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山地風味 | 貢山松露 從基地到餐桌

2024-02-01美食

山裏有什麽就吃什麽,是雲南人餐桌上的灑脫和順應,這是復雜的氣候和高差縱斷的高山裂谷給予雲南人的底氣,生物的多樣性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黑松露,就是冬日森林給予我們的其中一種「選擇」。

這一期,拾野風物從丙中洛的市集開始,展開新的一場嘗試,我們想要把這份屬於山林的味道以簡單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希望這份來自橫斷山脈的美好滋味能讓每一個人唾手可得。

做飯的儀式感當然要從買菜開始,丙中洛的街區不大,攏共就那麽一條。這裏曾是滇藏茶馬古道西線進藏前的重要一站,怒江邊貼著巖壁的土石道至今還在使用,「丙中洛-察瓦龍-察隅」 這條由滇進藏的路線從這裏開始,「丙察察」的名字至今響亮。

這裏逢周二便有集市,當地居民用背簍背來山裏采集到的野果,自家種的菜,宰殺的豬牛羊,當然,也有從其他地方進來的各種貨物,包括農具、食品、日用品、藥材等等。在這裏少數民族占到了人口的90%以上,所以各個少數民族的衣服、飾品、布料也並不少見。一應檔口商品擺放並不精美,但都經過細心的歸類與整理,是村子裏趕集的實用感。人們口裏的話,混雜著怒語、傈僳語、藏語、甚至獨龍族語,是長期民族交融最生動最直觀的體現。

雲南人對生活的熱烈,一大半傾註在了吃上。這從各個地方的農貿市場就能窺得一二。丙中洛的集市也充滿著這種熱烈的生活氣息。

豆角、紅菌、漆油、新鮮八角,紅紅綠綠的蔬菜果子擺在一起,鮮艷又熱鬧。這裏有一種並不常見的果子,一串一串,果實長的像縮小版的案樹果,但外殼柔軟,又是脆生生的綠色,讓人忍不住親近,摘下一顆直接塞進嘴裏,咬開竟是蜂蜜的味道,天生的甜點,本地人叫它鼻涕果,是因著它咬開後黏黏答答的質感。雲南人給東西取名字,總是質樸,就像松露,在這裏,大家更熟悉的名字,是豬拱菌。

和昆明篆新農貿市場為生計奔波的人們身上那股熱氣兒不同,這裏的人們對於交易這件事,更為隨性淡定。你若不主動靠近,攤主們大多不會給你推銷,但你如果看向他們,總能收獲友好的微笑。村裏的靦腆和友善是一種舒適的距離。

最後我們挑中了兩個大叔隨便擺在地上的小瓜和旁邊的一顆洋花菜,還有幾個晚熟的石榴,和幾個蘋果。瀟灑說,這個蘋果肯定是「糖心」,靠近果核部因為糖分堆積形成的透明狀果肉,這樣的蘋果往往非常甜。貢山紅菌之前第一次見瀟灑就興奮地做過嘗試,她對雲南的食材總是充滿著熱情。這種紅菌當地人喜歡用青花椒燴,油分一定要夠,否則會有幹癟的口感。瀟灑並不是雲南人,但說起雲南的美食,如數家珍,哪個地方喜歡吃什麽,爛熟於心,常常讓我們地地道道的雲南人自愧不如。這些瓜果蔬選單以外表來說,大概是談不上好看的,但滋味絕不會差,畢竟那麽新鮮。

回去的路上我們順道去佳鑫家取一早請他新鮮燉好的老母雞湯。佳鑫家在溪邊,有一個水車磨坊,水流推動著螺旋葉片,帶著石磨轉動,磨豆子十分省力。靠近溪水的方向有一片菜園子,這兩天小白菜正是成熟的時候,飽滿硬挺的菜桿油綠的菜葉,感覺能掐出水來,十分喜人,於是我們又摘了一把小白菜,雞湯面於是有了新配菜。

