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悲劇之後,幸存的人如何面對彼此、面對生活

2023-12-31文化

作為近年來國際文學獎項的熱門人物,加拿大著名作家瑪麗·勞森屢屢入圍布克獎、都柏林獎、福裏奧獎,與保羅·奧斯特、J. M. 庫切、翁貝托·埃科等作家同台競技。她被譽為「近十年最好的加拿大小說家之一」,評論家認為她的寫作「深入了人類精神的荒野」。近日,瑪麗·勞森的長篇小說【烏鴉湖】由譯林出版社推出。小說以加拿大北方鄉村一場突如其來的悲劇開場,緩緩揭開兄妹四人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與內心世界,細密書寫家庭中的理解與誤解、犧牲與付出、怒意與愧疚,對映城市與鄉村的疏離、教育之於人生的意義等更加廣闊的背景,最終落腳在人性。

「在我有關童年的記憶中,再沒有比那一幕更清晰的畫面了 :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滿頭金發,身形瘦長 ;而他身邊的小女孩,頭發在腦後編成辮子,發色比他的要淺,兩條細腿正被陽光曬成棕褐色。他們兩個都趴在那裏一動也不動,下巴墊在手背上。他在向她展示各種各樣的事物。更確切地說,是那些事物自巖石的下方和陰影中漂出來顯露了自身,而他是在向她講述它們。……那些年裏,我們一定有好幾百個小時都是那樣度過的。我慢慢認識了豹蛙的蝌蚪,胖胖的牛蛙蝌蚪是灰色的,癩蛤蟆的蝌蚪是黑色的,非常小,而且總是一扭一扭。我認識了烏龜、鮎魚、水黽、蠑螈,還有在水面瘋狂旋轉的豉豆蟲。好幾百個小時過去,季節變換,池塘生物死亡和更替了許多輪,我也長大了,大到不能再騎上馬特的肩膀,於是跟在他後面小心翼翼地穿過樹林。當時的我並未意識到這些變化—它們發生得如此緩慢,而孩子對時間幾乎沒有概念。明天就相當於永遠,許多年只是一瞬之間。」在小說【烏鴉湖】的開篇,作者便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讀者拉回到了童年的快樂時光。沒錯,【烏鴉湖】講述的故事跟時間有關。

在加拿大往北再往北,有一個名叫烏鴉湖的地方。這裏本是無人之地,經過一群辛勞之人的開拓,生長出了一片小小的農業社群,在散布的池塘、樹林和鐵軌中間,人們世代以耕種為生。這裏是動物學家凱特·莫裏森成長的地帶,也是她已多年未歸的故鄉。凱特·莫裏森是整個家族中唯一透過求學走出鄉村、紮根城市的人,在多倫多,她有穩定的事業與感情,而烏鴉湖仿佛遙遠的陰影,那裏埋藏著她苦澀的過去,她不願輕易提起。但一封來自烏鴉湖的信,迫使她北上而歸,回到那片冰藍色的天空下,面對自己人生的原點:她的家,她的三兄妹,他們在一場死亡和一連串悲劇之後所做的抉擇。在苛刻的生存條件中,兄妹四人不得不做出與其年齡不相匹配的事。有人付出,就意味著有人接受;有人犧牲,就意味著有人可能將終生背負懊悔和愧疚;有人放棄,就意味著有人要陷落於失落與遺憾。理解、誤解、恨、愛,復雜的情感在這個小小的家庭升起、延燒,灼痛本來天真的心,所有的傷疤和痛楚像一扇密室的門,將在凱特·莫裏森返回烏鴉湖的那天,訇然開啟。

與【小鎮索雷斯】及瑪麗·勞森的其他著作一樣,【烏鴉湖】依然發生在看似疏離與孤寂的遙遠北方,卻飽含強烈的情感濃度。因其嚴寒,所以人們彼此靠近,因其遙遠孤寂,所以人與人之間更加緊密;情感與人心在此激烈碰撞。「我所感興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隨時間而發展」,瑪麗·勞森以其簡潔的文字、優美的節奏、精致的結構,滿懷慈悲地書寫一個關於家庭、關於情感、關於人性的故事。

瑪麗·勞森,生於1946年,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鄉村,畢業於麥吉爾大學,獲心理學學位。後移居英國。瑪麗·勞森堪稱大器晚成。她55歲才出版第一部小說【烏鴉湖】。此後,她陸續出版三部長篇小說:【道路的盡頭】【在橋的另一邊】【小鎮索雷斯】。瑪麗·勞森始終將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鄉野作為筆下故事的地理座標,描摹遼遠寧靜的北國風光,刻畫美麗和殘酷交織的世代故事,述說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與守望。她兩度入圍布克獎,還曾入圍都柏林文學獎、福裏奧獎,作品被轉譯為近30種語言。

