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溯源茶的起源,陸羽【茶經】認為茶源於神農氏,是傳說還是歷史?

2024-05-21美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據歷史資料考證,茶樹起源於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一夜帖】北宋·蘇軾

文獻中關於茶最早的記載

這是一則與茶相關的、年代確切的歷史證據,來源於【三國誌】(大約成書於290年)。韋昭(204-273年),作為東吳末帝孫皓(在位期間:264-280年)時期的史學家,記錄了如下事跡:孫皓嗜酒如命,常邀韋昭共飲,然而韋昭並不擅長飲酒。為了解救韋昭的尷尬,孫皓為了給他解圍,密賜茶粦以當酒。

另一則關於茶的記載,出自於3世紀晚期西晉張華編纂的【博物誌】,其文曰:【博物誌】:「飲真茶,令人少眠。」此句簡短之言,隱藏於「食忌」章節之中。

到了6世紀中葉,盡管茶的名稱尚未統一,但對於茶樹及其作為飲品的特性,人們的認識已頗具深度。【齊民要術】(成書於544年)中便有兩處獨立的條目涉及茶:荼(五三)和「木茶」(九五)。後者征引了【爾雅】、【博物誌】及【荊州地記】,提及「浮陵荼最佳」,由此可知,盡管茶與四川地區密切相關,但至6世紀中葉,西南地區以外的人們也開始逐漸認識到茶的益處與特性。

雖然在本草和地方誌等文獻中,茶葉的記載已零星可見,但不容忽視的是,在漢唐之間的文學巨著【文選】中,卻未見茶的蹤跡。這部由梁朝太子蕭統編纂的重要文集,竟然未曾註意到茶的顯著或廣泛的使用,實在令人費解。從文學領域對茶的鮮少提及,我們可以推斷,在唐代之前,茶仍是一種罕見的珍品。

正如我們所見,早期茶葉研究中文本材料的不確定性,部份源於唐以前對茶名稱的不統一。那麽,唐代將「茶」字從「荼」字變更的證據何在?【唐韻正】的作者顧炎武(1613-1682年)透過碑銘考證,給出了答案:

愚遊泰山岱嶽唐碑題名,見大歷十四年(779)刻「茶藥」字, 貞元十四年(798)刻「茶宴」字,皆作「茶」......其時字型未變。 至會昌元年(841)柳公權書玄秘塔碑銘,大中九年(855)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俱減此一畫,則此字變於中唐以下也。

顧炎武的觀察結論,不僅適用於泰山的碑文,也似乎符合唐代更多史料的記載:「茶」字是中唐時期發明並采用的。由於早期「荼」、「茗」、「槚」等字的不確定性,我們可以說,「茶」(既指茶這一飲品,也指茶字)在某種程度上是唐代的創新。然而,陸羽及其同時代的文人學者,並不以此視角看待他們鐘愛的飲品之起源。他們更傾向於將茶的發現追溯至遠古時期,而非近代。陸羽並未用自己的話敘述茶的發現,而是組譯了早期文獻中的茶事記載,這恰恰體現了中古中國文人學者的典型風格。

【煎茶七類】明·徐渭

神農氏與茶的起源

在探尋茶文化的濫觴之際,我們不妨追溯至陸羽在【茶經·七之事】中所提及的諸多顯赫名流,其間尤為關註那些與宗教信仰緊密相連的傳奇人物及傳世之作。開篇即按年代鋪陳,一系列與茶結緣的傑出人士躍然紙上,首當其沖的便是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更明確指出,茶之飲始於神農。雖則這一論斷缺乏史實支撐,卻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流傳至今,無論市井小說、網路文章,亦或嚴謹學術著作,皆將神農尊為茶的始祖。

佚名【唐人宮樂圖】,絹本設色,48.7×69.5cm,唐

那麽,神農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何茶之發現會歸功於他?在唐代,神農被尊為「三皇」之一,相傳他們統禦遠古時代的中國。另一位常與神農並列的「三皇」成員是伏羲,而第三位則眾說紛紜,或認為是伏羲之妹女媧,或為燧人、祝融、共工。韓祿伯(Robert Henricks)闡述了神農傳說如何與另一位人物——炎帝的傳說交織,唐代文人如陸羽等遂將二者合二為一,統稱炎帝神農。

炎帝,中華古史傳說中的傑出部落首領,姓姜,亦被賦予諸多美譽,如神農氏、魁隗氏、連山氏與列山氏。他的母親,任姒,出自喬氏之門,實名女登,乃少典帝的寵妃。相傳,她在華陽之地的遊玩中,因神龍之感應而孕育了這位偉大的炎帝。