松露是我們前一天才從土裏挖出來的,連著泥土一並放進了大米中。用大米保存松露,適用於短期的儲存,一般不超過5天,大米在保持松露新鮮的同時也會將松露的香氣逐漸吸納。現在最麻煩的就剩下洗松露了,但這比起幹巴菌,對雲南人來說,實在也算不得麻煩。

廚房裏洗洗涮涮的聲音一旦開始,一種繁忙而有序,或者無序的生動氣息就撲面而來。人間安穩,不過如此。松露的香氣一時彌散開來,纏繞在雞湯的香味裏,水果的甜味裏,起司的鹹香裏。瀟灑以松露為題,應季為我們帶了四道屬於松露的美食,制作過程都並不復雜,主打一個在家也能讓大家吃上既有顏值又有滋味的松露大餐。

洗幹凈的松露備用;小瓜、洋花菜洗凈切丁,放進鍋中,倒入松露油,適當翻炒,取出;再將蘋果切成薄片,一粒粒撥出石榴,將火腿生吃片撕成寬窄合適的條,拌進小瓜和洋花菜中,加入一勺松露醬,攪拌均勻;最後用刨刀將松露刨出薄片,落於攪拌好的蔬果之上,一份透著明媚紅色的松露沙拉正式完成。當然,如果你想要加入雞肉、牛肉,也完全沒有問題,松露本身就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奶油稍稍煎香火腿丁,加入松露,2分鐘後開始加入米飯翻炒,加入適量熬好的雞湯,開中小火不斷攪拌,等變濃稠了,再加入雞湯攪拌,反復2-3次,燜熟後根據個人喜歡加入鹽和黑胡椒調味,美味出餐。

雞湯是佳鑫燉好的,我們重新加熱直到滾沸,直接用刨刀將松露刨出厚薄適中的片投入鍋中,黃滋滋的湯在鍋中裹挾著松露一起翻滾,漾出被油脂釋放出的清香,直直鉆入鼻中,加了這份高湯的面條,那簡直就是人間至味。

誰又能夠拒絕,冬天裏的一碗熱湯。

軟質白黴起司在丙中洛是買不到的,瀟灑有備而來,內建一塊。在起司表面按以1/3的深度十字刀稍稍劃開,淋上松露油,放進烤箱,180度8-10分鐘,余下的只需要等待。帶著起司鹹香和軟糯嚼勁剛剛出爐的布裏起司,配上松露刨片,也可以抹上松露醬,乳香被松露香氣引領,滑彈在舌尖,是能溫暖整個冬天的味道。

做完這一切,天已經蒙蒙黑下來,我們又去佳鑫家借了火盆,村裏的鄰居相互往來,沒有高墻。我們從後院拾掇了一些小塊的木柴,艱難地點起了篝火,雲南人把這叫「隆火」,這是個技術活,我們顯然並不熟練,等柴火終於燒起來,莫名興奮,一群人圍坐在屋外,也並不覺得寒冷,我們舉起酒杯,分享這一餐關於松露的美妙。柴火劈劈啪啪,松露香味絲絲縷縷,談話聲音深深淺淺。朱光潛先生說「現代人的毛病是勤有余勞,心無偶閑」,所幸我們此刻大概是得了。

除了新鮮松露,我們也將松露做成了更多方便烹飪,方便攜帶的產品,方便大家將這一份屬於怒江流域屬於雲南的滋味帶回自家的餐桌。

而作為一個仍然具有季節性的食物,怎樣讓它留存更長時間,怎樣充分發揮它的香氣,也是必要的考慮,從農產品到農副產品,這為松露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可能性,對於靠山吃山的人們來說也是更持久的可能。

以松露為題,做一餐應季的美食,做的人吃的人,都被食物撫慰。廚房鍋裏氤氳的熱氣,菜刀落到砧板上的響動,有一搭沒一搭的談話,有趣的人生一半是柴米油鹽一半是山川湖海。如果我們也能在餐桌相遇,那真是,幸會。

本文轉自拾野風物

一審:饒娟

二審:吳丹

三審:張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