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癡人論道道德真相(55)

2024-06-21文化

緣遇【道德經的生命真相】

眾所周知,本文是讀書心得與聞道感悟。

【道德經的生命真相】第五十五章:進入無我的赤子狀態

自然而然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原文:「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獨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癡人論道釋義:此章以嬰兒為喻,要求世人恢復自己的本性,回到生命的起點。嬰兒是老子心中的聖物。因為嬰兒是生命的開始。天下的開始和生命的開始與道最為一致。嬰兒的泰和之炁充盈,道性猶存。樹要歸根,人要復性。

順其自然

第一段: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只有道的涵養深厚的人,才能像嬰兒一樣,純真、樸實、無知無欲,不會受到任何外界的幹擾。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僅對這個世界還不了解,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除了滿足本能的需求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所以,他沒有貪念,也沒有任何欲望。【道德經】的第十章,專炁至柔,能如嬰兒乎?第二十八章,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四十九章,聖人皆孩子。可見,在老子的心中,人們因為受到外界事物的誘惑,產生了私欲雜念,以至偏離了本來的純真。修道之人需要做的就是,摒棄雜念,減少欲望,重新回歸到嬰兒的狀態,恢復純樸的本性。要想達到嬰兒的狀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來說,成人是很難達到這個狀態的。真正的上德是遵循大道規律,符合於人的本性,就像嬰兒一樣。渴了就喝,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喜歡就高興,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切都自自然然。而下德之人,讓人們有了禮數廉恥等。看似高尚,卻擾亂了人本性的東西。讓人們學會狡詐,學會欺騙,學會偽裝。告誡人們要保持心靈寧靜和諧的狀態。如果縱欲貪生,使炁逞強,就會早亡。

任其自然

第二段:獨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這是嬰兒的外三德。含德之厚的人,就像個孩子一樣,質樸、天真。無心之時,像毒蛇一樣的七情六欲不能侵蝕到他;無意之時,像猛獸一樣的邪魔不能幹擾他;無情之時,像惡神一樣飛來的橫禍也不能傷到他。毒蟲不螫,比喻無心。猛獸不據,比喻無意。攫鳥不搏,比喻無情。以此三物來比喻嬰兒的三德。王弼註:「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螫之物不犯於人,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嬰兒無求無欲,不會侵犯他物。因此,作為報酬,即使是毒蜂、蠍子、老鷹這類最有毒性、最猛獸的動物都不會傷害他。

自然風光

第三段: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嬰兒雖然無欲無求,但他並不軟弱,不會任人欺淩。他的筋骨雖然很軟弱無力,小手看上去很柔軟,但非常有勁,攥東西時,手握得十分牢固,很難將其掰開。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牝牡之合,指nannu交合。嬰兒雖然不懂nannu交媾之事,但他的宗筋(小生zhi器)卻常常搏起。這是精炁充沛,固守著道的緣故。不知道陰陽交合而自然元精充盈。人的元精生發之時,就像xing快感一樣,不同的是更柔和、更溫情,周身彌漫。人的xing能量生起是元精狀態,與人的初始能量元精離的最近,也就是離道最近。xing能量的作用有三:「一是享樂;二是繁衍;三是借此成道」。世人只知用此享樂與繁衍,卻不知道他最大的作用是助你成道的藥物。只有固精、固炁,才不會損耗元精,損害性命。元精是元神的食糧。把電流送到頭頂泥丸,就是給元神餵飯。元神吃飽喝足了,才會靈明通達,通有若無,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人的能量有限,泄了就沒有了。還要攢多少天才會回來。來了又無知的白白泄掉了。不保持空靜自然的狀態,即使元精發動,產生了元炁,你也守不住。只有保持空靜自然的狀態,元精和元神就像人體裏的一對夫妻結合在一起,產生的元炁可能守得住。只有元炁和元神合二為一,就是性光大道生發之時。後天心性是控制不住先天能量的,他們的內容不同,無法相合。人的xing欲是潛意識層面的東西。越是炁虧越有xing意識。當元精發動,真陽生發,沒有空靜自然的心性功夫,真陽能量在後天的狀態下,就會轉換成xing欲,如洪水猛獸般,一般人根本駕馭不住,能任其亂泄 。心性修持好的人,當真陽能量生發時,自然本心就會自動將真陽轉化成真陰,人是沒有性意識的,卻有溫溫的快感,片刻不離其身。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嬰兒即便是整天哭泣,高聲長嚎,也不會口幹舌燥、聲音沙啞。成人若是高聲長嚎,就會口幹舌燥、聲音沙啞。這是什麽緣故呢?因為嬰兒身上的太和之炁處於飽滿的狀態。忽然嚎叫而真炁不散,無欲無差,所以嗓子怎麽哭也沒事。老子在提示中華大道養生的精妙,一是骨弱筋柔而握固,乃陰陽充和,以至柔和自弱;二是謂之牝牡之合而脧作,為赤子生命活力充沛的自然流露;三是終日嚎而不嗄,乃陰陽和諧之至,察其究竟,問其所以然,就有了下文的答案。

