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河南"6大怪菜",幾乎都是當地人心頭愛,外地人:真下不去嘴

2023-12-29美食

前言: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不免會以自己的口腹之欲來定義每一道菜的性質。

仔細一品,河南六大怪菜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酶類等營養物質,其實不俗,亦萃取出河南土地的精華。

可惜美味,終究是見仁見智。

所以,我們來看看這六大可許「激蕩到你的味蕾」的菜式。

胡辣湯,一碗潤物細無聲的河南早茶

春風化雨細如發,雖溫吞了三個月,秋收這一年的莊稼人卻始於卯分時。

農家老小的一日始於破曉時期的早餐攤,生起鍋來,由小麥面粉、肉類、香料等調出濃郁的羹湯。

而後者更為重要,直至胡辣湯湯面微油,芳香撲鼻,潤物細無聲地滑入腸胃,河南農人才正式邁出第一步,啟程一天的日常。

這滋味,原是三百年前明末流民帶來的秘方。

原料簡單,制作並不復雜,卻因配比及煎煉的火候不同,味道千變萬化。

歷經歲月沈澱,形成了獨特的河南早茶風格。

如今已是鄂豫皖等地不可或缺的特色早點。

胡辣湯相對其他地區的早餐食品,多了層次感和舒緩感。

如北方的大鍋燴面,廣東的腸粉,都是在為迎接日出的能量蓄勢。

胡辣湯卻更潤物,細水長流地融入身體。

桌上搭配油饃頭和水煎包,吸飽湯汁的面筋與軟嫩豆腐更添風味。

所以外來者泛覺這國潛的一碗早茶,味道過於沖,辛辣,面筋如馬上一鞭子,太讓人警醒了。

而後者,對於河南人而言,胡辣湯正是日出前的一盆甘露,流進口中,潤到心裏。

此等美味,無需辯護。

油炸爬蚱,油香滑脆背後藏拙樸和堅韌

初夏的黃昏總是難熬,河南農村的小孩子躺在窗下,枕著自己的小胳膊,凝神與窗欞的縫隙之間,期待著黑影幻化的那一刻——蟬鳴響起,爬蚱的季節來了!

