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法國畫家米萊娜·桑歇個展在滬舉辦,生命的在場與感性的流動

2024-05-24文化

【編者按】【奔流】致力於推動上海與國際城市間的多元對話,2023-2024【奔流】首季的對話雙城即為上海與巴黎。【奔流】將呈現從上海到巴黎、從蘇州河到塞納河畔的一系列中法人文交流活動,邀請讀者「踏浪」同行。

2024年5月19日至8月25日,法國新興畫家米萊娜·桑歇(Milène Sanchez)個展「夜焰永晝」在上海之禾空間展開。米萊娜·桑歇在職業生涯初期便發展迅猛,此次系藝術在歐洲外的首次展覽。

策展人柯梅燕(Myriam Kryger)匯集了藝術家於2023年創作的20件作品,其中多幅為大型畫作。透過花卉和面孔,米萊娜·桑歇用變幻莫測的形狀和色彩編排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生命力」是桑歇所關註的一生命之脆弱、嬗變,及無限可能和蘊含其中的難以言表都令她著迷。她的作品在暗淡與通透、模糊與清晰、明亮與晦澀之間遊移擺蕩,時隱時現,引人入勝。

策展人柯梅燕評價她的作品說:「如黑暗中的火焰般奔湧而出的花簇,超逸自身、在畫布空間中彌漫的花束,因炙熱的吻而帶著一抹火光的模糊的面孔,如同浸沒在波動連綿的水流中、轉瞬即逝的女人身影,米萊娜·桑歇的每部作品均以一派奔湧而出的氣象映入我們眼簾。真正的主題似乎是感性世界的奧義與在場之謎。米萊娜·桑歇的畫作重新賦予感受性以充分重要性,邀請我們完全融入這個世界。」

繪畫,抵達感動眼睛之物,表達無限可能生命力

米萊娜·桑歇是思考型,也是直覺型藝術家。她退居內在空間,以更好地達致外在空間,任自己沈浸其中。她始終關切可見的相遇與感知問題,帶著與其表面的靦腆截然相反的勇毅,與我們分享屬於自己的現實。對於她這樣對周遭世界極度敏感的人而言,「看」不是理性認知;「看」意味著睜開眼睛,讓世界留下自己的銘印。她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對於畫作,自己十分強調感性經驗的在場,只有將經歷的感受徹底地吸收與消化後才能更好地表達。生命的在場與感性的奔流,這是中國人與法國人在藝術上的相似之處。

價值體現無需仰仗歲月累積,米萊娜·桑歇的人生歷程即為明證。「花」常常是米萊娜·桑歇畫作中主題,而這正是源自她的童年經驗。在法國東部一座遠離都會的小鎮上,她借凝視花朵構建自己最初的目光。小鎮有些晦暗,卻因祖母的愛而被點亮。祖母是動蕩童年的支柱,祖母花園中的花給予童年以光。祖孫二人每日一起觀察花的長勢。在成長過程中,博物館離米萊娜很遠,而這座花園成了她生命中的首座博物館。與色彩的無限可能、生命演進、綻放與雕零、顯現與消失的早期驚喜相遇,構成畫家誌趣的源泉。 而花卉背後的生命力,亦是畫家在畫作中的永恒追求。「一朵花正為了生命,為了陽光,為了爭動,也為了變化。」

三朵朦朧的花,2023,布面油畫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無題,2023,布面油畫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在展出的2023年創作的20幅大型與小型油畫中,米萊娜·桑歇時常透過花卉,有時透過面孔,用形狀和色彩編排出催眠般閃亮的舞譜,來表達她所感興趣的生命力,以及背後脆弱、嬗變,與無限可能性。

在冷熱交織中,2023,布面油畫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畫作【在冷熱交織中】沒有任何敘事元素,我們無從得知是水池、河流抑或海洋。重要的是這些如水般的身體透過晦暗與透明、模糊與清晰、明朗與晦澀煉金術般的結合,構成身體的方式。重要的是這四個身影被同一種水湧似的、波浪般的運動穿越和連線,是色彩與光影的魅力,也是肩膀上閃現的白光和輪廓模糊的面孔。

