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茅台15年和青雲郎誰更好喝?以及一丟丟吐槽

2024-03-09美食

歡迎關註「知酒僧」,祝好!

昨天中午和朋友在黃河路吃飯,自打【繁花】上映,這條路的人便絡繹不絕起來,經常吃的一家老館子比以前忙碌了很多。在這部電視劇之前,整條街冷冷清清,除了過去吃飯和買蝴蝶酥的人,店堂用門可羅雀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備的酒比較多,我喝了兩款。朋友花了三年時間試了一大圈酒之後,挑挑揀揀,篩篩選選,淘汰了九成九,如今白酒只喝濃香某元,多數時候是一頭紮進了威士忌。他自斟自飲心儀的濃香酒,相當於是我一個人抱著兩瓶茅十五和青雲郎在喝。

這段時間酒欲不佳,其它酒就沒開瓶,我原本想著就喝一丁點兒,於是兩個分酒器加起來倒了不到二兩酒,雖然後面還是加了幾次酒,但我毛估估幾個小時頂多也就喝了六七兩,正宗養生局。三點來鐘那會兒喝得犯困了,眼皮直打架,連續悶了好幾杯也提不了神。

從顏色來說,茅台十五年和青雲郎平分秋色,兩者都是近年的新酒,在分酒器裏透出了微黃色。聞香有相似之處,香氣內斂陳雅,醬香很正,相較而言茅15焦香味更重,香氣更加濃郁,與青雲郎相比偏霸道了些,青雲郎的油陳香氣更突出,有令人舒適的木陳味。

入口之後,香味就不再藏著掖著了,青雲郎有著層次分明的香氣疊加,略帶酸感,先酸後苦,再就是若隱若現的回甘,並不是很明艷的甜,協調性非常好,是很均衡的溫婉氣質,一點也不張揚。茅15則是香氣「啪」一下子開啟了,盡管不會像飛天茅台那樣刺激、轟炸味蕾,但也是一瞬間就鋪滿了口腔,焦味、糊味、醬味、陳味、苦味會一起襲來,越咂摸味越重,香氣柔雅卻挺得住,回味要比青雲郎長很多,可整體協調性不及青雲郎。

若論前幾口的品鑒體驗,茅15會霸道地占領口腔,青雲郎則不顯山不露水,一旦暢飲起來,雖然我對這兩款酒並沒那麽喜歡,但對比之下更願意多喝點兒青雲郎。

從暢飲角度來說,這兩款酒都不是很好的選擇,不僅僅是因為價錢貴,關於價格這一點我留到後面再吐槽。我只是從「喝」的角度來講,假如是一場需要喝六兩到一斤的酒局,我興許更願意喝精品茅台和紅運郎,乃至價格更便宜的其它酒款,而不是定位更高的茅15和青雲郎。

我不知道我最終喝了幾兩,準確數位顯然是沒印象了,也沒去留意,假如是七兩的話,我應該是喝了三兩茅15,四兩青雲郎的樣子,沒有醉感。不過也可能只喝了二兩茅15,三兩青雲郎。

這兩款酒我喝了很多回,除了年輕時候第一次喝茅台15年有驚艷感——可能純粹是第一次喝才會有那種期待與欣喜。之後每次喝都不再感到驚喜,我想過這個問題,但沒有什麽合理的解釋,最終我是這樣說服自己:絕不是過於熟悉帶來的審美疲勞,而是對質不配價的無聲抗議。

我們的很多白酒標註了各種各樣的數位,早期是數位後面跟著「年」字,狠狠地打著擦邊球,後來知道站不住腳,也不符合法律規定,就悄沒聲息地把「年」給滅了。用模棱兩可的數位繼續割韭菜。

比如茅台30年變成了茅台30,習酒30年變成了習酒30,青雲郎瓶身寫著「青雲伍拾」的字樣,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後面的數位也在膨脹,這些數位其實就是為了誤導消費者,數位寫得越大,價格就能定得越高。

雖然消費者也逐漸意識到酒廠說的30年和自己理解的30年不是一碼事,但這種明顯涉嫌欺詐的行為在白酒行業卻愈演愈烈。只要膽子夠大,建廠5年也照樣能標出50年的酒。假如你跟他們較個真,祖師爺茅台的那套強詞說理的說辭就立馬搬到了自己身上:我們並不是說基酒50年,而是透過以酒勾酒的高明手法讓酒體達到了50年的風味。

那你倒是跟我說說50年該是個什麽風味?人老珠黃還是徐娘半老?

