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老院長批評2024央美畢業展:怎麽都是工筆?寫意呢?

2024-05-24文化

中央美術學院2024年畢業展,前中央美術學院老院長靳尚誼發出了靈魂拷問: 怎麽都是工筆,寫意呢?大寫意沒有,小寫意也沒有,國畫是完了麽?

這個問題值得美術界的每一位從事繪畫創作的人去深思的問題!

靳尚誼:連點兒小寫意都沒有,你看!沒有!沒有寫意、大寫意,沒有!包括小寫意的也很少,都是工筆!為什麽?你們國畫系怎麽成這樣了?完了嗎?就這些?

當今,大多數年輕的中國畫畫家都選擇從事工筆畫創作,而畫寫意的越來越少,這一現象日漸凸顯。那麽,何以形成這樣的創作趨勢呢?其實早在2001年,相關報刊上就刊發過一篇名為「懷念大寫意」的文章,引起了不少讀者的關註。而其後每逢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中國畫作品展展出後,也都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認為所謂的中國畫作品展實際上就是工筆畫作品展,因為寫意與工筆已嚴重失衡。已故著名畫家方增先先生生前曾談起參與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區作品的評選經歷,當時他非常震驚,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人們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入選的500多件作品,寫意作品只看到四五張。整個展覽,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

齊白石【石芝圖】100×33cm紙本設色 1931年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千百年發展而成的繪畫樣式中,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精神和中華民族陽剛大氣氣質的,當數寫意畫。但進入新世紀的20多年裏,中國畫的面貌正在從整體上偏向工筆占主流,而最能體現民族繪畫審美特質與形式語言的寫意畫在逐漸沒落,也使得原本應該多元化發展的中國畫走向了現實中的單一性。這種現象到今天仍不能得到應有的改變,反而是愈演愈烈。如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寫意畫的創作與發展將後繼無人,面臨斷代的危險。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擺在當今美術界面前的現實。為什麽中國畫發展會出現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比如寫意畫創作難度大,成功的作品需要長期的修煉積累,不少畫家急功近利,不願全身心投入吃力不討好的寫意畫創作;再比如大眾審美偏好通俗化、淺顯化,消費、收藏市場發生轉向,等等。而我以為,主管部門在引導方面出現系統性偏差可能是導致21世紀寫意畫走向式微、沒落的主要根源。

李苦禪鷺鷥

一、寫意畫創作難度大,難以創新發展出精品寫意畫易學難精,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寫與意,怎麽寫?怎麽意?這不是學上幾年就能學會、領悟、熟練而達到目標的,它需要我們幾十年甚至一輩子不停地去磨煉、思考與實踐。寫意畫不只是技術,最關鍵的還在於文化修養的提升、社會人生的歷練和「天人合一」的「道與技」完美協同。要畫出有個人面貌的作品,需要提煉個人化的筆墨技法,表現獨特的題材內容,創造出新的人文意境。這些都不是畫上幾年就能實作的。寫意畫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心血來潮,隨意用大筆蘸上水墨揮灑幾筆這般容易。畫家運筆的提、按、頓、挫及輕、重、緩、急,用墨的濃、淡、幹、濕,構圖上的點、線、面組合構成,等等,不僅要達到有骨有肉,而且要富有節奏感,更要體現出相克相生、相輔相成的隨意性、自然性和哲理性。繪寫出的不僅是物體的形,更重要的是物象的神。有經驗的畫家都清楚,寫意畫是畫家成竹在胸,修煉時間最長而繪寫出來用時最短的一種表現藝術。它的筆墨是凝練過的、綜合過的,是描繪物件的內在精神與畫家心靈的和諧跡化。古人有雲「聖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古今凡有建樹的畫家都在不斷地參悟大「道」,順應「道」的運動變化規律,以藝術的形式體現宇宙的根本法則,賦予其豐富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所以,寫意畫是由造物而生發,由筆墨構築想象而昇華,看似縱情點畫、任意變化,其實質是為欣賞者開拓了一個似是而非、廣闊無垠的通往「道」的想象空間。因此,能真正領悟寫意畫的內在本質,繪寫出有個性的題材內容、獨到的筆墨形式和深厚的精神內涵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一個人要想在寫意畫上有所成就,就不能急功近利地走所謂的捷徑,只有幾十年不停修煉、全身心地投入,才有可能畫出像樣的作品。現在年青一代的畫家,大多畢業於專業院校,從小到大接受的是素描、色彩等西方繪畫體系的訓練。學歷從學士到碩士、博士,職稱從助教、講師一路評到副教授、教授,花去了大半輩子的精力,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去磨煉繪畫技巧、深研文化傳統和體悟社會人生呢?這也說明吳冠中先生所講的「學院培養不出畫家,真正的畫家以後還是要從民間來」的說法是有幾分道理的。

