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蘇軾不可不讀的一首詞,詞中對人生的看法,驚艷了後世千年

2024-06-14文化

郭沫若曾說:「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人物,他的詩歌技巧高超,語言生動,結構緊湊,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他成為中國文學的巨人。」

而蘇軾之所以能得到郭沫若如此之高的評價,除了與蘇軾無與倫比的文學素養有關外,還和他一生的經歷有關。

蘇軾一生僅僅活了64歲,而在他這短短的60多年中,卻有幾十年的時間都在被貶的路上顛簸。

不過,面對這樣的人生際遇,蘇軾早就活出了他自己的人生哲學。因此,無論世事如何變幻,蘇軾都能夠泰然處之。

正是因為擁有了這樣一份難得的豁達與修養,他才把別人眼中的茍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使得千年之後的人們,也不得不對其贊之又贊,嘆之又嘆。

所以,雖然蘇軾一生都在被貶的途中,卻一生都感悟了生活,感悟了人生。他也因此而寫下了無數經典的詞,使得他成為了宋詞中的豪放大家。

而在蘇軾無數經典的詞中,其中更有一首灑脫的送別老友的詞,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寫透了生活,寫透了人生。

這首詞就是蘇軾送別老友錢勰的詞【 臨江仙·送錢穆父 】。詞中對人生的看法,驚艷了後世千年。其詞如下: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gf]2022[/gf]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深度賞析

1091年春,蘇軾的好友錢勰(穆父)從越州(今浙江紹興北)趕赴瀛洲(治今河北河間)任職,途經杭州時,作了短暫的停留。

彼時,蘇軾恰好在杭州任知州。於是蘇軾恰好能與老友錢穆父相聚一敘。離別時,蘇軾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詞,贈予趕赴瀛洲的錢穆父。

蘇軾的這一首【臨江仙·送錢穆父】充滿了哲理意味與情感深度。詞中透過對離別場景的描繪,以及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都展現了蘇軾獨特的生命觀和內心世界。

在此詞的標題【 臨江仙[gf]2022[/gf]送錢穆父 】中,「 臨江仙 」一詞原本是唐朝的教坊曲名,在宋朝時已經演變成了詞牌名,而「 送錢穆父」 才是真正標題。

在此詞的上闋中,開篇的「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兩句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自從我們在京城一別,三年的光陰便悄悄地溜得無影無蹤,你我各自遠涉天涯,一直輾轉奔忙在這人世間。」

這裏的「 都門 」指的是北宋都城汴京;而「 改火 」則是由古人鉆木取火的典故而來。

古人一年四季鉆木取火都要換用不同的木材,故稱為「 改火 」,此處指年度的變換;「 紅塵 」二字則指人世間。

緊接著的「 依然一笑作春溫 」一句,蘇軾道出了他雖然與老友錢穆父分別已有三年之久,可他們卻情誼彌堅,相逢一笑,猶如春日之和煦。

這一句以「 一笑 」作為情感的轉折點,展現了蘇軾與老友在面對人生困境時,表現出來的樂觀與豁達。

這種樂觀與豁達,使得他們即使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和挫折,也依然能夠保持一顆溫暖如春的心,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

而蘇軾在詞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樂觀精神,不僅是蘇軾對自己的自我勉勵,也是對朋友的一種慰藉。

上闋最後的「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兩句是說,你我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內心早已如古井之水一般,沒有一絲波瀾,更像秋天的竹子一樣,剩下的只有高風亮節。

其中的「 古井 」即為枯井,比喻內心恬靜,情感不為外界的事物所動。因此「 古井無波 」是蘇軾用來形容內心的平靜與深沈。

有節是秋筠 」中的「筠」讀(yún)意為竹子的青皮,這裏借指竹子。「 秋筠有節 」,則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而有節操。

這兩句以沒有波瀾的古井和只有高風亮節的秋筠為喻,進一步展現了蘇軾的人生態度和品質。

因此,這兩句詞既是蘇軾對自己高貴品質的寫照,也是蘇軾對朋友高風亮節的贊美和期許。

到了詞的下片,蘇軾把筆觸一下子伸回了送別的場面。寫下了「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這樣的詞句。

意思即是:「在這臨別之際,雲色微茫,月兒慘淡,你卻即將連夜揚帆遠航,看著你即將離去的孤帆遠影,我內心難免惆悵惘然。」

而蘇軾之所以會內心惆悵,是因為他知道,老友錢穆父即將赴任的瀛洲是偏僻荒野的州郡,遠遠不如他之前所在的越州繁華,比起京都汴梁,更是有天壤之別。

尤其是在熙寧年間,接連的旱災與地震,使得大地皸裂,五谷不收,房屋崩塌,洪流肆虐,使得百姓流離失所,不得不南逃以求生存。

這樣的慘象直至元祐年間,仍未得安寧。所以錢穆父從開封府調往越州,緊接著又轉到了瀛洲,這種每況愈下的處境,使人心中愁雲密布,郁郁寡歡。

這兩句以孤帆、淡月、微雲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淒清而深沈的氛圍。這種氛圍既是對離別情感的渲染,也是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而「 尊前不用翠眉顰 」一句,則是蘇軾對歌女的勸慰和鼓勵,告訴她不必為離別而憂傷,而是要坦然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

最後兩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中的「 逆旅 」為旅社或旅店之意;「 行人 」則是指旅行者。

這兩句其實是化用了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的句子。

而這兩句的意思即是:「人生在世,就好像是不斷旅行的旅行者一般,而我自己,也是這旅行者中的一人。」

這兩句闡明了蘇軾對人生的看法,即人生何必要為暫時的離愁別緒而悲痛傷情呢?人生其實如寄也。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這兩句其實是整首詞的點睛之筆。蘇軾以逆旅比喻人生,表達了人生旅途中的艱辛與不易。

而「 我亦是行人 」則表明了自己也是這漫長旅途中的一員,與所有人共同經歷著生活的起伏和變遷。

這種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和豁達態度,不僅展現了蘇軾的哲學思考,也引發了讀者對人生意義的深思。

所以在蘇軾看來,既然我們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的聚散離別呢?更不用在意是在江南還是在江北。

這區區十字,卻寫盡了蘇軾豁達的胸襟,浪漫的情懷,灑脫的心境,把送別的壓抑情緒一掃而空。

所以,蘇軾的這首【臨江仙·送錢穆父】不僅是一首情感真摯、意境深遠的送別詞,更是一首富含人生哲理、引人深思的佳作。

它透過對離別場景的描繪和對人生境遇的洞察,展現了蘇軾獨特的生命觀和情感世界,也為我們提供了思考人生、面對困境的寶貴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