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一篇文章讓你成為普洱茶行家,關於普洱茶的100個核心詞匯(二)

2024-05-06美食

——實戰篇

這是一篇長文,分為五篇,透過整理,我把普洱茶核心詞匯進行了歸類,持續閱讀它,能讓你快速掌握普洱茶的基礎知識,也能快速成為行家。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了普洱茶的基礎知識,今天進入實戰篇,說說雲南普洱茶的茶區。

總數:雲南普洱茶的產區包含11個州(市),其中普洱茶的主產區只有三個州市,4107村委會,大小寨子自然村有18977個。

其中:西雙版納州( 一市二縣):222個村委會,2217個自然村。其中猛海縣有85個村委會,888個自然村;猛臘縣有52個村委會,511個自然村。

普洱市 (一區九縣):993個村委會,8772個自然村。

臨滄市 (一區七縣):897個村委會,7982個自然村。

本文的茶區30寨既沒有按行政級別,也沒按茶樹品種、品質特點來劃分,而是按茶友的稱謂習慣,還有市場的占有率和當前的媒體關註度,進行介紹,也是從這一萬多個寨子中選出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寨子。

反復閱讀、記住並熟練說出這些山頭,不管去到什麽地方,都會是大神一樣的存在。把口感再進行細化講解,讓身邊的人對你敬仰萬分。

猛海茶區 : 猛海傣語意為「英雄居住的地方」。當代茶人神往猛海、更多的是因為猛海縣是中國普洱茶第一縣。「霧鎖千樹茶,雲開萬壑蔥。香飄十裏外,味釅一杯中」這是古人對普洱茶的贊美。布朗山(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章家三隊),猛混賀開、巴達章朗、南糯山半坡老寨格朗、帕沙、猛宋那卡、保塘、先鋒。

易武茶區 :刮風寨、麻黑寨、薄荷塘。

臨滄茶區 :冰島老寨、西半山小戶賽、東半山正氣塘、忙肺、邦東那罕、昔歸忙麓山。

象明茶區 :莽枝、革登值蚌、倚邦、曼松、蠻磚。

普洱(思茅)茶區 :景邁大寨、普洱困鹿山、普洱邦崴。

直接說口感。 對於普洱茶稍有了解的茶友想必都聽過一句話「猛海苦、臨滄澀、思茅淡、易武柔」,但是從口感細分來講,四個茶區的茶有相似的地方,也有細微差異,我們從「苦、澀、甜、柔、花香、蜜香」來詳細舉例說明。

(1)先說「苦」系山頭茶。

老班章: 「班章」系傣語地名,轉譯成漢語即為「桂花樹窩棚村」之意。 公元1476年,愛促人從臨近的格朗和帕沙以及南糯山遷徙至此。慷慨的老曼峨布朗族先人,將班章村周邊的山林、田壩,以及漫山遍野的大樹茶,讓給了愛伲人,這片土地就是班章老寨。1943年,部份愛伲人從班章老寨遷移到了現在的老班章。愛伲人在1968年全部遷出班章老寨後,班章老寨就不再有村民居住。老班章有茶地7800 畝,其中古樹和大樹4700 畝,小樹3100畝+(這個數位每年都在增加),共 78555 棵茶樹。

老班章幹茶色澤烏潤,條索粗大,芽頭壯實、顯毫:茶湯黃綠明亮:香氣高揚,有獨特的花寶香,有人稱作班章香,杯底留香持久:滋味濃醇,飽滿而協調,回甘快,氣韻強勁,耐沖泡:葉底顏色黃綠,葉質厚實、柔軟,多圓形,也有細長形。總體感覺是茶氣足,苦澀化得快,生津強,回甘持久。

新班章: 班章五寨中,老班章穩坐頭把交椅,老曼峨以苦聞名茶圈,壩卡囡和壩卡竜雖不溫不火,但也與其茶葉品質與村寨歷史相符合, 而被人誤解最深的,莫過於新班章, 其實新班章比老班章老。 從歷史的變遷來看,新班章雖然名字中有個「新」字、但歷史要比現在的老班章更老。從1852年建塞至今,新班章已經 172歲高齡;而老班章1943年才正式建寨,整整比新班章晚了 91年。換句話說,新班章的「新」,不是針對於老班章,而是針對於老班章和新班章村民以前的居住地--班章老寨而言。

