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癡人論道道德真相(72)

2024-07-02文化

緣遇【道德經的生命真相】

眾所周知,本文是讀書心得與聞道感悟。

【緣遇道德經的生命真相】第七十二章:修道之事必先積陰德(自知自愛)

自然而然

【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原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癡人論道釋義:此章開始講天威、天法。祭祀是子孫與祖先的心靈對話,是一種心靈告白。心靈告白包含著對祖先和上天的敬畏。不敬畏上天的人,修道畢竟是沒有結果的。天之所惡,孰之其及有。上天懲罰揚善的法律是無法推理出來的,也是不可以用智躲避的。因此,必須堅信上天具有這種能力 。

順其自然

第一段: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按上一章老子診斷完人的知病以後,突然話題一轉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大威即天威。從七十二章至七十五章,提出天威、天網的概念,就是天法。人人都應該敬畏上天。世人把【道德經】【易經】【莊子】稱為「三玄」。玄學的本質還是以【道德經】為核心經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承一家之言。民,指本性。本性有他自己的威勢,光明遠大,萬物都無法影響他。這就是所謂偉大的威勢。人們常常沈溺於諸多妄想之中,懼怕死亡,患得患失,其他事物的威勢就有了施展的機會,讓人一輩子憂愁恐懼。雖然自己本來就有偉大的威勢,卻不知道。如果真正知道了,生死對人來說就是一樣的,得失也沒有什麽區別。就能坦然而沒有什麽害怕的。偉大的威勢就燦爛的展現出來了。修道之事,必先積陰德。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陰德未充,民雖美而無用。功垂成而忽輝。何謂陰德?修己之天,以敬人之天,暗行方便,施與不圖報,積善無人知,不破愚人愚顯,隱人之醜惡。今雲:「彼與禍來,我以福往;彼與怨來,我以德往,皆陰德之事。彌災消孽,廣大無邊」。陰德者,非人所知而天獨知之。【西遊記】第八十七章,上官正將齋天素供推倒餵狗,口出穢言,冒犯上天,乃陰惡。至使風仙郡三年大旱,天不降一滴雨露,顆粒無收,民不聊生,這不是人們沽名釣譽,自欺欺人的結果嗎?所以,揚善萬端,不能涉陰惡陰事。人的精神一呼一吸,都是與天地相應,感應之迅速,就像風吹浮萍一樣,為什麽太守上官正禍罪於天,卻降災於整個郡縣,使萬民遭殃?太守如風,為百姓為草。太守不仁而民不義。泣淚相感,宿夜之負疚,釀成梨樹之隱憂。一念之竟變成了職瀆。廣為傳播給廣大百姓效仿,故太守造業後,百姓都要跟著受罪,這是很自然的道理。金丹大道必須先修心性,心性穩了,金丹就成功了一半,但金丹最後能不能修成,要看陰德。如果不修德而修道,就會有功無行,陰德不夠,陰謀擋道。德行,德能量的行持,就是積功累德,功德是法身才能夠積功累德,不是一般的做一點好事。他是看不見無形的一種資糧,沒有資糧就成不了道。所以,德行三千,才能入道。德行不夠,最終金丹也不能成。修丹之事,不知該醒而行陰德,其猶吹沙做飯,吹燭點月,必無濟於事,又何談普濟眾生之說。

