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正在遭遇一場有關意義的危機:被認為既不能為人們提供經濟事件或經濟演變趨勢的預測,也無法為未來提供其學科方案。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經濟學家手忙腳亂。人之行為的復雜性和不可測量性使經濟學家集體受挫。這雖然不是經濟學第一次在「真實世界」跟前潰敗,卻也是從那以後,質疑經濟學的呼聲越來越密集。
經濟學怎麽了?
【大空頭】(The Big Short,2015)劇照。
當人們往歷史上追溯,直至現代經濟學誕生的前夕,一個百余年前的人名開始浮現:Alfred Marshall,艾爾弗雷德·馬歇爾。他似乎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為現代經濟學制造了「麻煩」。
1924年7月13日,馬歇爾去世。自馬歇爾以後,整個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史或可用「專業化及其不滿」來簡單概括。一方面,經濟學的分析技術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精細,並一直堅守在最靠近自然科學的黃金位置,是其他社科遠不及的,另一方面卻又為過度專業化所困擾。這一切發端於現代經濟學大門開啟的那一刻。
1995年,經濟學家戴維·科蘭德不客氣地說:「馬歇爾過時了,對本科生來說,(他的理論)充其量是一塊教學墊腳石,此外,與現代經濟學很不相關。」他無疑已經進入經典經濟學家的殿堂,不過談論馬歇爾的人卻變少了。在課本或經濟史無法繞開「馬歇爾」的時候他才會被闡釋一番。在讀者心中他的名字也不如其他古典經濟學家那樣熟悉。人們忘記了他如何審慎地,並有先見地談論經濟研究。
讓我們進入馬歇爾的世界,聽聽他本人當年有關經濟研究、數學、語言和分歧的看法。
本文為虛擬對話。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年9月6日專題【艾爾弗雷德·馬歇爾的麻煩】中的B05版。
B01「主題」艾爾弗雷德·馬歇爾的麻煩
B02-B03「主題」心中有「人」的經濟學家
B04「主題」在「註釋」裏悄悄發生的學科變革
B05「主題」經濟學研究的,不是一個抽象的或「經濟的」人
B06-B07「文學」【拉夫爾】 穿越時間的「聖愚」之書
B08「文學」【想象海】 人工智慧時代的預言與告誡
撰文與整理|羅東
數學不是目的,
是方法
問:馬歇爾先生,你推動了經濟學的數學化行程,但是對經濟研究作品的出版和閱讀又有許多顧慮,過去曾說,「當我們必須使用許多數學符號時,除了作者自己之外,任何人都覺得非常麻煩」。那麽,什麽才是好的經濟研究?
答: 在我教這門學科的後期,我越來越感到處理經濟學假設的漂亮數學定理不太可能是好的經濟學,我越來越循規蹈矩:(1)將數學當作一種速記語言,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工具;(2)堅持使用它們,直至完成目的為止;(3)譯成文字;(4)然後舉例說明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5)舍棄數學。
【經濟學原理】,[英]馬歇爾 著,朱誌泰 陳良璧 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5月。
問:數學不是你的目的,是你的有效方法。
答: 數學上的熏陶有助於運用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清楚地表述經濟學推理的某些一般關系和某些簡短的過程,而這些雖然能用日常語言表述,但表述得不能同樣輪廓分明。尤其重要的是,用數學方法處理物理學問題中的經驗使我們對經濟變動的互動作用的理解,比用任何其他方法得到的理解更加深刻。直接運用數學推理去發現經濟學真理,在數學家手裏對研究統計平均數和機遇率以及衡量相關統計表的一致程度都提供很大的幫助。
【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2001)劇照。
問:經濟學要追求表述的精確,卻又因為研究的是異質的人和經濟活動,不可能發明一套全新的「科學語言」。數學能解決相當一部份。但是,哪怕經濟學已經充分發展,成為社會科學領域規模最大的學科,我們只用經濟學的術語,也造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還是得撿起日常用語。可是,人們似乎更關註是如何分析收集到的研究材料,不太關註資料收集(比如問卷調查的問題設定)和寫作等過程中的用語問題?