幹茶色澤墨綠,條索粗壯、顯毫:茶湯清激明亮,香氣高揚,有花蜜香,或蘭看:茶湯飽滿,分布均勻,生津快,回甘長,入口即能明顯感覺到茶湯的強度。新班章古樹茶的總體感覺是花香明顯,茶氣足,苦澀化得快,生津強,回甘持久。

老曼峨: 老曼峨是布朗山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也是布朗族最古老的村寨,寨子裏的石碑上記載,老曼峨建塞的時間恰好就是傣族傳統的傣歷元年,即公元639年,至今約有1380年的歷史,其種茶歷史也有900多年寨中那口汩蕩了千年的古井,滋潤了多少滄桑歲月,它是布朗山最沈靜也是最鮮活的見證。老曼峨是布朗族最古老的聚集地,很多猛海的布朗族都是從老曼峨分出去的。

幹茶條索肥壯厚實、顯毫:吞氣高揚;湯色別透明亮、滋味濃烈,耐沖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相對較快,回甘較好。 老曼峨普洱茶最大的特點就是苦,很多人用苦若黃連來形容他,但是老曼峨苦味雖重但化得快,而且苦有多長,回甘就有多強,苦後回甘才是好茶。由苦到甜就是一次歷練,而歷練之後甜度越來越高,到尾水都很甜。久放之後滋味更加醇厚,所以很多人願意收藏老曼峨。 人生就像老曼峨,不會苦一輩子,但會苦一陣子!

章家三隊: 章家三隊自然村隸屬於布朗山鄉章家村委會,不同於布朗山其他山寨的以古樹茶出名的多,章家三隊是以小樹,茶(台地茶)出名的。章家三隊算得上是小樹茶的代表,這裏最老的茶樹也沒有超過50年。因為章家三隊是幾十年前才從章家老寨遷出的,沒有古樹茶,過去這裏與緬甸接壤,種的是大yan,回來才改種的茶樹。

幹茶色澤烏潤、顯毫,條索較壯實:湯色金黃:香氣略帶有焦味:茶湯濃稠,苦底重於澀底,不過化得快;葉底肥壯鮮活。總體感覺是茶味厚實,口腔有較強的充實感。

莽枝: 六大茶山最香的茶。很多人說莽枝茶的香氣即像易武,也像倚邦,或者說是二者的結合體,兼具二者之長,自成一家,同時,它又有蠻磚茶的苦澀與厚度,於是莽枝茶就成了入口微苦澀,伴著花香,一股沖擊力,旋即迅速回甘,苦澀化開,轉化成甘甜與香氣彌漫室內。

幹茶色澤烏潤顯毫,條索較小,梗長;花香明顯;茶湯厚,苦感明顯,但退得快,澀感低,生津突出,回甘持久,喉的感明顯。莽枝古樹茶的總體感覺是滋味豐富,有苦底。

先鋒: 西雙版納有兩個「猛宋」,一個位於猛海縣的猛宋鄉,被稱為「大猛宋」;一個位於景洪市大猛龍鎮的,猛宋村,被稱為「小猛宋」。先鋒寨就在「小猛宋」,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哈尼族名字叫「曼加坡坎」,「先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的名字。茶界流傳一句話:「先鋒黃連,開口難言」。說老曼娥苦的朋友,說明還沒有喝過先鋒,先鋒寨的苦茶,苦得就像一把鋼刀直刺喉底,足以說明先鋒茶的苦,苦得獨孤求敗。我們喝到的任何的苦茶,比如老曼峨、布朗山的苦茶,比起先鋒來說都是小巫見大巫,它苦得令人發指,苦到喪心病狂,苦到足以獨孤求敗。

論苦的程度,那是茶界神一樣的存在。在2014年、2015年以前,先鋒是沒有回甘的,但這幾年隨著人們改良了管理和采摘方式,苦茶開始有點回甘了,但依然改變不了它「茶中至苦」的特點。先鋒的茶葉即使發酵成熟茶,還是苦的。這樣的苦茶,直接做成產品自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使用少量用作拼配,卻常常有畫龍點睛之妙。

