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好吃廣西:包容下的色香味(桂菜風味白斬雞)

2024-01-10美食

廣西人請客吃飯或親朋好友團聚,一般都要上一道白斬雞,否則就是「無雞不成宴」,這種習俗流傳很久也很廣。上好的白斬雞皮色淡黃,晶瑩油亮,肉質乳白,肉香沁肺。夾一塊蘸味碟,咬一口,肉 質嫩、軟、滑,雞香濃醇。然而美味在嘴裏,疑問卻在心頭:白斬雞在廣西飲食中真的算得上是頭等菜嗎?

白切雞

客觀地說,廣西民眾普遍喜歡吃雞,但真正將白斬雞推為待客首 選的,主要為廣西境內沿西江流域的南寧、崇左、梧州、玉林一帶。原因一般認為是受廣東飲食文化影響所致。在粵菜中,白斬雞、燒鵝 和蜜汁叉燒基本上是每家酒樓都不可或缺的大眾招牌菜,號稱「三劍客」。不要以為這「三劍客」是大路菜就比較好對付,恰恰相反,民眾越是好這一口,天天都要吃,對口味、口感就越來越挑剔,於是細微處稍有差池,食客們就會不給面子,第二天就不來捧場。就像巴西和阿根廷國民,無論男女,人人都能對足球侃侃而談,儼然足球評論家一樣,廣東食客們對菜肴也都能評點出一二。其口味之精,就整體而言在全國是稱得上老大的。既如此,當粵菜中的白斬雞被廣東民眾尊為家宴和待客的招牌菜後,廣西桂東南區域的民眾對白斬雞亦喜愛有加,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至於這種「吃雞」風俗是何時形成的,至今已無人能說得清楚。形成的原因是什麽,也是眾說紛紜。有版本說是兩廣山多,飼養大型肉畜不易,而養雞這類小家禽正合適,可以放養,不需多加看護,久而久之,雞肉便成為餐桌上肉食的首要食材,進而演化為以雞為尊的飲食習慣。又有版本說,嶺南氣候多雨炎熱,肉食保存不易,豬、牛、羊等大型肉畜飼養周期長,亦不能滿足民眾經常性的、小批次的食肉要求,故雞肉便脫穎而出。

而這一味在「桂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白斬雞,它的起源也可能是多源頭的。古代廣西屬「百越」,在飲食文化上遠不及中原一帶發達,就連烹飪所使用的器具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講究,頂多就是大砂鍋大瓦盆而已。這樣的器具,當然最適宜不用動什麽腦子的清水煮雞。而這樣的烹飪方法,屬於只要煮熟了就能吃的範疇,非常簡單。說白斬雞起始於某個人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高招,怕是不具備說服力。只不過到了後來,人們吃得多了,有了實踐和比較了,才多了在選料、火候、刀工、調味等環節上的講究。

20 世紀 70 年代末,有位名叫齊良生的南寧市民從其外公那裏得到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蘅塘退士」手編的【唐詩三百首】,另一本是姓名標示「至味齋」的【粵人桑梓錄】。這兩本都是線裝書,紙質已經泛黃,字型是活字木刻版的館閣體,文字豎排,從右至左,還附有「註」和「眉批」,間或也有三兩幅山水墨畫作為點綴,算得上是那個年代「圖文並茂」的精心之作。這兩本書大約出自十九世紀清代光緒年間,具體年份已無可考。據齊良生說,他外公已於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仙逝,享年九十有余。這兩本書他頗喜歡,蓋因當年也無甚書可讀。雖說無標點符號斷句,也能讀得有滋有味。【唐詩三百首】如今已路人皆知,而【粵人桑梓錄】,知道的人就極少。【粵人桑梓錄】不過 17000 余字,記載的都是粵中廣州府、佛山鎮一帶的鄉情民俗,零星而無系統;而作者「至味齋」也表明書中所記之事大多亦只是「鄉談」,有些並不是他本人的「親歷」。但 書 中 有 一 段 提 到 白 斬 雞, 姑 且錄下——

粵人嗜雞,無雞無以宴客。桃園主人納妾,邀余一酌。日暮至其 府,牌樓兩廊兼備,至鉅也。庭開宴十八席,群賢畢至。庭中設一大 缸,中貯山泉,下具旺火,調以高湯。待紅燭燃,始將光身雞十八只吊至湯內。湯至將沸,珠泡紛起,謂之蝦眼水。少頃,取雞入盤,斬而擺放齊整,眾仆貫捧以奉,席始開。首取雞牡丹敬席中年長者,示孝也。