答: 在自然科學中,一旦我們看到一群東西具有某一類共同的特性,並往往把它們擺在一起說時,我們就可將這些東西歸入一類,加上一個特殊的名稱。而且,當一個新的概念發生時,我們馬上就創造一個新的術語來代表它。但是,經濟學卻不敢這樣做。經濟學的理論必須用大家所明了的語言來表達。所以,經濟學必須力求使它自己與日常生活中慣用的名詞相合,而且在可能範圍內必須像平常所用的那樣來使用這些名詞。
馬歇爾在森林裏寫作。
即便最註重形式的經濟學著作作家們也不得不這樣做,否則他們所能使用的字就要不夠了。不過,不幸的是,他們總不承認他們用字很隨便,有時甚至他們自己也不覺得用字很隨便。他們開始說明經濟學時所用的大膽和嚴格的定義,換取讀者的安心。因為他們沒有告誡讀者必須常常從上下文裏去找特殊的解釋語句,讀者從作品中就不能領會作者的原意;也許還會對作者發生誤解而錯怪他們。
經濟研究的事實有許多就可歸成不同的種類,關於這些種類能作出明確的敘述,這種敘述過去在數位上往往近於正確的。這樣,他尋求在表面之下的和不易被看見的原因和結果,把復雜的情況分析成為各個因素,和把許多因素重新建成一個整體,就較為便利了。當然,這僅指能用數學符號概括的那部份事實。
經濟研究離不開假設語句
問:在表述困境這個問題上,還是因為經濟學。表述的困境——無論是數學還是日常用語——可能在發現和描寫規律這件事上尤其突出。不知你是否認同經濟學也是一門致力於發現人類經濟活動規律的學問?讀者對經濟學有這樣的期待,所以在2008年,當大家發現經濟學家對這起風暴沒有任何成功的預測之時,失望透頂。
答: 經濟學的規律可與潮汐的規律相比,卻不能和簡單與精密的重力律相比。因為人們的活動是如此多種多樣和不確定,在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中,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敘述,必然是不精確的和有缺點的。
與人類有關的科學中,精確性是不像自然科學那樣能獲得的。歷史學者因不能進行實驗而受到阻礙,並且因為缺少估計歷史事件的相對重要性所依據的客觀標準,甚至受到更大的妨礙。這種估計差不多在他的論斷的每一個階段中都是存在的。他不能得出結論說,一個原因或一類原因,已為另一個或另一類原因所勝過。只有透過巨大的努力,他才能了解他是怎樣依賴他自己的主觀印象。經濟學家也受到這種困難的妨礙。
在這一切方面,經濟學所研究的都是一個實際存在的人:不是一個抽象的或「經濟的」人,而是一個血肉之軀的人。他們所研究的人,在他的營業生活中受到利己的動機的影響,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動機有關。但這個人既不是沒有虛榮心和草率的作風,也不是不喜歡為做好工作而做好工作。總之,他是一個為喜愛善良生活而喜愛善良生活的人。經濟學家所研究的是一個實際存在的人,但主要是研究生活的某些方面,在這些方面,動機的作用是如此的有規律,以致能夠加以預測。
【大轉型之前:從亞當·斯密到艾爾弗雷德·馬歇爾】,[英]卡勒姆·威廉士著,黃延峰譯,貝頁·文匯出版社,2023年2月。
問:經濟研究經常使用種種假設,最開始假定人的行為是理性的,如「經濟人」,後來又有一些派別開始假定人是受文化和觀念影響的。尤其是講到規律,似乎總是有一些假設。為什麽經濟學的寫作中有如此之多的假設?