(2)有明顯澀感且香氣高揚的山頭。

景邁千年古寨

景邁: 景邁山位於普洱市瀾滄縣惠民鎮。景邁-芒景萬南古茶園,總面積達2.8萬畝,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備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人工栽路整古茶園,茶樹基本沒有被人為矮化過。茶園與其他原生古樹混生,吉茶園內的植物群落屬於副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植物,許多茶樹上寄生著具有神奇藥用價值的「螃蟹腳」。最邁山上的世居民族(傣族、布朗族等),仍保留著本民族相對原始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世居民族的文化、風俗、信仰與古茶園相互依存。這在雲南的眾多茶山中是獨具一格、無可取代的。目前景邁山古茶園已經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這是世界文化遺產中首次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申報計畫。

幹茶顏色烏潤,屬於中葉種,條索較小,茶以蘭花香著稱,花香明顯兼有蜜感,茶香幽雅,有妖媚之慮,極富吸重力;湯色淺黃明亮:入口有甜感,隨後發苦,最後是明顯的澀味,澀味主要集中在上顎後部和舌根部,除澀感外,其他刺激性較弱,茶湯稍顯單薄,生津強烈,韻味悠長。

猛宋茶山位於猛海縣東部,東與景洪市接壤,南接猛海格朗和鄉,西南接猛海鎮,北與猛阿鎮交界,境內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公尺,是西雙版納的最高點。猛宋是傣語地名,意為高山間的平壩,茶園分布點多面廣,共計有3萬余畝,主要集中在南本老寨、曼壘、壩檬和下大安等處。其中以曼壘納卡所產的茶葉品質最為優良。曼壘的那卡村,是一個拉祜族山寨,有老茶園600畝,樹齡在200~400年之間。茶園土壤是茶樹最為適宜的紅壤,加上從不使用化肥和農藥,曼壘的茶山成為了純粹的有機茶園,所產的茶葉品質絕佳,盡管產量很少,卻聲名遠揚。

那卡: 那卡是拉祜族語,又稱納卡、臘卡、娜卡,意為"有茶葉的地方"。那卡雖然是一個古茶寨,但留下來的古茶園面積較小,僅存300多畝。 那卡茶山和景邁、鎮沅的野生古樹並稱為「雲南三大高香"。清朝,那卡所產普洱茶在西雙版納地區可謂是遠近聞名,那卡茶在猛海的名氣,一度能明朝永樂大帝指定為貢茶的景邁茶比肩。並且,那卡拉枯族人所制作的竹筒茶因品質出眾也聲名在外,每年都要上貢給「車裏宣慰府」。而且,根據歷史記載,那時的緬甸國王也指定「那卡竹筒茶」為貢茶。因此從古至今,那卡普洱茶一直都是猛宋茶區價格最高、名聲最旺的茶葉。

幹茶色澤墨綠油潤,粗壯顯毫:湯色金黃透亮:茶湯內質飽滿,苦短甜長,略有澀感;葉底肥厚柔軟。

忙肺: 忙肺是傣語地名,意為 「 河谷間的山嶺 」。永德縣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之一,至今還生長著中華木蘭以及大面積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的古樹茶,除名氣外不輸任何名山茶;多年來一直受台灣普洱茶人的重視。忙肺古茶樹分布較為集中,現有喬木茶面積約3600畝;同時也是永德縣最早開始栽培茶樹的村落,其茶樹品種為忙肺大葉種(也稱忙肺群體種),目前整個忙肺茶山,茶樹樹齡大多在80年左右,少部份茶樹近150年樹齡,後期種植的小樹茶樹齡50-80年居多。

幹茶外形烏潤顯白毫,條索緊結舒展;香氣高揚,有花香;湯色黃綠明亮;口感鮮爽厚重,微有澀感,舌底生津;葉底墨綠柔軟。忙肺古樹茶的總體感覺是滋味厚,茶氣足。

小戶賽: 「猛庫十八寨,寨寨有好茶」。說到猛庫西半山,除卻冰島便是小戶賽了。2008年以後,隨著市場上古樹茶概念的興起,猛庫邦馬大雪山上的小戶賽,背靠聞名於世的大雪山野生古茶林,擁有猛庫面積最大、雙江縣保存最完整的古茶園,逐漸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幹茶色澤墨綠顯毫,條索壯實;湯色黃綠清亮:香氣高銳,有花香;滋味醇厚微有苦澀感,回甘快。總體感覺是茶湯飽滿滑順。 小戶賽茶,香氣、甜度與冰島茶相似,也同樣是冰糖甜韻,但又有它自己的辨識度,與冰島茶相比,它比冰島茶稍苦、稍澀,微有苦澀感,冰糖韻不如冰島茶足。這又是小戶賽茶的特點,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

困鹿山: 「困鹿」其實是傣族語,「鹿」指鳥雀。是形容山凹裏住了許多的鳥雀,是動植物生長的天堂。並非「困住鹿的意思」。能夠真正被稱為皇家貢茶的只有少數幾個山頭,困鹿山便是其中之一,與曼松並列,其品質比肩曼松。作為清朝皇家禦用貢茶,以其茶香清雅、高銳、持久、韻長而問鼎普洱茶界!

