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在江門,嘆咖啡就是在嘆生活

2024-04-28美食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李杭

如果要給城市一個內容,長沙或許是辣、江浙多少有點甜,但透著「香」味的城市,絕非江門莫屬。

江門三十三墟街 時代周報 李杭/攝

早上七點,藏身舊居民區的腸粉店已經營業,早起上班的人排隊等待。此時,濃郁的咖啡香氣從旁邊的店鋪中飄出,混進了腸粉的香氣之中,營造出獨屬於江門清晨的味道。

一杯咖啡開啟早起一天的生活 時代周報 李杭/攝

午後三點三,咖啡的味道逐漸在這座城市裏占據上風。寫字樓的白領拎著杯子到相熟的社群店裏打咖啡,濃黑的咖啡液和冰塊在杯子裏相互碰撞,一縷淺香偷偷溜走,正好喚醒在窗邊打盹的懶貓。

從19世紀60年代,江門華僑帶回來的第一罐咖啡粉,到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1580家咖啡館,咖啡的氣息已經在這座城市飄蕩了160多年。

就像蘇北曾在【城市的氣味】中寫的,一個城市的氣息,其實是一個城市的精氣神。拋開用視覺感受城市的慣性,只有讀懂了咖啡之味,才算是讀懂了江門。

江門咖啡往事

在咖啡這個話題裏,人們經常會講上海是全國擁有咖啡館最多的城市,廣州誕生了中國第一家咖啡館,甚至會講到成都的咖啡館門店增速領跑全國,相比之下,江門的存在感並不高。

但其實,若要細細深究起來,江門與咖啡的往事,就像成都與茶館的故事,同樣厚重而深遠。

江門是著名僑鄉,從唐宋開始就陸續有人往海外移民謀生,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試圖救亡圖存,因此大批祖籍江門的華僑開始紛紛回鄉報效國家。

除了將資金和國外的技術帶回國內,他們還將自己在美國、墨西哥、歐洲和東南亞等地日常使用的咖啡豆、咖啡壺、咖啡杯、磨豆機等裝進行李箱,向國人展示當時西方人的日常生活。

由此,咖啡出現在江門五邑人的生活裏。

台山博物館裏至今還保存著在尋常人家中發現的1880年代PEUGEOT FRERES(標致牌)手搖磨豆機和1906年的「HILLS BROS COFFEE」咖啡粉盒,以及1930年代法國制Béard鍍銀咖啡壺。

收藏在台山市博物館的1906年的「HILLS BROS COFFEE」咖啡粉盒 圖源:台山市博物館

到了20世紀四十年代末,由於新寧鐵路的開通以及大量僑匯收入,台山人的生活掀起一股西化潮流。

在台山市文聯主席黃春燕收集的資料裏,有一組數據可以印證:至1949年,台城(台山)有糧店57家,金鋪31家,銀號26家,蘇杭鋪162家,旅店20家,戲院3家,日雜百貨店124家,茶樓、飲食店及冰室299家,理發店50家,照相鋪15家,泡水浴室、洗染店35家。」

「而冰室,顧名思義就是享受冷飲的地方。那個時候台山的‘冰室’有一類飲品非常受歡迎,那就是咖啡。」黃春燕曾在采訪中介紹。巧合的是,江門人梁啟超的別號也是「飲冰室主人」。

如果說在當時去冰室喝咖啡只是有錢人的專屬,那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即溶咖啡和罐裝咖啡的普及,在家裏喝一杯三合一咖啡對於江門人來說已經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小時候家裏經常會有海外親戚帶回來咖啡豆和即溶咖啡粉,江門人養成喝咖啡習慣的時間放在全國是非常早的。」在Add Coffee老板伍誌強看來,如今江門咖啡行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就是咖啡文化在這裏浸潤上百年的結果。

2000年以後,由於越來越多華僑回鄉創業,第二波咖啡浪潮在江門漸漸興起。

據萬是屋老板、江門人文森回憶,2006年左右,上島、麥田等台灣連鎖咖啡店落地江門,不過,這個時期開出來的咖啡館,更像咖餐廳,往往供應各種經過改良的、具有創意的西式餐點,價格也並不便宜。

商務人士撐起了這段時間江門咖啡的消費市場。高檔的裝修、私密的包間、配上「咖啡+西餐」的模式,讓咖啡館成為了商務洽談的熱門場所。

文森說,在當時年輕人不怎麽去這些咖啡館,一方面是消費不起,另一方面身份標簽也不認同。「當時千禧年剛過,年輕人越來越看重個人的價值感受,而越是商務的場所,在年輕人心中越沒有存在感。」

雖然這些老式咖啡館在當時並沒有遍地開花,但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江門人喝咖啡的方式,突破了咖啡消費場景的邊界。而老江門人深烘加糖加奶的咖啡口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來,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

嘆咖啡,更是在嘆生活

在江門和咖啡店老板聊天時,很多人都會提起一個名叫三輪車的店。

它最早就開在酒吧門口的一輛三輪車上,美式賣八塊錢,冰美式加一元,如果說近幾年瑞幸持續用低價來培育市場,那三輪車的老板大錢在2016年就親力親為了。

也就是那個時候,江門人開始意識到原來咖啡不是高高在上,只有在影視劇或者商務洽談上才會出現的產物,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如早餐店賣的豆漿一般的日常飲品。

