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繁東湖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繁街道,是晚唐著名宰相李德裕任新繁縣令時所開鑿,因湖位於原縣署之東,故稱東湖。
東湖是中國有遺跡可考的兩處(另一處為山西省新絳縣的絳守居)唐代古典人文園林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只是地處偏隅,故今少為人知,如深山璞玉,有待放出更加耀目光彩。
東湖占地18000平方米,具備了中國古典園林中幾乎所有的建築形式和表現手法。園林中有樓、台、亭、閣等20余處,自古譽為「西蜀名園「。
現有二個出入口,南為園林門,北為城樓門。南門應為正門,從這裏進去整體布局更為直觀。
南門為清代建築風格,兩低中高,牌坊式造型,門額上鐫刻著清同治三年新繁知縣程祥棟題寫的「東湖」兩個大字 ,大門左右紅墻上則鐫刻著「唐李衛公東湖」六個字。
這其實就是東湖本來的名字。
大門的右側是一座沿園墻而建的三賢堂。
始建於宋代建炎年間(1127—1130年),紀念有功於新繁的李德裕、王益、梅摯。堂內有三賢的塑像,而東湖的景點也很多與他們相關。
正對大門主道的是一座清代樓閣「清白江樓」,樓為兩層,樣式較為簡單。
這座樓是為紀念宋代成都知府趙抃(1007-1084年)而建,趙抃一生清廉,是在宋史中與包拯齊名的清官。
唐代園林,講究一個山水自然。每在園中行走一步,便是與野趣清幽為伴。
清白江樓右接一山,山形似蝙蝠,故名「蝠崖」,山體高只五米,全以青磚包土而成,非常少見。是開鑿東湖時挖掘的泥土,順勢在園中堆成土坡。
蝠崖上面栽草植樹,形成高低錯落、湖光山色的景致。其上,還有見山亭一座,登高可覽全境。
蝠崖在此可劃分全園空間,起著障景作用。
崖後面有一小島,小島上建有一亭,名為「古柏亭」,這裏是李德裕開鑿東湖時,曾沿湖遍植楠樹和柏樹,現尚存古柏四株。因此修亭紀念。
島前接三曲橋,可到一座四面透敞的建築,名為「城霞閣」。內有額曰「繁城霞映滿閣紅」,為晨觀旭日朝霞,暮夕賞落日晚霞之處。
東湖實際有一大一小兩個湖,大的為硯湖,小的是萬花湖。
過清白江樓已至硯湖邊。
硯湖不大,小巧玲瓏,但非常精致。
給人的印象就是素雅、寧靜。湖雖然袖珍,景觀布局卻頗為精巧,湖光山色,庭院幽深,樹影扶疏,一步一景。
樓、台、亭、榭、廊、舫等古樸建築,更是因地而設,沿著湖岸山石散落。紛繁,卻不雜亂,景與景之間,相互照應,錯落有致。
繞湖一周可見其美。
過蝠崖下的一座度鵲橋就是湖邊的最佳觀景點——瑞蓮閣。
瑞蓮閣是是為紀念治繁有功的新繁知縣王益而建,王益(993—1039年),臨川(江西撫州)人,王安石之父,他任新繁知縣期間,政通人和。
這裏也是湖上最美的建築,是休息和觀湖的佳地。
瑞蓮閣連線一座長廊,可順湖向前。
長廊有個如畫的名字——月波廊。像一道折疊的屏風,駕於溪流之上,隱於篁竹之間,月影波光,盡收眼底。
月波廊連線著東湖的大部份主體建築。
篁溪小榭為清代同治年所建,是一座位於月波廊之間,橫架溪流之上的小台。因篁竹夾岸,飛檐跨水,建築物小巧玲瓏,故名。
長廊兩廂綠竹映天,有照壁題「竹深荷凈」,有著濃厚的文人意味。
而硯湖和萬花湖也是透過篁溪小榭相連。
小榭旁邊就是湖內主體建築是懷李堂。
背靠萬花湖、面朝硯湖的懷李堂正好位於東湖中心。堂前坐北朝南矗立著一尊四米多高的李德裕塑像。門廳上刻有楹聯:「千古鄉風繁縣好,萬花湖水相公遊。」