幹茶色澤烏潤顯毫,條索緊結;湯色金黃明亮:香氣強勁;滋味醇厚,澀感明顯,有較強的生津和回甘;葉底黃綠勻齊。總體感覺是澀感明顯,但生津強。

(3)有苦有澀系。

廣別老寨: 廣別老寨在布朗山脈上,在老班章和賀開中間,屬於猛混鎮曼蚌村委會,是一個哈尼族村寨。2015年以前,通往老班章、老曼峨的新公路沒有開通,廣別是通往布朗山的門戶,布朗山系普洱茶口感上普遍偏重,剛猛有余,但廣別老寨卻是劍走偏鋒。

廣別老寨茶花香飄逸,蜜香若現,香氣高揚而飄渺,回甜回甘有老班章的迅猛,苦澀又有易武的協調,茶湯還有冰島的韻感,苦澀不重且茶湯甘醇,喉韻深。

邦崴: 邦崴村位於瀾滄縣富東鄉,瀾滄縣城北面,距縣城100多公裏,因90年代邦崴過渡型古茶樹被發現而聞名。

邦崴古樹茶具有外觀條索肥壯、色澤墨綠、白毫顯露的特點。幹茶香突出,茶湯顏色青黃透亮,油潤有光澤。口感濃厚飽滿,剛烈中又帶有油滑甘甜的特點,醇厚穩健,留香能力強,耐泡。口感轉化快,舌面和上顎中後段微苦澀,甘韻集中於舌面,味道濃烈。攬千山男士茶 為中國男士專研。葉底有彈性,條索完整。

賀開: 賀開,傣語音譯,是「水的源頭,開始的地方」也有「先看到太陽的地方」。萬畝茶園,千年古茶樹,百歲采茶人共同勾勒出賀開茶山美好而迷人的境界!2015年車秀挺甜賀開早春古樹,正在慢慢呈現繽紛的滋味。

幹茶色澤黑亮,條索粗壯;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高揚,有木果香:葉底黃綠入口苦澀比較明顯,但很快會有回甘;澀退去得較慢:湯質飽滿,山野氣韻強。總的來說:山野氣韻濃烈、內質層次分明、茶湯厚重甜醇是邦茶的獨特標誌。

(4)花香、蜜香、柔和系。

南糯山: 南糯山坐落於猛海縣東北側,屹立在流沙河東岸,在傣語裏面,南糯是「筍醬「的意思。據傣族的民間傳說,在遠古以前,南糯山還沒有名字的時候,山上住的都是哈尼人,這哈尼人住的山上不僅生長著茶樹,也生長著竹子。那竹子粗大挺拔,綿延不斷,每年的春天,竹筍破土而出,每年的春天,竹筍破土而出,新鮮的竹筍成為了哈尼族的食物,婦女們還會把一時吃不完的竹筍制作成筍醬。有一年冬天,西雙版納宣慰刀片領帶著一幫文武官員來到山上,哈尼族的頭領便大擺宴席招待,但是刀片領吃膩了大魚大肉,希望能有點可口的菜開胃,於是筍醬也被送上了宴席。結果刀片領對筍醬情有獨鐘,他返回景洪以後,要求該山寨每年進貢筍醬,久而久之,傣家就把這座哈尼山叫做了南糯山。

南糯山種茶歷史悠久,享有盛名。傳說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曾在此種茶,雖系傳說,但古濮人種茶的歷史則十分久遠,後來哈尼人遷入南糯山開始種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樹王即是歷史的證明。在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這裏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目前南糯山古茶園分布在9個自然村,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區別。

幹茶色澤墨綠油潤,粗壯顯毫;湯色金黃透亮;茶湯內質飽滿,苦短甜長,略有澀感:葉底肥厚柔軟。南糯山半坡寨茶的顯著特點是香氣:初幹茶,有淡淡的荷香:茶芽蘇醒,再嗅濕茶,出現梅子看;茶水充分勝合,看氣入湯,果香、蘭花香競相顯露。

