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茅盾文學獎得主楊誌軍的約稿函,現在還有這樣手寫的編輯信函麽?

2023-12-09文化

2023年,茅盾文學獎結果公布,排在第一的是楊誌軍。

楊誌軍的名字,筆者一直很熟悉,他當編輯的時候,我還與他有過通訊。

這幾天,有暇的時候,到舊房子裏找資料,翻出了過去的舊信函,找到了楊誌軍當時的一封約稿信。

當時他在【青海日報】文藝部當編輯,我當時應該是投了稿,然後他就回了一封信。

信的全文如下:

某某某先生:

好。大作「走出園囿」已發表。謝謝支持。

我們報紙副刊以發表純文學為主,若有精短的隨筆、雜文、散文等還可賜來。稿費從優。

盼復。

楊誌軍

又,來稿可直接寄我。

短短的信函裏,表達了三層意思:

一是介紹了本報的特點。

二是介紹了有利可圖。

三是張開歡迎的胸懷。

一個寫作者,能夠獲得的最大的從報刊雜誌上那兒回饋來的期待,這封約稿函裏都有了。

現在想想,他當時作為一個編輯,還從事文學創作,竟然能對一個遠在沿海的投稿者,寫出如此的誠心相邀,實在有一點匪夷所思。

我一直在想,如果是現在的編輯,會不會寫這樣的一封手寫的信函?

過去筆者也是一個信函投稿「狂魔」,抄了許多報刊地址,然後,廣為投稿,一時也能做到文章遍地開花。

後來,隨著報刊的萎縮,投稿的命中率越來越低,尤其是像楊誌軍這樣的能夠予以熱心回應的編輯,更是成了珍稀,所以投稿的熱情,也就頓然減退。

作為一個寫作者,最覺得不舒服的是,編輯要對你耳提面命,叫你這樣改,那樣改,最後文章還要經編輯砍一刀,發出來的文章,已經面目全非。

舊書網竟然炒起了作家的書信

本來寫的時候,就要考慮編輯的口味,寫成之後,還要被編輯淩遲一回,那麽發出來的文章還有自己想表達的多少呢?

所以,當日後網路寫作成為一種風潮的時候,筆者也就懶得投稿了。

楊誌軍的信函成交價達到了2000元

楊誌軍後來調到了青島,大概在「青島日報」這樣的單位,他還給筆者寫過約稿函,一時間沒有找出來。不過那時候,他的回信只是匆匆地寫上一句「已刊」,並沒有多少的內容,更像是一個公函,但他每次寄樣報的時候,都不忘寫上一句帶著「已刊」的信函,足見他在編輯的時候,總是有一種負責的精神在內。

那時候,我就買了他的許多作品。

記得當時書店的折價書櫃的最低一層,排著一溜長篇小說,標著「荒原系列」的總標題,記得裏面有【環湖崩潰】等。

每次看到這一摞書就感到奇怪,這世上要有一個什麽樣的作家,能夠寫出這樣的大概有七本的系列長篇小說。

每次到書店,都覺得這系列長篇小說硌眼,讓你動了惻隱之心,不把它們買下來,似乎對不起它們在折價書店裏紋絲不動的擱淺尷尬。

後來,筆者在發了薪資之後,終於從舊書店裏以半價的價格把它們抱回家了,我記得當時買了六本,還差一本。

買回來之後,想從第一卷認真地讀起,但是這本書的出版社是一個邊遠的小出版社,印刷的紙張很差,太薄,拿在手裏沒有質感,讀起來很不爽心悅目,所以,每一次拿出來,總讀不了幾頁,便又放到一邊去了。

後來習慣了在網上購書的時候,總覺得完璧缺一本,渾身不舒服,雖然前六本,一本沒有讀下來,但還是從網上把那缺的一本給購全了。

這樣,這七卷本小說雖然擱置在家裏,卻一直沒有讀過。

後來看到有資料說這七本書裏有一本,獲得過當代文學獎,說明這些書的發表的地方還是一流的報刊雜誌,證明了它還是有品位的。

不過,這也可以變相地說明了,楊誌軍稱不上當時的一個主流的作家。論現實的剖析功力,他比不上柯雲路,他文字的精辟,他比不上梁曉聲,說他語言的穿透力,他更不能與莫言相比,所以一直沒有認真地讀過他的作品。

直到他的【藏獒】問世,才覺得他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地標性的文學方向,當時還買了這本書,看了根據這本小說改編的動畫片,但對他的小說也沒有細心地閱讀過。

這一次,他以【雪山大地】獲得茅盾文學獎,也是對他的多年筆耕不輟的一次最好的回應與報答。

想想他寫出那麽多的文學作品,確實很不容易。而他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能與投稿者進行密切的書信交流,現在想來,筆者也覺得有一點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編輯,很多人不願意與投稿者發生聯系,懶得與投稿者產生互動,因為編輯顯然居於高維度,他沒有必要向低維度的投稿者輸送他的熱情,他只要高高在上,低維度的存在,便會向他洶湧澎湃地投懷送抱。

而楊誌軍竟然還能在編輯之暇,向一個投稿者陳述身為低維度的投稿者最需要的「三個稿誘理由」,在筆者的投稿經歷上,似乎並沒有第二個。

面對楊誌軍的這封舊函,筆者更深切的問號是:現在還有一個編輯,願意寫出這樣的書面信函嗎?

即使用電子回函,又有幾個編輯能像楊誌軍那樣,開出一個投稿者最需要的「三個勸寫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