答: 在經濟學中,比在別處需要更多重復說明這種語句,因為經濟學說比其他任何科學的學說,更容易為那些沒有科學訓練和也許只是間接聽到而斷章取義的人所參照。日常談話在形式上較一篇科學論文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在談話中我們能放心地省略掉假設的語句,因為如果聽的人自己沒有註意這種語句的話,我們很快就會發覺有了誤會,而加以更正。
亞當·斯密和許多往代的經濟學作家,依照談話的習慣,省掉了假設的語句,因而獲得表面上的簡捷。但這樣卻使他們不斷地為人誤解,並在無益的爭論中引起了許多時間上的浪費和麻煩;他們獲得了表面上的安心,卻是得不償失。
經濟學家最需要的是想象力
問:你的工作和努力讓經濟學成為一門現代學科,現代經濟學的學科化、專業化由此開啟。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直到現在,學科的過度專業卻變成新的問題。這個時候,人們不禁想起19世紀,當時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甚至包括形成中的社會學還未完全分化,處於比較混沌的狀態。就這樣,我們在專業化和混沌狀態之間搖擺。你的看法是什麽?
答: 在19世紀,有許多人和孔德(社會學開創者)同樣認為,人類社會行為任何有益的研究其範圍和整個社會科學一樣廣泛。他們認為,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聯系是如此密切,以至於單獨對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加以研究必然是徒勞無益的;他們力勸經濟學家放棄經濟學研究,而專心致誌共同發展統一的無所不包的社會科學。但是人類社會行為的範圍太廣大繁雜,是不能單獨由一種科學加以分析和解釋的。
當卓越而性急的希臘天才家堅持尋求單一的基礎以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時候,自然科學的進步很慢。而現代自然科學有了長足的進步,是由於它把廣泛的問題分割成幾個組成部份。無疑地,成為一切自然力的基礎的統一性是存在的,但是在發現這種統一性的過程中所取得的任何進展,雖取決於對整個自然領域所作的偶然觀測,也同樣取決於由堅持不渝的專門研究所獲得的知識。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1936)劇照。
但另一方面,也必須完全承認,即使在自然科學方面,專門研究某一領域的人,也有責任和研究相近領域的人保持經常不斷的接觸。視線永不越出自己範圍的那些專門家,往往把事務看得和實際不相稱。他們所搜集的知識,大多用處相對不大。他們在一些舊問題的細節上繞圈子,而這些問題多數失去自己的意義,且為用新觀點提出的新問題所代替。
問:原來,你當年就已經對專業化有過如此多的擔憂。這就是現代學科的必然命運吧,既需要依賴專業化來增進對人和世界的理解,又隨時得警惕走得太遠。你認為如何才能應對這對矛盾?
答: 經濟學家需要有三種重大的智力:就是知覺、想象和推理,其中他最需要的是想象力,使他可以探索可見的事件之不顯著即處於表面之下的那些原因,與可見的原因之不顯著即處於表面之下的那些結果。
問:當得出的原因結果不同呢?
答: 即使在最謹慎的思想家之中,也常有不同的意見。這種爭論的問題一般必須以對於不同過程的實際便利的判斷來解決;而這種判斷不能常由科學的推論來建立或推翻:必須保留可以爭論的余地。但是,在分析的本身卻沒有這種余地。如果兩個人對分析有不同的意見,他們兩個人不能都對。我們可以期望經濟學的進步逐漸會將這種分析建立在堅固的基礎上。
本文馬歇爾回答部份內容參考以下書籍:
(1)【經濟學原理】,[英]馬歇爾 著,朱誌泰、陳良璧 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5月。
(2)【大轉型之前:從亞當·斯密到艾爾弗雷德·馬歇爾】,[英]卡勒姆·威廉士 著,黃延峰 譯,貝頁|文匯出版社,2023年2月。
(3)【偉大的經濟思想家】,[英]強納生·康林 編著,張雲 譯,東方出版社,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