刮風寨: 易武是普洱茶源頭地區,是雲南著名的古茶區,種植茶葉的歷史至少有1000多年。今天我們來說說易武「七村八寨」之一的刮風寨。刮風寨是純瑤族寨子,刮風寨和寮國接壤,處在邊境上,距離鄉政府31公裏,非常偏僻。因地處風口,四面環山,水自寨前流過,風穿寨而過,因此得名「 刮風寨 」。 刮風寨是易武七寨中海拔最高的寨子,也是七寨中產茶最少的寨子。但是古茶樹的保留卻是最完整 的。刮風寨的茶主要分為幾個地塊,其中市場上就叫刮風寨古樹的是非國有林;而國有林片區有茶王樹,茶坪,冷水河,白沙河。

幹茶青褐油潤、顯毫、梗長;湯色黃綠明亮:香氣柔和帶有蜜香:滋味順滑,入口柔和,苦澀感不明顯,有喉韻:葉底黑、長、粗、厚。刮風寨古樹茶的總體感覺是茶香水柔,苦後長甜,柔中有烈,十幾泡後意猶未盡。

麻黑: 麻黑,是易武七村八寨的一村,位於易武茶山的中心地。曾是貢茶要地,馬幫從易武出發,需要從麻黑的古茶園中經過。如今仍然可以找到茶馬古道的痕跡。因是重要交通樞紐,所以麻黑一度成為易武茶的價格的風向標。

幹茶色澤烏潤,條索壯實,茶梗較長;茶湯明亮:香氣清幽,有花香,有人稱作蜜蘭香:滋味醇厚順滑,澀感不明顯,甜度好,有回甘。總體感覺是溫柔而細膩,高雅而綿長。

巴達章朗: 位於猛海城西58 公裏的巴達茶山是瀾滄江南一座重要的古老茶山,它不僅是茶葉重要的原產地之一,也是動海縣野生茶的主要生長地。這裏雲霧繚繞,雨量豐沛,近兩萬畝交錯生長的新舊茶園在演繹著茶山悠久歷史的同時,也展示著走向未來的新姿巴達茶山有野生茶樹群落和裁培型古茶園兩大資源。不過,讓巴達茶山名垂青史的,除了這裏生產的無公害茶,還有那裸被稱為茶樹大麥克--古茶樹。1961年10月,一株高達30余米的巨大茶樹引起了當地人的註意,這就是後來被載入【中國茶經】茶史篇的巴達野生古茶樹:「巴達茶樹王,生長於動海巴達鄉賀松寨大蒙特內哥羅原始森林中。樹齡1700余年。

傳說,1400多年以前,佛家弟子瑪哈烘用大象馱著經書歸來,當他來到恩鞏跺多山(現章朗佛寺所在地)時,正值冬季,又遇上凍雨突降,大象竟被凍僵了,跪臥不起,附近村民聞訊趕來,幫助瑪哈烘拾掇薪柴,在大象周圍燃起柴火,供其驅寒取暖,大象逐漸得以恢復。後來,瑪哈烘在此建寺立塔,動員周圍村寨的人搬到現在的地址,組建新寨,取名「章朗」,以紀念大象馱經書之功。

幹茶色澤烏潤,芽頭白毫顯露,條索稍長;湯色金黃明亮;香氣純正,有淡淡的蘭香:湯質柔順而飽滿,澀顯於苦,苦化甘較快,杯底香明顯且較持久,湯質飽滿。

革登值蚌: 革登,古時為六大茶山之一,今位於猛臘縣象明鄉西部,與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守望相連,面積約150平方公裏,相傳古時諸葛亮埋馬蹬於此地,故得名革登,實際上為布朗語音譯,意為地勢高峻的地方,而革登的象征「革登老寨」就位於山頂,一面靠山坡,三面環深壑,在古代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幹茶色澤烏潤,芽頭滿披銀毫,條索松散;湯色金黃明亮;香氣外揚,呈甜香或蜜香,有較強的山野氣息,杯底有花果香:滋味醇厚,澀感明顯,苦中帶甜,回甘較好。總體來說:香高、水甜、茶氣足。