懷李堂始建於宋代,初名文饒堂。重建於清同治年間,平房青瓦,典雅肅穆,堂外回廊詩歌墻有李德裕若幹詩作。
堂內有李德裕坐像、李德裕生平圖文展示。
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饒,為晚唐名相。河北趙縣人,歷任翰林院學士、浙江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和宰相等職,封衛國公。有削弱藩鎮盤踞勢力,衛邊、理財等功績,是一位有功於國家和民族的宰相。
懷李堂右是珍珠船和冰玉軒。
珍珠船為水上船形建築,也是月波廊的終點,因其建築精巧,裝飾華麗而名,也稱作舫居。
冰玉軒實則是東湖碑廊的主體部份,陳列有新繁的清代名家碑石14通。其中有刻於1883年的【唐李衛公遺像碑】和梅摯【五瘴說】碑。
珍珠船前有一高坡,有一座紀念新繁清初以著名思想家、詩人、學者費密為代表的「一門四世六鄉賢」的四費祠。
瑞蓮閣、懷李堂、珍珠船、清白江樓和蝠崖環繞硯湖,形成一條頗有韻味的環湖景觀帶,文人意味很濃,卻不輸於江南諸園。
東湖有著文化名園的特色,某種程度上,新繁東湖就是一個新繁古代優秀官員、名人紀念園。
懷李堂後面就是更小的萬花湖,為一窄長的水池。
湖邊有一庭院建築,精致而大氣,裏面就是光霽堂、晚香齋和詠墨軒所在,門楣上懸掛著書有「詠墨軒」的匾閣,紅色的院墻上刻滿了李德裕的詩選。
詠墨軒的東邊是一片梅林,林中建有伴梅亭,這是為紀念宋代龍圖閣大學士、新繁鄉賢梅摯而建,寄寓伴梅花而思梅摯之意。伴梅亭繼續往東,是盆景園,裏面有銀杏、羅漢松等。
從這裏已見城墻。
東湖北面以園林為主。東有桂花園、楠木林,西有梅園、桃李園。
順著城墻邊走,就是梅園的拱門。梅園和桃李園相連,是一片幽靜的所在。
桃李園東側的一株唐代「龍行鐵樹」,樹齡已有千年,旁逸斜出的分支形若舞龍。
北門城墻,初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清乾隆年間重修。僅存東湖一段土墻,後據原貌修復。
北門又稱「懷清門」。城門楹聯曰:「西蜀名城人文蔚起,東湖勝跡景物紛呈。」城墻是唐代主色調紅紫色,唯大唐才大紅大紫。
城樓「望雪樓」系東湖公園制高點,天氣晴朗時,望雪樓上可遠眺西嶺雪山的皚皚白雪。
望雪樓內有「繁江擁翠」之額。
古城墻兩端分別建有知稼亭、文風亭。
知稼亭為地方官員觀看農事的莊稼生長和春種秋收而建。文風亭是為象征新繁及其東湖文風鼎盛而建。
城墻外是現代化的城市,城墻內是唐代園林的遺跡。一墻之隔,兩種境地。
另外在城墻的外圍還能看見一座很精致的老東湖側門。
東湖極其小巧、極其安靜,清秀、典雅、凝重。清秀的是那樹、那花、那浮萍,典雅的是亭台樓閣和小橋,凝重的是那些匾額和雕刻上的酬唱之作。
這裏既有江南園林的秀媚又有川西園林的清雅。
一千多年來,東湖園林幾經廢興,盛名不衰,歷代均為川西名人學士雅集之處。
東湖能保存到現在,是中國園林史上的奇跡。千年後的東湖,依然美麗、依然玲瓏般精致、依然流光溢彩。
陽光微醉的午後,坐在湖邊的樹蔭下,喝著清苦但醇香的茶,享受那暖暖的光和時時吹來的風,看著白鷺從湖這邊飛到湖那邊,不由得感覺以後一種淡淡的、平靜的幸福在心中彌漫開來。一切融合在這最後的唐代畫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