在炎帝的英明統治下,他傳授民眾精湛的農耕技藝,尤其是五谷種植的奧秘;他嘗百草、療民疾,著作【本草】四卷,由此被尊為「農皇」。

【帝王世紀】中描繪炎帝「人身牛首」,因其德行如火焰般熾烈,而被尊稱為「炎帝」。他與黃帝並稱「炎黃」,成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炎帝以其對農業與醫藥的卓越貢獻,被後世尊為農業與醫藥之神,永遠銘記在華夏兒女的心中。

將茶之發明歸功於這位受尊崇的文化英雄,背後含義深遠。正如韓祿伯所指,中古時期流傳著諸多托名炎帝/神農的文本,可能與當時正統儀式不盡相符。例如,唐代文集【藝文類聚】中保存的【神農求雨書】便提出在旱魃肆虐之際,以巫術焚人以求甘霖。由此,【求雨書】中的神農反映了更為原始的儀式活動,其殘酷與直接遠超唐代文人學者的想象。然而,即便神農在唐代已被視為古老、睿智,足以先識茶葉之人,實則他剛剛從歷史的塵埃中嶄露頭角。正如茶葉本身,神農之名並未見於古代經典,亦不在【左傳】、【國語】、【楚辭】、【論語】、【山海經】等名著之中。

【墨子】或許暗示了神農的存在,但直至戰國晚期及漢初的著作如【孟子】、【呂氏春秋】、【周書】、【禮記】、【淮南子】等,神農的形象才愈發鮮明。葛瑞漢(A.C. Graham)從這些史料中提煉出「農家」學派,將神農視為農家英雄,是統治「農人之國」的帝王。但顯然,我們關註的並非神農的哲學思想,而是將他視為農業的守護神與發明者,一位文化英雄,他教會人們耕種、播種、收割的技藝,辨識可食用植物。漢初思想集【淮南子】(約前139)中「修務訓」一段,對神農有著典型的描述:

古時,民以草為食,飲水,采果實,獵蚌肉,常受疾病與毒物之苦,於是神農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之宜,品百草之味,嘗泉水之甘苦,使民知所避就。那時,他一日之內嘗七十毒。

神農,這位親自品嘗百草、具有英雄氣概的先驅,正是陸羽視為茶之發現者的理想人選。如韓祿伯所言,我們從【淮南子·修務訓】中見證了「神農選草分類之形象,超越了早期種植五谷的農人形象」這一趨勢的開端。

在【茶經】等文獻中,茶常與治病聯系在一起。唐代,神農的醫術被認為是太一神所賜,【本草經】載:「太一子曰:‘凡藥,上者養命,中藥養性,下藥養病。’神農乃作赭鞭鉤 錦制。」

神農與茶之間的聯系或許基於這樣一個事實:茶為一種長期對身心有益的藥材。這一點,我們從陸羽在【茶經·七之事】中參照的第一個文獻來源——【神農食經】中可見一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誌。」這部【食經】究竟何來?它與神農有何關聯?【漢書·藝文誌】中記載有【神農黃帝食禁】七卷,但原書已失傳。從書名推測,這是首次將神農與中國醫學的「飲食」分支聯系在一起。後世文獻提及【神農經】,或許即為著名的【神農本草經】前身,該書最早出現於隋唐官方正史的「經籍誌」中,為中國已知最早的本草著作。

【神農食經】可能與【神農本草經】有所關聯,盡管陸羽將其視為兩部獨立之作。該書雖已佚失,但部份引文在【茶經】及後續涉茶著作中得以保留。若視其為真實存在的獨立著作,則無證據證明其確為早期文獻。然而,陸羽的【茶經】將茶與這位文化英雄緊密相連,而這位英雄在農業與醫學起源的神話傳說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趣的是,陸羽似乎是首位這樣做的人,卻絕非最後一位。

仇英【竹院品古圖】(局部),絹本設色,41.1×31.8cm,明

盡管陸羽力證茶之古老,唐代其他文獻亦提出茶發展歷程的諸多說法,與陸羽所言不盡相同。據9世紀中葉楊曄所著【膳夫經手錄】,飲茶之風直至六朝時期(3-6世紀)方才興起,遠非陸羽所聲稱的神農時期。楊曄認為,茶在780年後盛行,略晚於陸羽提出的8世紀上半葉:

茶,古不聞食之。至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713-741)、天寶(742-755)之間,茶漸有之;至德(756-757)、大歷(766-779)茶多矣;建中(780-783)以後,茶風盛行。

劉松年【攆茶圖】,絹本設色,66.9×44.2cm,宋

甚至後世學者亦不完全接受陸羽關於茶起源的神話故事。17世紀學者顧炎武,曾提及他對茶史的濃厚興趣,在【日知錄】中提出「自秦人取蜀而後」(即公元前316年後)方有茶飲之事,將茶之發現定於戰國時期,而非遠古。然而,盡管存在基於中古時期社會經濟現實的茶飲興起記載,它們卻無法與陸羽【茶經】及類似文獻中關於茶起源的浪漫神話故事相提並論,後者在中國仍被視為關於茶之發端的權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