多依樹: 哆依樹古茶園位於易武中北部的,也是隱藏在國有原始森林中的生態茶園,茶樹都是筆直往上長,俗稱「高桿」,與薄荷塘古茶園隔山相望,因茶園處處長滿了哆依果樹,茶香隱約夾帶著些哆依果的氣息。 哆依樹也叫多依樹,是雲南一種野生酸果樹,也叫酸木瓜。哆依樹古樹茶之所以叫哆依樹,是以植物命名,和薄荷塘一樣,因為這片茶地有很多哆依樹(酸木瓜樹)。

多依樹古樹茶的口感與一般的易武古樹茶有所不同,茶湯細膩、濃厚,帶著山野清韻,陰柔中透著些許靈秀,花香之中糅雜著木質香,水路細膩空靈,穿透力及柔韌性很強。 易武的高端茶入口水路很細很柔,薄荷塘就是這樣,而哆依樹入口也沒有薄荷塘那麽細柔,反而有老班章的剛烈,但是也很香甜,厚度很好,這也是哆依樹和薄荷塘的區別。

(5)「鮮爽甜」系山頭茶。 (適口度極好,幾乎所有人可以接受。)

冰島老寨: 普洱茶界有句話叫「班章為王,冰島為後」。 雲南臨滄猛庫冰島(當地人也稱「丙島」)是雙江著名的產茶村,猛庫大葉種茶的主要發源地,冰島村委會分為5個自然村小組,分別為:「冰島老寨、壩歪、南迫、地界、糯伍」。冰島老寨古樹茶入口甘甜細膩,花蜜香高揚且香入茶湯,清爽沁人心脾,滿口的冰糖甜強烈持久,且喉部帶清涼感,而且茶氣十足。

冰島老寨面向東方,享受充足的漫射光照射,使茶樹所產生的茶葉更加鮮爽、滋味更好。冰島老寨的土壤含有較高的夾沙量,透氣性良好,使得茶質更加純粹。早春時,冰島老寨白天有充足的熱量,晚上降溫迅速,晝夜溫差大,這有利於茶樹中糖分和光合產物的積累,使茶葉的滋味更加香甜濃郁。此外,冰島老寨處於半山腰,山上的土壤和肥力會滲透到下方,並匯集在冰島老寨的周圍,使其土壤沃腴,茶樹生長茂 盛,葉片肥厚。

幹茶色澤墨綠,潤澤顯毫,條索粗大,芽頭肥壯;湯色金黃明亮;香氣清高長:滋味鮮爽醇厚,水細而飽滿,澀少苦輕,回甘持久,有明顯的冰糖韻,耐沖泡:葉底黃綠明亮,條索清晰。總體感覺是鮮、爽、醇、厚、柔都達到極致,有身心愉悅的清爽感。

正氣塘: 正氣塘以前名叫瘴氣塘,傳說幾百年前這裏有一處水塘,水中有一巨蟒,天陰時常吐黑霧,似有瘴氣彌漫,恐怖至極,於是得名「瘴氣塘」。後來清末時期,雙江縣軍隊於此紮營,首領彭錕將此地更名為 「正氣塘」 。 近年來,正氣塘逐漸成為猛庫東半山的新貴,因其處於東半山的「朝陽茶」,茶樹向陽而生,甜潤的茶質,湯質充滿陽剛之氣深得茶人的青睞和追捧,在東半山藤條茶體系中,無山頭能出其右,正氣塘也有了「小冰島」的美譽。

幹茶色澤烏潤多毫;香氣清鮮而持久;滋味鮮而飽滿,回甘明顯。清淡中略帶甘甜,柔而帶剛,喉韻深遠,回甘綿綿不絕,沖泡後口腔持續保留冰糖的蜜香,有冰島古樹茶獨特的韻味。

薄荷塘: 薄荷塘隸屬於易武鄉的曼臘村委會帕紮河瑤寨,在曼撒古茶山範圍內,海拔1800公尺左右。從位置上說,薄荷塘在彎弓茶地的東北方向。帕紮河瑤塞的茶地分為:薄荷塘上茶地和薄荷塘下茶地。薄荷塘的古茶樹主要位於下茶地,小樹茶主要在上茶地。簡單點說:薄荷塘不是一個寨子,而是帕紮河瑤寨的一塊茶地,周圍為原始森林四處都是參天大樹!

