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新會陳皮:入行兩年的她一頓操作猛如虎,買十斤有七斤是工藝皮?

2024-03-04美食

堅持一線調研,守住傳統底線。作者【李嘉圖】,資深媒體人,新會柑農家庭背景,熱衷於新會陳皮收藏及調查研究。對新會陳皮感興趣的朋友,可私信或留言交流。

一位來自福建的新會陳皮愛好者王女士和其家人趁著新年假期來了一趟新會,目的主要是想來一趟新會陳皮的「尋根之旅」。王女士近兩年愛上了新會陳皮,加上自己經營著一間茶葉店,也算是入行了的人,這趟是趁著難得的假期到廣東旅遊,選擇「新會」作為第一站。

出發前王女士曾向老李咨詢過來廣東新會遊玩要註意些什麽,老李讓其「多看小買即可」。那料王女士到了新會後就把老李的叮囑忘得一幹二凈,忍不住在新會當地開始了「就地實踐」買買買的模式,在回到福建後便馬上向老李展示了其購買的多款新會陳皮,大約有七、八斤,是當地購買後讓店家直接郵寄回福建的。

王女士購買的「十年」陳皮

經常買到假陳皮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線下買陳皮的「假貨率」其實跟線上差不多,哪怕在產地也是一樣。經過老李的線上鑒定,從王女士在「實戰」中買到的一堆陳皮看,起碼三分之二的「工藝皮」痕跡,其中不乏一些陳皮是來自知名品牌的「老年份貴價貨」。

於是老李向王女士發問了:你是如何判斷自己購買到的就是正宗的新會皮呢?王女士說,來到產地了當然信心也強了,畢竟自己也上過幾次當,而且在新會也一邊吃一邊買,買一些貴點的,自己嘴巴喜歡的,總不會錯吧?

老李認為,類似王女士這樣觀點的讀者不在少數,有必要補習相關知識點,也給眾多新接觸的新會陳皮讀者做一期科普內容。

新會水田區種植的新會柑樹

一、產地:「區域外」的差異是「質」,「區域內」的差異是「量」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我們經常看到商家們喜歡在新會陳皮的「產地」上都喜歡打上「東甲、梅江、天馬、茶坑」等一線產區的名稱,而核心一線產區的量又並不足以應付整個市場的需求。

為什麽核心產區的陳皮比周邊二三線產區的貴一些呢?老李認為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土地成本,因為一線產區靠近新會城區,其農田的使用成本也會比非核心貴數倍,例如梅江村的塞口圍等標誌性地段,就是雙水、三江等地區租金是幾十倍以上,因此成本會有巨大差異。雖然新會陳皮的原材料「新會柑」的種植面積有14萬畝(官方公布),但非正式統計的核心區域種植面積卻不到5%,農田也是物以稀為貴的。

梅江塞口圍的水田種植區

第二個原因是核心產區作為新會柑的老產區,其水土條件符合「三水通融」的特征,而二三線產區會有部份內陸田或者山地等耕地,在這一點上傳統產區「水田」種植就更符合傳統種植的要求。

第三就是老產區的種植技術相對成熟,目前核心區域因為經營的成本高,經營方在農田的管理上會比其他二三線區域更加精細化、投入更多,以保證產量創收,因此在後天耕作上,一線產區的投入會更具偏向性。

但老李認為,核心區域的新會柑不是因為貴,就一定是好的,如果上面除了土地成本外的其他因素,放在二三線產區均符合,那麽二三線產區也可以出到好的柑皮和陳皮。

總的來說,核心產區必然價格貴,但品質不一定都是好;而二三線產區便宜,但也會存在好貨,這裏更需要消費者去從陳皮本身的好壞去判斷,而不是僅僅奔著核心產區去買單。

新會雙水鎮的新會柑種植區

二、圈駁:這僅是一種「繁殖差異」,不代表品質之全部

目前新會陳皮的原材料新會柑種植方法有三種:駁枝柑、圈枝柑、柑駁柑、原枝柑等,讀者們要記著的是,這是一種「種植方式」,而不是新會柑「品種」,有商家刻意去包裝圈枝或者原枝柑等,以其基因優勢等噱頭吸引消費者,其實不管是駁枝還是什麽枝,其本質都是「新會茶枝柑」的品種。

其次要明白的是,駁枝就是以紅檸檬等作為砧木嫁接種植,圈枝就直接以枝條扡插種植,柑駁柑即以茶枝柑為砧木嫁接茶枝柑,而原枝柑即從種子一直長大為柑樹,其中不管是那個種植辦法,都有優劣,都有長短,不是任何一種都有絕對優勢,而作為茶枝柑的本源,其後天結果主要影響還是水土、種植等等缺一不可,因此不是只盯著圈枝原枝就是「好的」。