這段文字記載了當時白斬雞的制作方法:將洗凈宰殺好的光身雞放入將沸未沸的「蝦眼水」高湯中浸泡,經過十分八分鐘取出,揮刀斬塊,擺放齊整上桌,這樣宴席就算開始了。那麽,「雞牡丹」又是何物呢?以此請教廚師,回答是:「那就是雞屁股。」雞屁股何以「示孝」?原來白斬雞的雞屁股十分肥碩,油多而不膩,且皮脆爽滑,最適合年長者腸胃消化, 故以敬老—— 時至今日,這種風俗仍在流傳。

「至味齋」何許人也,至今也無可考。但從【粵人桑梓錄】刊印時間算,約是在 1881 年,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 100 多年以前,粵人「無雞不成宴」和白斬雞作為宴席首菜的風俗,已經定型了。

在南寧的菜市中,有很多賣白斬雞和蜜汁叉燒的熟食檔(資料)

直到今天,桂菜白斬雞的制作工藝仍是取自古法,並無多大改動。其制作有幾個講究。第一個講究是雞的原料必須是廣西本地土產的細骨雞,體重 1 公斤左右,最好是沒下過蛋的童子雞,這樣做出來的白斬雞才會肉質細嫩,肉香清甜。而大規模飼養的飼料雞和老母雞則不在考慮之列,一是飼料雞體大骨疏,肉質纖維太粗,食之如爵棉絮,只適於油炸或紅燒;二是老母雞肉老筋韌,只適於熬制老火靚湯。第二個講究是制作時更註重浸潤而熟,而不是用猛火暴煮,這樣更容易保持雞體的完整和避免肉質纖維化產生的老硬口感。第三個講究是必須充分把握火候,當雞膝關節外肌肉已顯出收縮時,就該明白雞肉已經「熟」了。這個「熟」不是「全熟」或者「爛熟」,而是熟至八成或九成。「全熟」的白斬雞也會香味走散。這是一個只能憑經驗掌握的臨界點——將整雞剖開斬塊時,肉質剛熟而雞筒骨內的血還是紅色的。「桂菜」講究的就是原汁原味。

【粵人桑梓錄】中還有一小段提到粵菜為什麽「以雞為尊」:粵人以雞為尊,俚語曰寧為雞頭無為牛後。然粵人尊雞確有其詳。一曰 清白全身以奉,並無私藏。二曰四翼俱全重乎完整,以昭待客之誠。三者取其直白便宜耳。

這意思無非是說,以白斬雞作為待客首選,是因為白斬雞清清白 白,四肢俱全,可以表明主人待客的誠意,並無私藏好貨,而且制作白斬雞也比較容易。

白斬雞的影響力是廣闊而久遠的。白斬雞實際上還奠定了粵菜的一個現在普遍為人們所認同的風格——講究清淡清鮮,存其本味,多用明油,少添配料,不勾芡。現在餐館酒樓裏的清燉全雞、隔水蒸雞,其實也都是白斬雞在制作方面上的衍生,其最主要的標誌就是在烹製時密封器具,以防止香味走散——這就是粵菜講究「存其本味」和「取其清鮮」的典型做法。

白斬雞雖然容易制作,但要將雞弄得眾口皆宜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因為如此,在廣西,侍弄白斬雞、燒鵝和蜜汁叉燒也就成了單獨劃分出來的一個「行當」。酒樓不必現做,可以訂購,既省時又省事,而燒鹵師傅則越做越專業,又可批次銷售,雙方各得其所。現在首府南寧市的各大農貿市每場平均設有熟食檔,市區內各主要餐飲區域也都有燒鹵小店,裏面供應的白斬雞、燒鵝、燒鴨、鹽焗雞翅等,亦都是按這「一條龍」供應面市的。花上三五十元,拎一只白斬雞回家大嚼,不亦快哉!

作者簡介:

李綠江 ,南寧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專著 3 本,發表各類報導文學、散文、隨筆約 300 余篇。

嚴風華 ,廣西作家協會原常務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 會員、廣西散文創作與研究會會長,已出版 散文集 10 部。其中,散文集【一座山,兩個人】 獲第六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2009 年【廣 西文學】「金嗓子」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