其中觀點紛呈,論題覆蓋法律、政治、社會、文化、哲學、宗教、道德、人情、生物等層面,並涉及諸多法律難題,包括緊急避險、正當防衛、契約自由、功利主義、生命尊嚴、殺人權利、罪與罰、規則與常識、理性與情感、赦免與管轄、解釋與推理、政治與民情等等,集中展現了正義的多重維度和矛盾糾葛,是進入法律思想堂奧的最佳門徑,也是極富刺激的思維遊戲。讀此書的最好方法,就是假定你也是一名法官,鄭重寫下你的判決。

以上九本著作,是我在書海遨遊而拾到的一小串美麗獨特的珠貝。它們韻味雋永,內涵豐富,「愛與正義」僅僅是解讀這些書的視角之一。透過這些書,我們重新發現、思考和體驗了愛與正義本身,至於它們是否能給我們提供愛與正義問題的正確答案,已不重要。

(2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