任其自然

第二段: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元神居廣大虛無世界,識神居感官有形世界之狹小。人在最初的太和一炁時,就有了元神。娘胎裏,從陰陽細胞到四肢五臟具全的人,出生後的無知無識都是元神始然。降臨人世後,元神隱匿於人身虛無窟之中。人要修道,就要讓元神做主。只有一無所知,一無所有,元神顯現,妙靈自生。識神是人身精靈之鬼,歷劫輪回的種子,必須五官具備,四肢百骸齊全。精靈之魂魄有所依附,識神才降生。元神是先天,識神是後天。出生後,元神、識神同在。元神當家,識神退位。識神當家,元神被遮蔽。當行道時,識神也是元神,當無道、背道時,元神也是識神。無思無慮是元神,有為自色身出是識神。無神無形,識神有跡,遺自虛無中來,一從色身而出。無暇其所居,元神居的宇宙廣闊的空間,通宇宙萬事萬物。天地生生不息,元神可以引領其不生不滅。生生不息的能量到有限的肉體上,使有限的能量獲得無止境的補充。本性的大,可以包容天地。對此,不明了的人以為四肢九竅屬於自己的,保守呵護而不知滿足。所以看到的超不出視覺範圍;所聽到的超不出聽覺範圍;渺小而卑下。所以,教導世人不要固執於自身,而使自己的心胸眼界窄小。對本性了解的人,知道本性的大而生活的環境狹小,讓人厭煩,想要脫離。人們不知道對事物有愛憎,是被局限在了具體的事物上。老子教導說,不要厭惡生存的環境,無厭其所生。先天一炁就是仁德能量,這個能量就是人的本善。當這個善心善念生起之際,你就和生命本原的仁德能量連結了。倘若德行足具的話,就會感天動地。因為這個本原能量就是道光德能。他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顯化。世人天眼不開,看不見道光德能,其實是有像的,就是自然界的現象。就是讓世人相信萬物負陰抱陽,看不見的無形能量場。普濟就是勸人向善。當你修出這個能量後,就要普渡眾生,勸人向善,勸人回歸道德本原。夫為不厭,是以不厭。夫為,這個的意思。自古聖人成道者無不是如此不厭。不厭,無止其所生,無厭其所化,自生自化。內含天地陰陽之理,外承山嶽不動之形。外境,自然之境,內動,自然之動。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人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有天地間的善惡能量與之匹配。一個惡念,天地間的惡粒子就會相應的到你身上。造成身體的不舒服或疾患,就造了一座惡山。一善念,天地間的善粒子就會相應到你身上,就會有溫熱的電擊感,像是沐浴春風一樣的舒適和喜(愉)悅。人心就是天地間磁場能量的發動機。一善念,他就會產生巨大的善能量場,彌漫在你的周圍,加持和滋養著你的身心。同樣,一惡念。他也會產生巨大的惡能量場不斷的消耗和損傷你的元炁,蠶食和毒害著你自然本心的先天能量。

自然風光

第三段: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自知,指對自己良心和良知的認同。一個人如果做了惡,他可欺騙別人,但無法欺騙自己。當一個人想方設法為自己的惡行尋找理由時,實際上是企圖使自己的良知認同所做的惡行。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們所能做到的只不過是冥滅自己的良知罷了。自見,指的是只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見解和觀念,這事實上是內心只有自己而沒有他人,內心只有私欲而沒有利眾之心。自愛,是自知的結果,是對自己天生的良知、良心的認同和熱愛。如果一個只愛自己而不愛他人的人,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自愛者。只有愛己及人,這才是真正的自愛。自貴,指的是只認為自己有價值,否定他人的價值。在老子來說,聖人都有自知之明,他們不僅愛自己,也愛百姓。不會因為自己的德行而炫耀自己、擡高自己。只有聖人不覺得狹小,也不覺得厭惡與其他人共同生活。自我的發展順從道的規律。在他眼裏,寬窄、潔凈、骯臟都沒有區別。既然不再厭惡生存,然後就知道生存本來沒有什麽值得厭惡的。聖人雖然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自我張顯,雖然愛惜自己,卻不把自己看的很高貴而以此炫耀,怕別人產生厭惡或愛慕的情感。厭惡和愛慕的情感不忘掉,百姓還是有所畏懼。畏懼祛除了,偉大的威勢才會產生。聖人居恒者無垠的廣闊宇宙,只知有內在的動與靜,不知乎外表的名利地位,只以道為尊,以修德為貴,自知廣居之安。凡人知之必見之,愛之必貴之。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自知其有而不自見其行。自愛其道而不自貴其行。所以能夠去彼之行,留真之此,重無形之道,輕有形之身,更不用說浪費精炁的功名利祿。

【道德經的生命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