在這一波精品咖啡的浪潮下,老二的咖啡店Sikei²也在江門的康樂裏社群開張了。

開在老社群的Sikei²咖啡店 時代周報 李杭/攝

2018年,老二還是小二,因為適應不了銀行業的內卷,他離開了廣州,在江門選了一個老社群作為創業的起點。

而選擇咖啡這一行業的原因也很簡單,成本低,貨源充沛,尤其是他妻子喜歡喝咖啡,他恰好喜歡給妻子沖咖啡。

帶著一絲浪漫氣息的創業風潮,在江門似乎很普遍。

本世紀初,江門就因為因為與港澳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先是吸引了一大批港澳咖啡企業落戶發展,形成了內地最早的咖啡豆烘焙生產基地之一;而江門深厚的制造業基礎,又讓這裏成為咖啡生產裝置、烘焙裝置、沖調器具等產品的生產基地。

也就是說,一個咖啡行業的小白,可以輕易的就在江門找到好的咖啡豆,優質的器具,甚至開店的行銷方案。

正因為有這樣的土壤,近兩年越來越多玩家入局江門的咖啡行業。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江門咖啡店1580戶,新登記430戶,比上年增長超35%。在【2022中國城市咖啡門店數量TOP100排名】中,江門咖啡門店數量排名全國第21位,每萬人擁有咖啡店數量為3.8家,超過上海、深圳、廣州這些大城市。

在老二看來,門店數量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咖啡的飲用群體。「就像投石下去的一圈漣漪,最開始可能很小,但是慢慢地一點點往外擴,漸漸地就震動了整個湖面,」

正在為顧客做咖啡的老二 時代周報 李杭/攝

老二說,未來,在快速擴張的階段過去後,江門咖啡行業需要的是讓更多的咖啡店盡可能長遠地留存下去。「就像日本的很多咖啡館打底都是30年,我就希望等我已經滿頭白發,帶個老花鏡了,仍然在這裏開咖啡店。」

除了長久地存續,在Add coffee的老板伍誌強看來,一個咖啡館想要在如此內卷的環境下生存下去,也要靠文化內容輸出。

開在西江邊的Add Coffee 時代周報 李杭/攝

「在這兩年咖啡茶飲的內卷下,美式咖啡從35一杯已經內卷到15到18塊這個區間,單純地靠餐飲產品升級,降價已經不能培養顧客的忠誠度以及黏性了。」

伍誌強認為,如今開咖啡館要註重滿足顧客的精神層級內容消費。「就比如在2023年,我們跨界和蓬江公安,白沙街道一同舉辦了一場千人反詐音樂會活動,以及聖誕,新年這些節點,找準題材保證文化輸出,讓更多人認識到Add Coffee不僅是一個品牌,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

向上摸頂,向下落地

村上春樹曾說:「一座城市如果沒有願意開咖啡館的人,那這個城市不論多繁華,都只是一個內心空虛的城市」。

在江門,隨時可能會與咖啡店相遇 時代周報 李杭/攝

在江門,村上春樹擔心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這裏願意開咖啡館的人數不勝數,而且人大多也都個性且有趣。

江門咖啡店裏面的陳設都充滿著巧思 時代周報 李杭/攝

在成為咖啡店老板之前,文森是一名深耕汽車領域的媒體人,因為不用坐班,他時常遊走在各個咖啡館之間。與其說需要一杯咖啡來提神,不如說他需要一個空間允許思緒自由自在地漫遊。

這讓他在開咖啡館後,把空間營造看得極為重要。他希望每個人進來都能獲得松弛感,這也是萬是屋這個咖啡館名字的由來——希望人們能在這裏隨心所欲躺平也好,擺爛也行,不會被外界煩人的壓力所打擾。

萬是屋咖啡館 時代周報 傅一波/攝

「去年11月,廣東秋分剛起,黃葉未落,我跟幾個熟客一人買了一張沙灘床躺在店的門口,有客來的時候就拍一下我的頭,叫醒我進來做咖啡。」文森說,這是他認為的咖啡館最好的狀態,沒有網紅打卡,不靠低價引流,只吸引誌趣相投的顧客。

他說這些並不是想標榜自己,而是單純的希望一切都能回歸簡單、純粹的狀態。「我店裏沒有做任何豆子的介紹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懂行的客人自然會問,不懂的我直接問想喝酸的還是不酸的,我不想把咖啡館這種用來逃避的場所變成一個咖啡水平展示的角鬥場。」

2009 年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格威利姆·戴維斯就曾說過:「人們喜歡喜歡簡單的東西,不打算喝一杯咖啡都要有那麽多名目和講究。」

在維利姆的店鋪裏,你不需要懂咖啡有哪些產區,咖啡豆有哪些烘焙程度,只需要選擇要大杯、中杯還是小杯。

文森也覺得,當什麽時候人們在喝咖啡時,不需要特意去了解繁瑣的規矩和復雜的產地知識,只是單純的去品一杯咖啡,這時候才可以說咖啡文化徹底在江門發展成熟了。

「就像江門另一大支柱——摩托車產業的現狀,在其他地方還在強調騎士精神,秀車、秀裝備的時候,江門人的摩托車已經只回歸了其最原本的用途——代步。」文森覺得,向上能摸頂,向下能坐地,才是咖啡產業最舒服的發展狀態。

時間來到晚上十點,文森準備閉店,沒想到幾位老顧客一個接一個地進來。這是他們入睡前最後一刻保持清醒。而這個在大城市被視為加班續命的提神飲品,在江門人看來不過是生活的佐料。

因為,在江門,嘆咖啡其實就是在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