米萊娜·桑歇刻意將形象模糊化,似乎透過遠離現實以更好地接近現實。畫家的上釉技術爐火純青,以此創造出具有遊移、飄逸氣質的深度,制造神秘效果與宗教氣息。

與水相連的意象與中國文化中水的內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前從未來過中國的米萊娜·桑歇曾在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接觸中國藝術,並透過電影影像等資料進行深入了解。

而當真正有機會切身感受中國文化後,她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於是在得知展覽將在中國展開時,她系統地查閱了大量關於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思想等的資料,這也為她的創作帶來靈感。

重新形式與色彩的組合,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

寫作與攝影一樣,是米萊娜·桑歇藝術實踐不可或缺的部份。在做滿筆記的本子中,米萊娜寫道:「我視自己的主題如由色彩和光線構成、具有生命的物質。」她直接在畫布上作畫,沒有預設草稿,沒有構圖,不知繪畫會將她帶向何處。但另一方面,她總是從一個意象出發作畫,該意象通常是螢幕擷取,有時是拍攝或找到的照片。她無法根據自然、主題或腦海中的呈現作畫。盡管以既有意象為出發點,她畫的不是其所見,而是其所未見。她擱置描寫與敘事,投入由光、形式和色彩構成的即興舞蹈,讓不可見從可見中湧現。她從不考慮繪畫材料的工具性,引詩入畫,以畫運思,亦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追求在圖紙之上一切靈感的自由發揮。

我們這個動蕩不安、喧囂的時代召喚人們為存在而憤怒、要求或揭發,米萊娜·桑歇則置身別處:她探索、頌揚世界的紋理。她有著凝視者、探問者和贊同世界的同時試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融入世界的人們的寧靜。

睜眼,2023,布面油畫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奔湧不絕 Ⅷ,2023,布面油畫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laire Gastaud

何為真實?如何把握之?如何如皮埃爾·博納爾所言,「不斷找尋形式與色彩新的組合,以回應情感訴求」?這些都是縈繞米萊娜.桑歇的問題。她的繪畫遠離一切話語,拋棄敘事,為我們呈現純粹在場的突現。其作品總是以近景呈現,沒有地平線,無天地之別,取消一切內外之分,沒有任何時空標誌或絲毫故事情節。畫家致力於捕捉感覺的稍縱即逝,留住瞬間,探測存在的奧秘。作為內在性繪畫,其作品沒有場域之外。沒有任何外在性的可能。它們構成被懸置片刻的星群,亦契合「天人合一」的東方古老哲學理念。

以花為主題、充滿魅惑的系列油畫標題——【奔湧不絕】,能夠概括米萊娜·桑歇的繪畫理念:讓奔湧持續,固定瞬間。「嘗試穿越感性空間的人會抵達在一切事物中流淌的聖水。只需輕觸聖水,他便會感到永生」。伊夫·博納富瓦(YVES BONNEFOY)在【拉韋納古墓】精彩散文中寫下上述文字。 繪畫與詩歌有時能為我們提供蘊含在充盈的在場之中的永恒的意味,東西方文化深度交融與共振,或許這是米萊娜·桑歇所贈予我們的。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為推進中法藝術對話與交流,ICICLE之禾於上海及巴黎的品牌文化藝術空間「之禾空間」舉辦中法當代藝術系列展覽,展期跨越2024全年。這一策展計劃由柯梅燕(Myriam Kryger)女士擔任總策展人。

從2024年1月至12月,上海之禾空間將聚焦 羅南·巴羅(Ronan Barrot) 、米萊娜·桑歇(Milène Sanchez)、阿依達·凱巴狄恩(Aïda Kébadian)與法蘭索瓦茲·佩特羅維奇(Françoise Pétrovitch)四位法國藝術家個展。與此同時,四位深受中國文化啟發的藝術家笨篤(Benoît Vermander)、李昆武、司徒立與何曦,則將於巴黎喬治五世旗艦店展覽空間相繼呈現。該系列展覽將實作中法兩國藝術作品的互文與對望。

其中,上海之禾空間系列展覽已列入由法國駐華使館主辦的「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