「爬蚱」一詞含有對這美味的農家幼稚,正如「小菜牛」「肉牛」的昵稱。

成年人則稱之為知了的「幼體」。

這群小家夥悄無聲息蟄伏在地下兩三年,偷偷地汲取養分。

不動聲色地積蓄它們短暫一生的能量。

而後,在某一暮春,它們突破束縛,不惜一切代價爬上樹去,準備蛻變。

捕捉爬蚱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河南人興奮異常,村裏熱鬧非凡。

孩子們手持簡陋的工具出發尋寶,一路歡聲笑語;婦人們則忙前忙後備好廚房的油鍋鹽罐。

到了傍晚,一家老小團聚在院子裏圍爐取暖,父母看著孩子津津有味地啃食油炸爬蚱,臉上洋溢著慈愛。

「捉蚱」的樂趣就在於,彎腰在樹根邊,用樹枝輕輕翻起泥巴,不期而遇自己的收獲。

這份踏實與喜悅正是鄉野生活的真諦。

略略洗凈泥土,一夜的鹽水拌漬,油鍋裏的蚱蟲便在土黃與金黃交替跳躍之間,散發出濃烈的香氣。

它的堅韌猶如土地本身的原始與頑強,而色澤油亮,焦脆的外殼則帶有人工雕琢加工的精華。

所以這油滑,難以下咽。

但正是這份頑強的韌性,在豐富的蛋白質之外,更成就了油炸爬蚱在河南鄉野的神性。

它是健康的肉身,亦是對這片沃土的向往與眷戀,河南人以之為豪。

變蛋清涼,烤毛蛋溫煦,二者皆出自雞蛋,卻代表不同的夏日滋味

炎炎夏日,吃清淡,消暑最快。

變蛋就是這般的存在。

生石灰裹著新鮮雞蛋,一層薄薄白灰石覆上去,埋入土中三四天。

待再取出,蛋白已然凝固,蛋黃還在,黏稠的蛋清形成了一層有彈性的外殼,民間稱之為「變蛋」。

「烤毛蛋」則是優質母蛋的另一種實作。

那些未能孵化的雞蛋便是,將之洗凈,放在平底鍋上慢慢煎烤。

蛋白漸凝固,蛋黃半流質。

撒上香辛料,一口吞下,滑潤蛋清與黏稠蛋黃濃郁的配比,令人回味。

變蛋清清爽爽,如麗胃都能消化。

烤毛蛋便有肥碩的母雞造就的香醇。

而烹飪方法又與之相關聯——變蛋常作涼拌,與酸辣荊芥搭配在一起;烤毛蛋常夾在河南包子或饃饃裏食用,溫熱的外皮與蛋餡形成鮮明對比。

二者成對出現,正好代表了河南人對酷暑的夾擊——解暑清淡,又必須補充體力不能明哲保身。

這種吃法既符合科學養生,也體現了優質蛋品的最大價值,可謂一舉兩得。

所以外人嘗到其中氨水味,實在難以下咽,河南人卻只覺一股清涼味道頃刻拂面,仿若暑氣全無。

荊芥,與河南人的情愫心結難解

春風沾地,禾苗破土而出。

河南每一個農戶也悄悄將荊芥種子撒入自己的田地,伴著麥苗的成長打拼一場。

正如李時珍所言:荊芥之葉「似落蓮而細」,氣味辛香。

荊芥氣味的濃烈猶如雞椒,獨具一番風味。

陽春三月散種播撒入這碩果,初夏小心翼翼覓得,秋日酣暢淋漓地大口吃下。

荊芥制成的各色小吃,更是河南人飲食記錄中必不可少的一筆。

荊芥的香辣勁極韌,猶如河南人頑強的性格。

早餐時,河南人常將肉餡水煎包與拌荊芥黃瓜一同食用。

嘎吱一口咬下新鮮包子,香氣四溢;緊接著一口爽口的黃瓜,兩種風味交織出令人神清氣爽的效果。

午後曬太陽時,則常備一小碗荊芥涼拌豆皮,輕輕嚼上兩口,別有一番風味。

好吃,所以一到夏天,河南人的胃便被荊芥「劫持」,三頓不離荊芥,荊芥不離三頓。

吃荊芥,是河南人對家鄉情感的標配。

荊芥易於大規模種植,切碎迅速而後再生。

用荊芥象征河南人的頑強,再合適不過。

漿面條,酸辣拌漿面之味道亦成就一種洛陽文化符號

漿面條,廣義是指以漿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面食。

狹義則是洛陽的代表性小吃。

卻不止一道小吃而已。

漿面條的制作工藝流程繁復,要經歷洗、煮、燜三道工序,方有洛陽味道。

一碗酸爽的面條,不僅能流淌出洛陽人對故土的眷戀,亦見證了洛陽美食文化豐富的內涵。

具體來說,色澤金黃,筋道的面條蘊含洛陽水質的清甜。

濃濃的漿汁散發出洛陽盆地遼闊的氣勢。

肥碩的黃豆與小香芹烹調的菜心,則代表洛陽這座城,豐裕而慷慨。

洛陽素有「開門七子」之稱,正是指古代的洛陽人涵養高雅,飲食講究。

今日一碗看似樸實無華的漿面條,竟也承載了洛陽歷史文化的精髓。

這,當真妙不可言。

制作漿面更是講究技法。

將面條放入沸騰漿汁時,火候控制得恰到好處,既能使面條充分入味,又避免燙老。

精心搭配菜心時更需要花樣繁多的刀法,最後撒上一把金黃色芝麻,漿面條湯色光亮,香氣四溢,令食客垂涎欲滴。

吃漿面條,正如小口品嘗心中的故裏。

外人難以品嘗這份鄉愁,正因為是外人。

荊芥樹葉肉,夏日

綠葉青如絲,銷魂荊芥汁。

炎炎夏日,河南人常以荊芥樹葉制作成葉肉,清爽適口。

制作十分簡單,但口味絕佳。

將鮮嫩荊芥抽去樹皮,加入調料拌勻後搗爛。

之後放入少量粘稠劑,經過攪拌可以制作成荊芥葉肉。

這時,制作成小塊狀後即可下鍋煎炸食用。

外形酥黃,一口咬下,清香荊芥汁在齒間彌漫。

葉肉外皮酥脆,內裏清甜多汁,十分下飯。

尤其搭配上啤酒,更是絕配!

這荊芥樹葉肉可不僅是夏日消暑佳品,更蘊含著河南人的一片真情。

制作時,河南人往往圍坐在院中草坪,有說有笑;食用時,常在酒席或茶話間閑暇時品嘗,那清香微辣,夾雜著大家對生活的喜愛,總會引來一陣歡呼。

荊芥樹葉肉集荊芥的香辛與夏日的清爽於一體,河南人食後總會發出滿意的贊嘆。

這絕佳滋味,令人一再回味。

結語:

難道農夫的最愛只配「下不去嘴」?

以上六大河南菜,固然古怪,亦有其營養與歷史文化價值。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不妨放下成見,細細咀嚼這美食背後的故事。

或許你我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