新會柑種苗

最後要明白一點,不管圈枝駁枝,其本質還是茶枝柑,其不會因為種植方式而變成蘋果或者雪梨,茶枝柑就是茶枝柑,而本質上的區別,更多需要在後天的種植技術和收藏陳化上做好。

目前很多商家喜歡包裝「圈枝柑」,認為圈枝柑產量稀缺、皮薄、味道香等等,其實從水土好、種植好上看,不管是駁枝柑還是圈枝柑,其品質都不會差。

也有人說圈枝柑皮薄,駁枝柑皮厚,其實厚薄都不是判斷新會陳皮好壞的標準,判斷好壞是標準一直都是陳化好不好、味道好不好,跟厚薄關系不大。

道理還是那麽一個道理:當我們判斷新會陳皮好壞貴賤的標準只有「一個」時,就會非常容易被商家引導到預先設定好的「陷阱」,這也是眾多消費者發現越吃越迷糊的根本原因。

2023年12月的新會柑大紅皮

三、味道:正宗的味道,你不一定喜歡;你喜歡的味道,也不一定正宗

每個人對「味道」的偏好都有主觀性,甜酸苦辣,蘿蔔青菜,這就是「口味」,對於新會陳皮也一樣。有些朋友喜歡新皮的味道,有些朋友喜歡中期皮的味道,也有非老皮不吃的人,這就是口味偏好,在拋開新會陳皮所謂的「功效」,口味的選擇必然是人們判斷好壞的主觀條件之一。

在味道判斷中,新會陳皮有其獨特的「風味」的,例如復合香型會隨著陳化的階段而變化等,對此老李一直強調,幹果皮的味道並不等於陳皮的味道,對於沒接觸過傳統陳化皮的人們來說,去形容一個沒接觸過的食物味道是不可行的,因此人們往往會把第一次接觸的「陳皮」當做一個標準,而這時候大行其道的「工藝皮」就成了絕大多數人的「標準」。

老李接觸過不少類似的案例,特別是北方的朋友在早期接觸的多為「工藝皮」,對工藝皮的酸、重口感有依賴,因此在接觸到正宗的陳化皮時,就難以適應傳統陳香醇厚的味道。

所以,跟著自己的味道喜好走,就不要以為你自己喜歡的味道,就認為是正宗的味道,當然,每個人口味偏好並不妨礙正宗與否,這更多是一種選擇。老李認為,也正是這種偏好,才導致了工藝皮擁有持久市場的基礎。

新會曬場的工人們正在剝柑曬皮(拍攝於2023年11月下旬)

四、撿漏:角片、斷皮、落地皮等等,你所貪的「便宜」其實是「學費」

老李可以非常負責任地告訴各位讀者,「撿漏」一詞,是不存在,能讓你撿到的「漏」,絕大多數都是別人專門放出來的「漏」,都是精心算計過的「漏」,能給你撿到的漏,基本都是人家設好的套路。

特別是新會陳皮種存在的價效比高的斷皮、落地皮,以市場價零頭的價格在銷售,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更大可能,就是以假冒皮掰斷後裝作「高價效比」的漏專供消費者去撿罷了。

在傳統皮的陳化中,斷皮、皮角等單片碎皮出現是非常正常而且自然的事,因為陳化本身就是氧化的過程,陳皮在氧化時候,其中的纖維組織會自然分解,特別是在遭遇季節轉化、熱脹冷縮、搬運、翻曬等外力作用下,其耗損會隨著時間長度而增加。

也就是說,即使你完全不去動它,但只要存在陳化這個動作,斷裂等耗損是必然的結果,所以老李經常說,隨著陳化的程度加深,出現斷皮是必然的結果,相反,不出現斷皮才是反常態的。這麽看來,在「老皮必斷」的結果下,還有必要去專門低價兜售「斷皮」嗎?當然這裏也不否定斷皮的價值,但絕不會以正常年份皮的「零頭」去銷售,充其量以8折左右處理。

那麽對於落地皮等,因為落地成因復雜,如果是自然成熟落果的,那麽類似後期的大紅皮如冬後皮等,其落果就是自然成熟的必然結果,所以不存在價效比一說,如是病蟲害果的落果,那麽落地皮就完全沒有意義,因此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生長發育的果實,在後期陳化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綜合來說,如果病蟲害導致的落地皮,哪怕價格再低,也就不必要去購買了。

原創不易,謝絕剽竊。如對新會陳皮感興趣或者提供其他任何資訊,都可私信或者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