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年以後,一個人收住這3樣東西,是有福的征兆,證明余生大吉

2024-02-07文化

作家雨果說:

「中年人往回收,是明智之舉。」

人到中年,經歷很多事情後,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

面對別人的質疑或誣陷,總試圖自證清白,結果越描越黑;

人際交往中,總是自我感動地付出,結果反而受累不討好;

與人相處,道德感過剩,易失分寸和界限,給別人添麻煩。

收起多余的清白感、付出感、道德感,自己自在,別人也輕松。

收起清白感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繩子】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節儉的奧什科納老爹,在趕集路上撿了地上的一截細繩。

可是卻被冤家對頭瑪朗丹誣告撿到了別人的皮夾子。

他百般辯解,還從衣兜裏摸索出那截細繩自證清白。

鎮長卻完全不相信,還讓他與瑪朗丹對質。

當對質結果無果,他主動要求搜身,結果什麽也沒搜到。

回家路上,他不停地向遇見的人講述他被冤枉的事,但沒有人為他打抱不平,人們只覺得好笑。

他痛心疾首,不知如何是好,難過了一整夜。

第二天,一個農莊的雇工把皮夾子連同裏面的東西原封送還失主。

奧什科納老爹聽說後,又馬上挨家串戶講述自己的清白。

但是人們並不相信他,還在背後說農莊的雇工是受他指使,兩人串通好把皮夾送了回去。

他耗盡力氣去辯解,但是越辯解人們越不相信他。

百口莫辯的奧什科納老爹,最終一病不起,一個月後就離世了。

臨終前還在說胡話證明自己的清白,反復念叨著:

「一根細繩……一根細繩……瞧,就在這兒,鎮長先生。」

作家余秋雨說:

「面對誣陷,不要反駁,不要申訴。

不要企圖與誣陷者對話,不要企圖讓旁觀者憐憫。」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遭遇誤解和詆毀。

有人努力工作,為團隊貢獻自己的力量,卻被人誤解是在搶風頭、博眼球。

有人積極尋求事情的解決方案,卻被人冷嘲熱諷是能力不足才會遇到困難。

有人在與他人相處中真誠待人,真心付出,卻被人質疑是別有用心。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意外界的肯定,喜歡自證清白,但反而掉入自我內耗的無盡深淵。

人到中年才發現,與其費力消耗自己,不如收起清白感,誰主張就讓誰舉證。

無懼別人的目光,別人就無法拿捏你;遮蔽外界的聲音,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收起付出感

在網上看過一對母女吃面的故事。

在餐館,媽媽給女兒要了一碗25元的面,自己只要了一碗7元的。

吃面時,媽媽喋喋不休地說自己只要7元的面,是為了把最好的留給女兒。

自己平時為了女兒付出了那麽多,希望女兒不辜負她,要好好學習。

剛開始,女兒只是默默吃面,但媽媽一直不停地說教。

終於,女兒忍無可忍反駁道:

「媽媽,我並沒有強迫你吃7元一碗的,我也沒有強迫你給我買25塊一碗的,你為什麽總是這樣?」

「25元一碗的面,你又不是吃不起,為什麽非要逼著自己這麽做?結果還不高興。」

女兒的反駁瞬間激怒了媽媽,媽媽更生氣地訓斥女兒不知感恩。

於是,女兒面沒吃完,便氣沖沖地走出了餐館。

稻盛和夫先生說:

「當別人不需要你的時候,要學會收回熱情,並禮貌退場。」

與人相處,總把自己的付出當成自我犧牲,很多時候感覺會錯付了感情。

朋友之間,當自己的付出沒有被對方同等對待時,內心就會失衡。

戀愛關系中,付出的一方沒有受到另一方的重視,就會覺得委屈。

家人之間,一個人總是自我感動的付出,又期待報酬,親人之間就會疏遠。

工作中,總把自己的努力視為犧牲,就會對他人有怨氣,影響工作關系。

付出感太強的人,常常是自己承受很大的心理負擔,讓接受付出的人也倍感壓力和不舒服。

收起付出感,不苛責自己,不強求別人;與其活成別人的期待,不如活出自己的精彩。

收起道德感

曾看過一個短視訊。

視訊中,自稱「金牌調解員」的人勸一名男子贍養自己的生母。

男子覺得,當年生母拋棄他,是養父母撫養他長大成人,幫助他成家立業。

現在,不管生母的處境如何,他也沒有反哺之責,他要贍養的是養父母。

而且他現在也有自己的小家庭,經濟壓力很大。

調解員卻完全不顧及男子的處境,一直強調男子畢竟是生母身上掉下來的肉,不贍養生母就是白眼狼。

結果,調解員的強行道德綁架激怒了男子。

男子表示,自己現在的家庭很幸福,不需要所謂的調解員參與自己的家事。

調解員卻不依不饒,還在給男子施壓要把他家的事調解明白。

電視劇【覺醒年代】有句經典台詞:

「道德是用來律己的,不是用來責人的。」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適度的道德感讓人心安,過度的道德感讓人心煩。

常常以自己的道德標準評判他人,不僅會讓他人感到不舒服,還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沖突。

對他人道德期望越高,失望和不滿的可能性就越大,影響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人到中年,收起過多的道德感,無關自己的人和事,置身事外才是最理性的選擇。

學會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觀點和行為,保持平衡的心態,才能享受舒適的生活。

作家雪小禪說:

「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

這世上很多事,物極必反,盈滿則溢,人到中年,及時往回收才是智者所為。

收起清白感,因為很多時候,自證的清白不一定有人信。

收起付出感,恰到好處的付出也許才有恰到好處的收獲。

收起道德感,接納和尊重和而不同,或許才能和而求同。

余生,願我們都能學會收斂,懂得蓄力,穩步前行。

作者 | 紫翹·清心

圖片 | 紫翹·攝影愛好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