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莊子:呆若木雞,才是真正的高人

2024-10-08文化

真正的高人,並非體現於其能夠口若懸河地縱論世間永珍,而在於其可否於喧囂紛擾之中秉持一顆安然自若、不為所動之心。

正如莊子所言:「呆若木雞,才是真正的高人。」

呆若木雞,大智若愚

在【莊子·達生】篇中,有一個關於鬥雞的故事,讓人深思。

周宣王姬靜是個好大喜功的君主,曾經多次出兵去攻打北方的少數民族。

公元前789年,他又率領軍隊在千畝同姜戎發生激戰,結果吃了敗仗,損失慘重。

為了擴充兵力,他下令在太原地區調查百姓的戶數,準備征再戰。

大臣仲山甫極力勸諫他根本聽不進去。

周宣王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就是喜歡看鬥雞。

他讓太監們養了不少精壯矯健的公雞,退朝以後經常到後宮的平台上看鬥雞取樂。

時間一久,他發現無論哪一只勇猛善鬥的雞都沒有常勝不敗的,因而心裏總感到不滿足。

後來宣王聽說齊國有個叫紀渻子的人,是一位馴雞能手,就派人把他請到鎬京(西周都城),要他盡快訓練出一只常勝不敗的鬥雞來。

紀渻子從雞群中挑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雞。在關進屋子馴雞以前,他請周宣王不要隨便讓人去幹擾他。

十天以後,性急的周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問紀渻子:「雞可以鬥了嗎?」紀渻子說:「不行,它還非常驕傲恃氣。」

又過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問。紀渻子說:「不行,它聽到聲音或看到什麽影像,還會敏捷地作出反應。」

又過了十天,宣王實在等得不耐煩了,就把紀渻子召來親自問他。

紀渻子仍然說:「不行,這雞還會怒視而盛氣。」

宣王感到有點疑惑不解,說:「怒視而盛氣,不正是勇猛善鬥的表現嗎?」

紀渻子笑了笑說:「陛下過去養的那些勇猛善鬥的雞,有哪一只是常勝不敗的呢?」

又過了十天,紀渻子主動跑來對宣王說:「差不多了,現在這只雞聽到其他雞的叫聲,已經毫無反應,精神處於高度凝寂的狀態,看上去就像木雞一樣。別的雞見了,沒有一只敢跟它交鋒,只好回頭跑掉。這只鬥雞已經天下無敵了。」

周宣王聽了他的話,非常高興。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經過數十日的訓練,鬥雞從最初的「虛驕恃氣」到「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只鬥雞,最終以一種「呆若木雞」的姿態,成為了無敵的存在。這不僅僅是鬥雞的至高境界,更是人生智慧的極致體現。

世人常以精明強幹為能,殊不知,大智若愚,方為至境。

【易經】有雲:「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真正的智者,懂得收斂鋒芒,不張揚,不炫耀,如同那靜止的山,沈穩而深邃。

呆若木雞,不是愚鈍無知,而是內心世界的極度豐富與平靜,是歷經世事後的淡然與超脫。

真正的賢達之士,其境界之高深,絕非僅僅表現在能夠以滔滔不絕、妙語連珠之姿縱論世間永珍。

他們或許不會憑借著華麗的言辭和廣博的知識在眾人面前誇誇其談,展現出無所不知的模樣。

真正的衡量標準,在於其是否能夠在那充滿喧囂紛擾、誘惑無數的塵世之中,始終秉持一顆安然自若、不為所動之心。

就如同在狂風巨浪中屹立不倒的燈塔,無論周圍的環境如何變幻莫測,如何喧囂繁雜,都能堅守自身的位置,散發著堅定而溫暖的光芒。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能看到許多所謂的智者,他們在人前口若懸河,看似無所不能。然而,當面臨真正的考驗,面對世俗的誘惑和喧囂時,他們卻迷失了方向,心旌搖曳。

而那些真正的賢達之士,如古代的隱士陶淵明,雖身處亂世,卻能不為功名利祿所動,歸隱田園,保持內心的寧靜與純粹。

又如近代的學者陳寅恪,在動蕩的時代中,面對各種壓力和幹擾,依然堅守學術的良知,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為外界的喧囂所左右。

心若止水,方能洞察秋毫

【金剛經】有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指心不應執著於任何一處,而應如明鏡般清澈,映照萬物而不留痕跡。

呆若木雞的鬥雞,正是達到了這種「心無所住」的境界,不為外界所動,方能洞察對手的一舉一動,於無聲處聽驚雷。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們常常被各種資訊、欲望所牽引,心猿意馬,難以安定。

而真正的高人,能夠像那靜謐的湖水,即便外界風起雲湧,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清澈。

他們懂得,唯有心若止水,才能清晰地看到生活的本質,不被表象所迷惑,從而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莊子提倡「無為而治」,認為最高的治理境界不是透過強制和幹預,而是順應自然規律,讓萬物自生自滅,各得其所。

【道德經】亦有雲:「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指治理國家要像烹飪小魚一樣小心謹慎,不可過分攪動,以免破壞其完整性。

這與呆若木雞的鬥雞所展現的智慧不謀而合——看似不動聲色,實則是對時機的精準把握和對規則的深刻理解。

生活中的高人,往往懂得「無為」的真諦。他們不刻意追求名利,不盲目跟風,而是遵循內心的聲音,按照自然法則行事。

這樣的生活態度,不僅能使自己保持內心的平胡與自由,也能在無形中影響周圍的人,營造出一種和諧共生的氛圍。

寧靜致遠,淡泊明誌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的名句,也是對「呆若木雞」境界的另一種詮釋。

真正的高人,不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也不會被外界的喧囂所幹擾,他們追求的是長遠的目標和內心的純粹。

在【莊子】的寓言中,有許多這樣的形象:逍遙遊的鯤鵬,不為世俗所累,自由翺翔於天際;濠梁之上的莊子與惠子,關於魚之樂的對話,展現了超脫物我、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

這些故事,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只有內心的寧靜與淡泊,才能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遠,看得更清。

呆若木雞,是修行的極致

修行,不僅是外在形式的修煉,更是內心世界的磨礪與昇華。呆若木雞,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深厚的修行智慧。

它要求我們在面對外界誘惑與挑戰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定力與清醒,不被情緒所左右,不被欲望所牽引。

【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提醒我們世間萬物皆是虛幻,唯有內心的平胡與智慧,才是永恒不變的。

呆若木雞的鬥雞,正是透過這種「如是觀」,達到了超越勝負、超越生死的境界。

它告訴我們,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外在形式的繁復,而在於內心世界的純凈與寧靜。

回歸本真,方顯高人之姿

在這個充滿誘惑與浮躁的時代,讓我們學會像那只呆若木雞的鬥雞一樣,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淡泊。

不為外物所動,不為名利所累,以一種超然物外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變故。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的高人,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來彰顯自己的智慧,也不需要顯赫的地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他們就像那靜謐的山林,雖然默默無聞,卻蘊含著無盡的生機與力量。

呆若木雞,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它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之地,回歸生命的本真,展現出真正的高人之姿。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願我們都能學會「呆若木雞」的智慧,不被外界所擾,不為內心所困,以一種平胡而堅定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如此,方不負此生,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