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晏殊詞中不寫金玉錦繡,卻內建「富貴氣象」,他是如何做到的?

2024-05-24文化

宋朝晏殊身歷富貴數十載,早已看透富貴之態,追求的是超越富貴之外的高雅情趣和天然韻致。

他以清雅筆風寫富貴之態,其詞雍容典雅, 他這一典型詞風也被宋初詞壇許多詞人奉為圭臬

那麽,晏殊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作品中的「富貴氣」塑造成功的?

晏殊作為「北宋倚聲家初祖」,善詩詞,尤工小令,追步馮延巳。而其詩歌受當時西昆體的影響而又有所不同。但晏殊對詩歌富貴氣象的追求,卻真實體現在詩詞的創作中。據吳處厚【青箱雜記】記載:「晏元獻公雖起田裏,而文章富貴,出於天然。

嘗覽李慶孫【富貴曲】雲:‘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公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若‘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 晏殊對於李慶孫【富貴曲】的批判,實則不喜其將金玉等詞全用於文章中,來表示其富貴,認為「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

而晏殊所追求的是雖未言金玉,而自見其富貴矣,重在是對詩歌總體富貴氣象的追求。「氣象」一詞,可以說是對詩歌總體精神風貌的一種表現,晏殊不拘泥於對意象的細致描寫,而想要表現的是意象所構成的闊大的富貴景象。

以作品【寓意】為例。此詩所寫的是離別之後的懷人之景。首句寫乘坐精美香車的美女已難尋蹤跡,接著頷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一句,運用了互文的藝術手法,描繪了一個籠罩在月光下,微風吹拂著柳絮與梨花的富貴人家所見之景,作者於這樣的環境中,勾起了無限回憶。 在寒食節之中,一番蕭瑟之景更增添了作者的無限愁思。

而於此寂寥的寒食春景中,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之情,更令人悲傷的是想寄書信卻「無由達」。不過晏殊畢竟是一位理性詩人,於是最後一句不再讓傷感之情泛濫,而是以理節情—「水遠山長處處同」,從而使得整首詩哀而不傷,余音裊裊。

晏殊於詩中刻畫了高雅文人於庭院中懷念舊人,本無意於富貴,卻於悠閑愁緒之外,內建一種富貴氣息。 實際上,晏殊的詩作是對富貴氣象的批評,其實也是對雅的追求。

整首詩雖無華麗的辭藻,但「油壁香車」「梨花院」「柳絮池塘」等詞顯然是作者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寫照,本無意於此,卻處處透露富貴氣息。重要的是,晏殊重在借景抒情,托出了花間詞的脂膩氣,展現出一種圓融的詩歌風格,使得詩歌整體呈現出不一樣的氣象。

作為文人,晏殊不喜言金玉錦繡之句,從他自身的作品以及所推崇的作品來看,也足以證明他所追求的其實是詩歌整體呈現出來的一種宏大富貴氣象。

又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晏元獻喜評詩,嘗曰‘老覺腰金重,慵便玉枕涼’,未是富貴語。不如‘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此善言富貴者也’。人皆以為知言。」

前一句乃宋初詩人寇準之句,同樣官至宰相,詩學晚唐,但寇準此句詩卻過於直露地彰顯富貴之姿。戴著金腰帶卻嫌太重,累了枕著玉枕卻嫌太涼,而晏殊對此持批判的態度,認為這並不是真正的富貴。

而後一句來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宴散】,而此句則寫作者宴會散後歸去之景,作者並沒有直寫宴會的華麗之景象,而是以一種極度平常的心態,展現了宴散之後笙歌仿佛猶在,而樓台上的燈火逐漸熄滅的場景,表現了作者不同尋常的感受,體富而不觀富,重氣氛而輕物欲,透露了作者極為富貴閑適的心情。

晏殊對此詩的肯定正是對於這一種富貴心態的肯定,同時也是對詩歌富貴氣象的一種表現方式的肯定。由此可見,作者所極力追求的是詩歌總體的富貴氣象,而不是直露地展現富貴生活。詩歌的富貴氣象是富貴閑適心態的集中體現,也是作者對雅的追求。

重意象之選擇

晏殊批評詩之外露的富貴氣,而重詩之氣象,此在意象的選擇上,也可看出他的用心良苦。晚唐五代詞之興起,自馮延巳、溫庭筠等,就喜在詩中表現一種富貴氣象,而其所采用的方式,不過是透過對富貴生活的描寫來展現,故在意象的選取上,也多寫富貴人家之景物。

如溫庭筠的詞作中,多采用帶有「金」「玉」以及顏色的意象,而這正是晏殊所避免的 。作為一生生活在富貴環境中,晏殊對這樣的強說富貴,認為並不是真正的富貴,所謂真正的富貴來源於長期浸潤,從骨子裏透出來的富貴氣。

所以晏殊詩詞中的意象,可以說是一種由生活感悟而來的一種淡然,其詩詞故能在經歷了晚唐五代花間詞風的影響余波下,別開生面地展露出另一種風格,這也是他作為一位富貴文人對雅的追求。

透過對晏殊作品的研究,我們看到,雖其作品中也帶有錦繡珠玉的詞句,但相對較少,而他更喜歡從大自然中去尋求意象,從而展現出一種圓融平靜、富貴閑散的詩歌風格。 此外,晏殊對這類意象的選擇,相較於細致的描寫細碎之物,更傾向的是能展現出一種氣象。

