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馬伯庸推新作【食南之徒】,為寫它「多年減肥成果毀於一旦」

2024-04-04文化

「這本書的主角是個吃貨,為了寫好他,我必須要在美食段落裏投入飽滿昂揚的感情。而維持這種情緒的辦法,就是吃、吃和吃。」近期,馬伯庸小說【食南之徒】出版,他玩笑般地在社交平台上寫道,「寫完這本書,我多年減肥成果毀於一旦。」

新書極具馬伯庸風格——透過歷史長河中的微小之物,窺測背後官場之道與叵測人心。這被馬伯庸稱為「在歷史縫隙中尋找可能性」。就像是【長安的荔枝】裏的小小荔枝、【顯微鏡下的大明】賬本上的一筆數據,在新書【食南之徒】裏,則是「什麽都能吃的嶺南」裏的一味小小醬料。

馬伯庸

【食南之徒】以西漢時期南越國為背景,在小說中,貪吃的漢使唐蒙來到饕餮聖地南越,沒想到卷入南越宮廷的政爭之中。時局波譎雲密,他能信賴的只有美食,能夠破局的也只有那顆追求極致美食的心,更為重要的是,唐蒙敏感的味覺竟然拓展了大漢對中華版圖的認知。

馬伯庸介紹,小說主角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的拓荒者。唐蒙初到南越國,吃到了一種名叫「枸醬」的美食,但他發現這種醬並不產自本地,於是便沿著珠江開始尋味之旅。最終,他不僅來到了「枸醬」產地,還意外發現一條五嶺之外從漢朝領土進入南越國的路線。

馬伯庸說,自己從十多年前就很想寫一部美食故事,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因為覺得美食作品不能只講美食,總得有點別的東西在裏面。一次參觀南越王宮博物館的經歷給了他靈感,他發現【史記】的【西南夷列傳】裏一段極具戲劇化的記載——因為一種食物而被滅國,「在那一刻,我知道,可以動筆了。」

「一味小小的醬料,竟關系到了地理版圖的變化。」馬伯庸說,如今我們不必借助地圖,腦海中也會浮現中國疆域的形狀,但這是現代人的觀念,「正是有唐蒙、張騫這樣的人不斷探索,才把‘茫然無知’變成‘顯而易見’。」

雖然【食南之徒】中涉及到的南越國各種風土、用具、建築風格等,皆有考古佐證,但馬伯庸在後記中不忘提醒讀者歷史小說的虛構性,「至於真實歷史如何,只能寄希望於有朝一日發現唐蒙墓葬,而且唐蒙把自己這一件功績留下詳細記錄陪葬,我們後世之人才能有機會一探究竟了。」

紅星新聞記者 毛渝川 蔣慶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