嚴格來說,國內白酒的「年份」疑似抄襲洋酒的路數,但人家的精髓沒學,「本土化」倒是玩了個精通。以威士忌來說,標註28年,那就是實實在在桶陳了28年,起碼能保證這個數位年份是真實的,是經得起檢驗的。換句話說,國內標註數位年份的白酒要是搞成出口版,會被罰到破產。

我從來不去討論白酒與其它烈酒孰優孰劣,我的想法始終是愛喝什麽酒就喝什麽酒,不用去在意是釀造工藝還是儲存環境帶來的風味,喜歡就好,但上當受騙這種事還是少點兒為妙。

頭部酒企喜歡做的事是窩裏橫,動不動就標榜自己是某某鼻祖,是某某標準制定者,自己所在地就是某某香型核心產區。那為什麽就不敢把酒齡這件事好好制定個通俗易懂的標準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把成品酒所用的基酒年份、基酒比例與價格掛鉤,比如標榜自己是15年的酒,那所用酒齡達到15年的基酒比例不得低於90%,剩余的10%可以用各類酒齡、風格的調味酒,新的老的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陳的都行,透過你們的技術和手藝,把酒的狀態調整到最佳。酒廠的防偽不斷推陳出新,異地掃碼整得一套又一套,反向搞個壇陳年份數位化沒有半點難度,想要追溯每一壇基酒的等級與年齡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

假如,我是說假如這些有能力制定規則的酒廠有心做卻不會做,我免費幫你們搞一套系統。

定價也與基酒年份、基酒等級直接繫結,特級一年增加一百塊,優級一年增加五十塊,一級一年增加二十塊。比如二十年的特級基酒占比90%以上,輔以各類調味酒,賣價兩千塊。

考慮到每個酒廠的品牌力與特級酒的要求不一樣,品質優異、品牌有溢價的可以酌情賣到三千到三千五百塊,乃至更高,沒品牌或品質次的賣一千兩百塊,剩下的就交給市場去檢驗。

價格部份只是隨便舉例,但酒廠需要把酒灌得明白些,不要總是坑害國人。想想看,有些不明就裏的消費者可能花了大半個月的薪資買了瓶「好」酒,想要享受一番這個數位年份的酒本該擁有且能帶來的愉悅,結果卻大失所望——原來數位都是假的……那種糟糕的體驗不亞於咽了坨屎。

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酒廠認為自己的基酒品質天下無敵,儲存三年的基酒調出來的酒就足以讓同行望塵莫及,一年起碼值一千塊,這酒最低也要賣到三千塊,這其實也沒問題,只要你用了的基酒確實不低於壇陳三年,講清楚了就行,讓消費者拿鈔票做選擇。

那肯定也有人要說了,難道年份基酒就一定好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年份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與基酒品質有關,包括定價也不是上面所說的那般簡單粗暴。但這個問題該交給酒廠去解決,比如改進釀造與蒸餾工藝,改善儲存環境,提升勾調水平,把年份基酒的品質在原有基礎上再提升一截。最終只要呈現給消費者的產品過關且符合標準就行,老百姓只想喝點敞亮酒,而不是像如今這般充斥著欺騙。

尤其是他們欺騙的手段不止於此。我相信很多人早已於不知不覺間接受了這套說辭:新酒買回去存放幾年會更好喝。

這其實就是赤裸裸的騙局。任何一瓶酒,就該在灌裝出廠那一刻即是巔峰,這也是酒廠的義務與職責所在。好似一輛車,總不能說買回來停車庫吃灰幾年才更好開。

我相信車的共識能達成,憑什麽酒要這麽反智?

酒在裝瓶後,其變化的潛力已經小到微不可查,特別是玻璃瓶隔絕了酒體與外界的聯系,瓶陳帶來的提升極其有限,硬要說有什麽變化,主要來自兩點:一是瓶內的空隙存有空氣,在漫長的存放過程中酒體會緩慢發生酸酯轉化,但這種轉化是往好的方向轉還是往壞的方向轉,尚無定論;二是密封不夠好,與空氣會有接觸,酒精揮發,硫化物揮發,讓酒有了新的變化。

但酒廠的行銷並不是好心好意給你提醒上面這兩點。

真實原因是他們的酒有瑕疵,也許是儲存時間不足,也許是工藝欠缺,並沒有讓這款酒在灌裝出廠那一刻達到最佳狀態,興許裏面的雜醇、硫化物都沒有處理幹凈,於是便把這種本該自己做好的工作轉移給了消費者。

關於「存放幾年更好喝」的酒和說法,只需要一句話懟回去就可以了:難道不該是你們儲存足夠的時間再出廠嗎?

歡迎、感謝關註知酒僧,祝好!

嚴格來說,這兩款酒都很不錯,但可惜白酒虛高的價格讓很多酒款變得徒有其表名不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