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良知即天理,這是陽明先生反復提及乃至強調的一個根本性觀點

2024-03-23文化

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

讀者朋友,更多「壺天山人」獨到見解可點選下方購買圖書「千古聖雄王陽明」。此書為壺天山人耗費30年之心血,以哲學、事功的人生角度,以「困而悟道、廣而行道、正而弘道」為邏輯,以三神(即神聖、神奇、神秘)一體為主線,用第一人稱獨特視角,多維度展示王陽明的心路歷程和精彩人生的長篇歷史傳奇小說。

初釋

良知只是一個天理,它發乎自然的靈明顯現處,只是一個真誠懇切,就是良知的本體。

壺天山人詮釋

良知即天理,這是陽明先生反復提及乃至強調的一個根本性觀點。良知作為天地萬物的大本大源,作為人心之本體,是活潑潑的,而不是僵死的。當其開始發動時,在人內在的精神或者說心理層面,就表現為一種虛明靈覺的狀態。「虛」就是潛在未發,「明」就是通透清澈,「靈」就是機巧靈敏,「覺」就是善於覺察。虛明靈覺四字特別清晰精準地描述了人之本心在尚未與外境相交通之前,那種潛在的、靈敏的、通透的和感知力極強的狀態,就如同一面處在黑暗中的明鏡,一旦有光亮,就能立即把周遭的事物對映得纖毫畢現。

「誠」是儒家思想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範疇,經常出現在儒家經典的論述當中。何為誠?簡單來講就是真誠,真誠地面對自己,真誠地面對他人,真誠地面對世界。也許有人會說,如果一個人非常真誠地唯利是圖,非常真誠地為得到利益而不顧一切,難道也能稱為誠嗎?儒家所講的誠,比之於一般意義上的真誠,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應當說儒家之誠特指發乎人本心的、純粹的意誌、願望。人們在世間謀求生存和發展,很多時候是因著物欲而產生了種種心願,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這種心願不能說不是真誠的,但顯而易見,這種心願並非發自人本心的,即並非是從人內心深處發出的,更非是純粹的,因而是不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