瑪麗·勞森的每部作品都落腳於加拿大北方那些遠離城市的寧靜角落,那些氣候嚴寒的農業社群。沒人能比瑪麗·勞森更懂得北方的生活,那是她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只有她可以簡潔幾筆就描繪出曠遠的風光,寥寥數言就勾畫出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光芒與淚痕。她善於捕捉情感的豐富層次,對人心與世情刻畫細膩,往往令讀者觸動、落淚。在她的筆下,冰原和嚴冬既殘酷也美麗,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裏勞作繁衍,也在這裏記取愛恨。這裏有痛苦、傷害和罪孽,也有希望、治愈和救贖,瑪麗·勞森用天才的筆觸深入生活的本質、人的內心,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悲喜層次,父母與子女、女人與男人之間的緊密與疏離。她對人類情感的準確洞察與刻畫,讓她的寫作超出了地理和時代的局限。比如在【烏鴉湖】中,瑪麗·勞森將「烏鴉湖」第一次介紹給讀者時,用了這樣的一種敘述方式:「關於那件事,你所能發表的唯一積極評價是,至少一切都結束在一個高昂的音調上。因為在事情發生的頭一天——我們作為一家人團聚一堂的最後一天——我的父母得知,我的「另一個」兄長——除馬特外的那個 ——透過了師範學院的考試,拿到了入學資格。盧克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是個意外,因為委婉說來,他並不是個聰穎勤奮的學生。我記得在某處讀到過這樣一條理論,大意是說,在一個家庭之中,每一位成員都自有其角色 ——‘聰明的’‘漂亮的’‘自私的’。你的角色一旦建立,一時半會兒你是無法擺脫的—不管你做什麽,人們都會用固有的印象來看待——不過根據那條理論,在初始階段,你對自己將扮演的角色擁有一定的選擇權。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麽盧克一定在人生的早年就已做出了決定,他真正想要扮演的角色,是‘問題成員’。我不知道是什麽影響了他的選擇,有可能他聽過太多次曾祖母和她那只著名書托的故事。那個故事一定早已成為盧克的人生煩惱之源。或者說煩惱之一——另一個煩惱有可能是,擁有馬特這樣一個弟弟。馬特顯然是曾祖母智慧的繼承人,盧克甚至連嘗試都毫無意義。於是,他最好的出路就是,找到自己生就的長處——比如引得父母血壓飆升——然後堅持不懈地實踐、實踐、實踐。但不知為何,他在十九歲的時候,竟然鬼使神差地透過了考試。歷經三代人的努力,莫裏森家族終於有一位成員要進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了。他不僅僅是家族首位,我想在我們兄妹四人出生和成長的安大略省北部地區,在烏鴉湖這個小小的農業社群,也是前無先例。在那個時候,烏鴉湖只有一條盡是灰塵的土路和一條鐵軌連通外面的世界。火車只能揮手叫停,土路只能南下,任何人都沒有繼續北上的理由。除了十幾座農場、一家雜貨店,以及湖邊散落的幾幢簡樸房屋,這裏就只剩下教堂和學校。正如我所說,烏鴉湖在歷史上並不曾出過多少讀書人。」

【烏鴉湖】作為瑪麗·勞森進入文壇的第一部作品,收獲了異乎尋常的成績。它入圍都柏林文學獎,在加拿大創下蟬聯暢銷榜75周的超長紀錄,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環球郵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列為年度書單,並入選【今日秀】讀書俱樂部選書。有評論稱,在當時,通勤路上隨處可見捧讀瑪麗·勞森的讀者。【紐約時報】在評論中指出:「瑪麗·勞森用一個轉折將所有情節串聯在一起,探索的是階級及其頑固性、兄弟姐妹之間的對抗、童年經歷對成年生活的影響、負罪感的復雜本質,以及遭受厄運的人如何能夠保有堅韌的善。……瑪麗·勞森以一種冷靜的方式處理反省與暴力,這讓她成為一個值得閱讀的作家。」【觀察家】稱贊【烏鴉湖】「洞察至深,情感敏銳」,認為瑪麗·勞森「以異常尖銳的方式呈現轉折與結局,發人深思」。【科克斯評論】在推薦這部小說時這樣評價道:「簡潔而真摯的敘述,傳遞出的卻是令人訝異的濃烈情感,幾乎是普魯斯特式的失落與遺憾。」【每日郵報】強調瑪麗·勞森的語言高度:「瑪麗·勞森文筆優雅,張弛有度,構建了一段犧牲、情感疏離與家庭之愛的歷史,沒有任何虛假的音符。」【出版人周刊】則著重指出她的敘事本領,稱「瑪麗·勞森將對人物的飽滿刻畫與對土地風景的豐富描寫有力地結合在一起,她對節奏與時機的把握無可挑剔」,書寫了「一部充滿張力、引起共鳴的小說」。

【烏鴉湖】關註平凡生活中的情感細節,以關懷和慈悲,審視普通人的日常,凝視看似瑣碎的細節中,湧動著的愛意與善意。瑪麗·勞森關心的是人如何生存,關系如何存在,而最終,她願意給故事一層溫情的光澤,給人們一份希望與歡欣。 (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