晏殊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包括燕子、庭院、花、酒以及夕陽等自然意象,並不帶有刻意描繪富貴氣象而作的意象的堆積,他更偏重於在自然的表現中,展現富貴氣象的一種安穩舒緩、圓融平淡之氣。

對節序更替、歲月流逝的慨嘆是晏殊作品中常見的主題,他常取「燕」來表示,如「似曾相識燕歸來」「海燕辭巢翅羽輕」「雙燕欲歸時節」等,燕子冬去春來,年年如此,每逢見到或是歸來,或是離去的燕子,總能引起他心中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時光流逝,而人生有限,故總有一股憂傷徘徊於晏殊的筆端。

「夕陽」也是晏殊常用的意象,如「夕陽西下幾時回」,表達了他對時間流逝,內心充滿了惆悵,不禁發出了疑問。晏殊借這些清新脫俗的自然意象,在詩詞中將自己的情感說的自然、坦誠,加之他士大夫的書卷氣息以及富貴文人的清高儒雅,因而使得其詩詞呈現出從容淡雅、富貴且有閑思。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說:「公風骨清羸,不喜肉食,尤嫌肥膻。每讀韋應物詩,愛之曰:‘全沒些脂膩氣。’故公於文章尤負賞識,集梁【文選】以後迄於唐別為【選集】五卷,而詩之選尤精,凡格調猥俗而脂膩者皆不載也。」

韋應物的詩歌較之晚唐五代的其他詩人,在意象的選用上少有粉脂氣,呈現出一種閑淡平胡的審美傾向。 而晏殊對韋應物的喜愛,正符合他對詩歌的審美追求與批判,晏殊的作品也正是他追求富貴氣象而批判脂膩氣的具體實踐。

【宋史·晏殊傳】說他「尤工詩,閑雅有情思」,可見,他的實際創作也是表現這一旨趣的。在意象的選擇上,晏殊對富貴氣象的追求是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儒家強調折中調和的處事態度,對於很多問題上的過與不及,最終都強調達到一個中和的結果。

晏殊反對那些帶有粉脂氣的意象,對突出展現富貴場景,強說富貴的現象不滿,而是贊同一種富貴有閑思的詩歌風格,是摒棄繼晚唐五代的花間詞人和宋初西昆體詩人的弊病,站在自己的社會地位上所提出的一種折中的審美追求。

以理節情

在晏殊的詩詞創作中,其題材內容有限,多是感嘆時光易逝、年華老去之詞,總是縈繞著一種淡淡的憂愁。但在情感的表達上,他卻有理有節,呈現出一種以理節情的藝術特點。這種藝術特色,體現在詩詞創作中,則節制了作品中情感的濫觴,使之恰到好處,達到對雅的追求,而不致使詩歌過於直露,甚至低俗。

這種以理節情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晏殊詩詞創作所追求的結果。 宋朝尚理,晏殊作為北宋初的文壇領袖,加之其長期的富貴生活,他對理的節制不僅表現在意象的選擇上,同時展現在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中。

以作品【浣溪沙】為例。此詩包含的情感甚廣,由時光易逝、生命有限轉而寫到離別之情更難消,由酒筵歌席的歡愉之景,再寫到落花風雨更增添離別的愁苦。由此,作者最終得出憐取眼前人的結論。

整首詩歌是寫離愁之苦,但於其中增添了對有限人生的慨嘆,然而作者並未一味地沈浸其中,而是主張在這有限的人生中對酒當歌,開懷暢飲。同樣,面對滿目的空曠,落花與風雨增添悲傷,但晏殊卻認識到要立足現實,牢牢抓住眼前人。

此首詞中,晏殊取景甚大,使詞意淒涼哀傷而又閑雅蘊藉,不同於同時代柳永在詞中情感直露的特點,晏殊則顯得較為文雅,這種文雅加之在其詞之中無意顯示出的富貴氣,形成了晏殊對富貴氣象的追求。 此詞是晏殊詞作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尤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最為經典。

這其中包含了作者對歲月流逝的無可奈何,然作者筆鋒一轉,以似曾相識的燕寫出美好的事物雖易逝去,但消逝的同時也仍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此而索然無趣。作者於這淡淡的憂愁中,表達了人生的哲理,也帶著對宇宙的思考。

其情中有思、以理節情的寫法,是這首詞的一大特色。 這種哀而不傷的表情方式,使得詩歌總體呈現出一種意蘊深沈、含蓄雋永。

作為一位長期沈浸在富貴生活中的文人,作者完美地控制了傷感情緒的蔓延,是對生活生透徹深悟之後,做出的理性表達,這是一般窮苦詩人基於現實生活與人生經歷之後所不易到達的境界。

結語

晏殊不僅在意象的選擇上有所節制,在情感的表達上也有所節制。和同時代的詩人相比,晏殊的詩詞創作都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富足的生活使他沈浸在富貴氣之中,而他在詩詞中對富貴氣象的追求,也在有節制的意象選擇與情感的表達上展現出來,因而構成晏殊關於「富貴氣象」的理論。

自晏殊之後,文壇評論詩詞多談及富貴態。 晏殊作為北宋初的文壇領袖,誠然,其詩詞中在情感與內容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但是也不能由此否認晏殊詞的價值。

他對詩歌富貴氣象的追求,以及在意象上對脂膩氣的批判和以理節情的詩歌情感表達方式,都透露出他在宋初文壇西昆體盛行的環境下,對詩歌寫作的新要求,也展現出其獨特的詩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