幹茶色澤墨綠,條索壯實,梗長,茶湯金黃明亮,花香幽深而濃郁,入口有明顯的清涼感,水路細膩稠滑,回甘持久,喉韻明顯。總體感覺是茶湯柔甜,滋味飽滿,喉韻深厚。

天門山: 易武天門山古茶園位於易武鎮曼乃村馬叭(pia,三聲)上寨,緊鄰寮國。從易武牌坊出來右轉,往江城方向行走約52公裏,到朱石河檢查站再往右轉,走4-5公裏,即到馬叭寨子。站在天門山山頂眺望,很容易發現,天門山和薄荷塘、彎弓、丁家寨、一扇磨處在同一山系,直線距離都不太遠。

其高桿古樹茶均分布在國有原始森林中,高大粗壯,數量多,產量大,一直受到廣大普洱茶追求者的追捧,天門山古樹茶的特點柔和細膩,內斂清雅、品鑒時可感受到到醇和的茶湯中透著一絲絲的清澈感,茶氣十足,生津回甘悠長。沖泡後滋味飽滿厚實,山野氣韻足,苦澀味幾乎不顯,香氣融於水,湯水甜度非常高,回甘生津持久,喉韻綿長,喉嚨有明顯的清涼感,口感直逼薄荷糖。

(6)高香型山頭茶。

昔歸忙麓山: 昔歸村是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邦東鄉的行政村,其名字來源於傣語音譯,在傣語裏是搓麻繩的意思,早些年的茶馬古道由此經過,茶商來此收購茶葉需要大量的麻繩,因而就把這搓麻繩的地方喊作了昔歸,而這地方所產之茶也就被稱為昔歸茶。都說「高山雲霧出好茶」,但昔歸絕對是其中的一個異數,因為相較於一些高海拔的茶山,忙麓山海拔真算不得高,其山腳海拔只有750公尺左右,到達山頂海拔也才1000多米。

像普都一樣的茶樹枝。 曾經的昔歸,芒果比茶貴,以至於養護得很好得昔歸古樹數量稀少,它的形態與常見冠幅狀的茶樹大不一樣。昔歸古樹茶的樹枝呈藤條狀,最長的藤可以達到三四米,一棵茶樹上幾十根上百根藤相互纏繞。茶樹的整體形態和普都類似,但少了幾分普都隨風飄揚的婀娜多姿。

其幹茶色澤烏潤,湯色淡黃清亮,香氣高銳,有明顯的菌香或參香;茶湯濃度高,滋味厚重,茶氣強烈卻又湯感柔順,水路細膩並伴有回甘與生津,口內留香持久。

那罕: 那罕歷史上曾為貢茶,那罕在傣語中,意思是官家的田。那罕茶,在清朝道光年間和鹹豐年間就已被選定為貢茶而上貢朝廷,那罕茶量小而精,因此也被譽為茶魁之首。關於那罕貢茶的由來,還有個故事。相傳海鹽知縣楊國翰回故鄉臨滄接母親到海鹽侍奉,因母親喜歡喝茶,楊國西便選擇了鄉親們推薦的「那罕春茶〞孝敬母親,深得母親喜愛。1828年,楊國翰獻此茶於道光皇帝,道光評此茶:「其顏色淺淡,但回味甘醇,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皇帝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至此那罕被選為貢茶,道光至鹹豐年間,連續12年被送往京城作為貢茶曾經的輝煌己去,如今的那罕被人熟知,則源於它的口感中帶有「巖韻」。

幹茶色澤烏綠油潤,條索細長;香氣高揚,有蘭香或菌香;茶湯入口苦感較低,回甘快而且持久。總體感覺是香高味濃,回甘持久,所以筆者用「一簾幽香」來形容那罕茶。

倚邦曼松: 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雲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曼松為倚邦村寨之一,位於猛臘象明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起,曼松茶園正式成為「皇家貢茶園」。曼松地區土壤呈紅褐色,山高林深,雲霧縈繞,雨露均沾,百花常年綻放,如此肥沃的土壤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成就了曼松茶獨特的滋味,融入其中,可以細細體味曼松的山林氣息和獨有的貢茶魅力。倚邦是茶馬古道的起始站雍正時期被選為貢茶,後因社會動蕩,多數古茶樹毀於一旦,故倚邦古樹茶異常珍稀,值得一提的是,曼松貢茶位於倚邦,年產僅數十斤。