自然風景

第四段: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炁曰強:要修道,就要從「知」下手。關鍵是要知和,知常,使修道者的全部身心有個根底,有個中心。然後,無論思、默、言、行,都是孔德之容,為道是從。知道了太和之炁的好處,才會常守在一炁上。天機自動,聽其自然。常合和於道,叫知和曰常。經常能守在一炁上,心一靜下來,mei心前面的太虛之境就會顯現出來,太虛裏的性光常照常明,叫知常曰明。有一點後天意識心,快感的真陽之炁就減弱,就叫損,就叫不祥。什麽雜念也沒有,用虛用無,柔和之至,有益於生發一炁,叫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心者,人身之君(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意所到之處,炁益隨之,血自從之,這是心、炁、血的三者關系。炁血流暢,無欲至,自可安心樂業,身體強健。尤為重要的是,心之使炁(第十章專炁至柔),這是修真的大法則,祛其急切暴躁之炁,令其柔弱和順。於是,隨著心之使炁,心正炁順,心平炁柔,心慈炁和,這是心機、炁機與生機的關系。然後,作用於病機,這就是修道者的種種疑難病癥,可以不藥而愈的根本所在。點出知和曰常,唯有真正認識並把握了和,才是和於大道之常;點出知常曰明,唯有真正認識並把握了常、大道的根本規律,大道的常態,才是明白大道;點出益生曰祥,唯有善為道者有益於生命,才是得道之祥;點出心使炁曰強,唯有君主之官的心能夠調動元炁,才是真正的強。

自然景色

第五段: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在此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善為道者,善攝生者及含德之厚者典範形像。接著,妙筆一轉,物壯則老,是謂不道。萬物一到壯年,便即衰老,就叫不合道。不但不能盡享天年,不能我命由我不由天。反而,半百而衰,英年早逝,就是不道早已。老子警鐘長鳴,當頭棒喝,不知道驚醒幾許夢中迷人。世人由幼而壯,由壯而老,最後由老而死。肉體已經顯形,從柔弱的和炁,轉化為剛強的血肉之軀,結束始然,長大是不可避免的。

【道德經】不是肉體之經,而是心靈之光不生不滅的經。肉體雖然會壯,壯則會老,老則會死,這是肉體的法則。但心靈沒有顯形,心靈不寤不寐,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因此,則心靈不會壯,不會老,不會死。含德厚重的人,他這一世成道的條件已經成熟。就像富鹽水點豆腐,一點就成。學習無為法,只是領悟生命本原。知其子,守其母,不是人守的,是悟了自然本心,本性之母的宇宙大元炁,就不會離開你了。自然而然,法身育成。能做一個自然純真的人,這是多階積累的福德。只有無為,生命之光才會自動成長,才會得長生之體。

【道德經的生命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