潘天壽 梅蘭竹

二、大眾審美趨於通俗化,寫意畫接受程度低於工筆畫雖然寫意畫似乎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占據主流地位,但在普通大眾中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值得探討的。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看不懂等反映從古到今都存在。特別是在當下,真正對民族傳統文化有全面認知的人越來越少。在現實社會中,懂中國畫的人並不多,大眾的藝術審美還停留在像與不像之間,大多數人喜歡畫得像、畫得工細、畫得近似照片的作品,而真正能看出寫意畫中筆墨精神內涵的人可謂少之又少。與此對應的,中國畫消費、收藏市場也普遍偏向雅俗共賞的工筆畫。在商品社會中,繪畫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商品。畫家需要出售畫作維持生活,提升生活品質。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是,當經濟效益的追求成為普遍的價值取向時,當急功近利的思想嚴重侵襲著不少畫家的心靈時,藝術最本質的價值也在逐漸消解。不少畫家對於藝術創作采取的是盡量避免艱難的思索和深切的體驗,不求深刻的感動,而偏向於「快捷的實效」,他們把藝術的功能降低為一種娛樂、一種淺層的視覺享受。如此,中國畫創作所追求的美也就趨向於一種表現自然的表象美、照相機就能達到的自然美。這種所謂的藝術創作取向,實際上已丟棄了中國畫追求「物我合一」「形神兼備」的文化特質與藝術價值。片面地把繪畫當成「造型」藝術,使原本深刻、高雅的中國畫創作變成了不需要文化含量的技術制作,把中國畫帶入一種表象化、淺薄化、通俗化甚至低俗化的審美,消解了藝術應有的崇高價值與意義,這樣的創作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造了。這裏要說明的是,並不是說工筆畫不好、沒有價值,從古到今,卓有成就的工筆畫大家以他們獨特的創造與寫意畫大家一起豐富、發展了我們的民族繪畫。藝術樣式並沒有高下之分,好的藝術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只是,當下的不少工筆畫家以畫得逼真,畫得大、滿、細、密為能事,這樣的藝術取向是不符合工筆畫藝術的內在要求和發展規律的。方增先先生曾指出:「許多工筆畫不是工筆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

方增先 赤腳醫生

三、作品評價機制失範,寫意畫難入選獲獎為什麽寫意畫在21世紀難以在全國中國畫展中入選得獎,而工筆畫卻成為頻頻入選得獎的主流繪畫?這與評選方式有直接的關系。比如,現在的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對於作品尺寸普遍要求畫心不超過240厘米(高)×200厘米(寬)。這看似是尺寸上限,但對畫家來說,更多的理解是要盡量達到這樣的幅面。由於畫展大多為協會與地方、機構合辦,獲獎作品歸機構收藏。對於出錢的機構來說,一般會認為尺寸越大,收藏的價值就越大,而能達到這種大畫要求的正是工筆畫。與寫意畫相比,工筆畫對於用筆用墨的功夫要求相對較低,更偏重於制作手段,只要肯花時間,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年地反復描摹,大多都能達到大、精、細、滿的畫面效果。而寫意畫的畫法有些不適宜畫大畫。如黃賓虹就一輩子也沒有留下巨幅的作品。而現在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的尺寸要求,有意無意間把一些真正有水平的中老年寫意畫畫家拒之門外。另外,一些有深厚功底的寫意畫畫家早年都參加過全國畫展,且得過獎,已經是中國美協會員了,就不願再為了參展而創作這種大畫。這也是寫意畫,特別是有創造性的寫意畫在全國畫展中越來越少出現的一個原因。更為重要的還是畫展的評選機制。畫展評優具有指揮棒的導向功能。一方面,工筆畫以大、滿、細、艷等表象美特征極易吸引評委和觀眾的眼球,入選的把握大,獲獎比例高。另一方面,寫意畫存在因循守舊的弊病,形式單一、內涵膚淺、意境陳舊,推陳出新的好作品確實不多。參展的功利性因素勢必使得年青一代畫家以功利的心態去揣摩評委的心理,效仿往屆獲獎作品風格進行創作,以這種「套路」來求取參展的入門券。久而久之,年輕畫家對寫意畫就更加望而卻步了,更不用說在寫意畫領域「推精品、出人才」了。四、寫意畫面臨沒落斷代,亟待我們去解決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評價標準、評選方式的偏差等因素得不到改變,在人們心中「重工輕寫」,因此寫意畫難能入選得獎似乎已成定勢。從前幾屆全國美展出現這種現象被認為不正常,到如今的習以為常,寫意畫在當下面臨著沒落斷代恐已成為難以改變的趨向。在國家大力建設風清氣正的文藝生態的大環境下,當前國畫界的一些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如畫家急功近利向錢看,真正的藝術家與藝術騙子難分,作品價值評判標準模糊,抄襲與創造難分,作品賣得價高才是「正道」,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對於寫意畫這種既需要技術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更需要有悟性的藝術形式來講,不免陷入難以生存、發展的尷尬境地。從2001年【懷念大寫意】一文刊發引起廣泛討論,到寫意畫在全國畫展的整體缺位,已過去20年。我們不難發現,當今的寫意畫還是由一些年長的、幾十年投身其中的畫家在支撐著。隨著這批老畫家的相繼離世,年輕的寫意高手又難以湧現,寫意畫的前途是令人擔憂的。寫意畫或許將逐漸在我們這一代沒落、斷代,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擺在人們面前的嚴峻現實,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