幹茶色澤墨綠,茶條較小,但芽葉肥嫩:茶湯黃亮,香氣清甜淡雅,滋味醇厚,水路細膩柔滑,同甘綿長。總體感覺是水細茶柔,香氣高雅,回甘持久。

(7)混合茶型。

帕沙: 帕沙,即為村名,亦為古茶山。帕沙隸屬於西雙版納猛海縣格朗和鄉,帕沙古茶山在行政區劃歸入格朗和鄉,是格朗和鄉、猛混鎮和景洪市小街鄉的交界山。和賀開山一樣,處於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帕沙在哈尼語中的意思是「挺拔的山林」,帕沙海拔在1700~1800公尺之間,終年雲霧繚繞,雨水充足。

其幹茶潤澤顯毫;茶湯明亮;有山野的花香;微苦澀感,苦稍長,微澀,輕度收斂。帕沙古樹茶的總體感覺是香足和水甜。因為帕沙茶的酚類含量高,造就殺青完成之後有自然的高香,而且古茶樹內含的化學成分特別豐富,滋味調和好,香高味濃,滋味醇厚。

墨江鳳凰窩: 墨江鳳凰窩古茶園位於墨江縣景星鎮新華村,是藏於深山秘境之中的微小普洱茶產區,由於品質優異、口感獨特,逐漸被人發掘,其茶條索厚實,茶湯金黃稠綿,水路細膩,粘稠飽滿,柔潤厚實,茶性內斂,有強烈的山野氣韻,且甘醇可口,韻味悠長,深受到茶友喜愛。當地哈尼族人中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對鳳凰在梧桐樹上築巢安家,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作「鳳凰窩」。後來,整個山脈因為鳳凰的造訪,就被當地人叫做了「鳳凰山」。鳳凰窩葉底有點像冰島,看起來肥厚,但是冰島的葉底更修長一些更尖一些,鳳凰窩的葉子相比冰島會較圓一些較短一些。

蠻磚: 蠻磚位於象明鄉,包括曼莊和曼林兩個村委會。西北與倚邦茶山相連,東面與曼撒茶山隔河相望,是古六大茶山之一。蠻磚的茶葉口感較為平穩,比較有內涵,不像易武茶那麽香甜,湯水也沒有那麽細膩,也沒有倚邦茶那種淡淡的似花似蜜似幽蘭的優雅香氣。蠻磚也有少部份茶園在國有林內,如桃子寨、老熊窩等。

蠻磚古樹茶按照正確的滇青工藝制作出來的茶葉湯色呈黃綠色,花香濃郁兼有蜜香,葉底肥厚,苦澀協調,回甘快而持久,湯感厚度較好。蠻磚茶特點,質重、韻寬、略有苦底、喉韻深、回甜回甘雖然慢但是持久。論飽滿度,易武茶和蠻磚的茶,差別不大,但是論人口的質感和沖擊力,還是蠻磚茶更勝一籌。

(知識點:江南的茶山,除了南糯茶山、猛海茶山、景邁茶山、巴達茶山、南嶠茶山和猛宋茶山之外,還有位於猛海縣布朗鄉的布朗古茶山。布朗茶山有栽培型的古茶園近萬畝,主要分布在班章、猛昂、曼因等茶山。其中尤以班章的品質為佳。班章的茶園海拔為1700~1800公尺,土壤為黃棕土,分布在班章寨子及附近的森林中,植被保存完好,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生態環境。雖說布朗茶山在一些典籍中並未被列入江南六大茶山的範疇、但它與猛海縣的猛混、猛阿、猛往、格朗等新茶山一道,也將在未來普洱茶的文明中,寫下屬於自己的一筆,並將與位於瀾滄江北江南的六大茶山一道,最終被歷史所銘記。)

(知識點:在普洱茶的發展史上,有一個從江北六大茶山向江南六大茶山緩慢轉移的過程。明清時期,西雙版納瀾滄江北的茶葉生產已經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檀萃的【滇海度衡誌】曾對當時的生產盛況作了描繪:「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可見當年江北的六大茶山生產規模之大,氣勢之宏偉。如今,你只要沿著昔日的茶馬古道到達易武或倚邦,那蜿蜒於山野間的茶馬大道,還能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輝煌與繁榮。然而普洱茶的發展史上,江北六大茶山的這種繁榮在滇西杜文秀起義之後沒有再繼續沿續,兵禍人災造成江北茶山的茶產量大幅下跌,然而茶葉的需求並不因為戰爭的發生而減少,在需求的刺激下,江南的茶山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大量茶葉的生使江南逐漸成為了普洱茶的生、制作和銷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