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糖葫蘆怎麽就成南韓蜜餞了?南韓麻辣燙來了,首爾小面還會遠嗎?

2024-01-18美食

最近我在上網的時候,總能在國內的一些社交平台上刷到這樣一條資訊【南韓蜜餞熱潮已席卷灣區】——不是深圳這邊的這個大灣區,而是舊金山的那個灣區(the Bay Area)。

我就著相關線索到網上查了一下,發現這件事情最早是從一家名叫【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美國媒體上傳開來的,這篇新聞——又或者說得更準確點,食評,它的撰寫人珍娜爾·位元克 (Janelle Bitker) 也是舊金山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探店網紅。按照這姐們在她食評裏頭提到的說法,她在去年去首爾旅遊的時候,曾經在當地的小吃街上碰到過一種「裹著一層脆皮糖衣的蜜餞草莓,在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看上去就像是一串璀璨動人的人造珠寶」。

不用懷疑,她在這裏提到的,就是這兩年風靡南韓的中國糖葫蘆——這種食物的英文譯名就叫tanghulu,這一點位元克自己也在她的食評裏頭提到了。據她所言,「這種小吃被稱為糖葫蘆,是一種起源於中國北方的甜食。糖葫蘆包羅萬有,從廣義上講,任何水果包裹在脆殼糖衣裏頭的甜食,都可以被稱之為糖葫蘆。2023年,糖葫蘆在南韓的甜食市場上大放異彩,縱觀當地的社交媒體,映入眼簾的曬糖葫蘆的年輕南韓網民比比皆是。」

位元克說,雖然她去年在首爾沒能來得及品嘗到糖葫蘆,不過幸運的是,她後來在加州奧克蘭市的特梅斯卡爾區彌補了這個遺憾,因為當地在去年開了一家專門售賣中韓美食的連鎖餐廳,名叫「貔貅·麻辣紅湯」(PIXIU MALA HONGTANG),而那裏最近正好也開始賣糖葫蘆了。於是乎,位元克就帶上自己的味蕾,跑到了「貔貅·麻辣紅湯」來打卡。她在這家館子裏先是點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麻辣面條」,等面條下肚之後,又點了一串糖葫蘆解辣漱口。「貔貅·麻辣紅湯」目前有好幾種糖葫蘆在售,包括糖葡萄、糖草莓還有糖橙片。據位元克描繪,她還挺喜歡糖葫蘆那種酸甜多汁、外脆內爽的奇妙口感的。「我算是明白為什麽這種小吃會這麽受歡迎了,不只是因為它的顏值高,而且它吃起來確實也很討喜。」

乍看之下,我一度還以為位元克是在恭維我們的中餐,然而就她在對糖葫蘆的顏值和味道大加贊賞過後,這位姐們卻突然話鋒一轉,冷不防地就給我來了句「正如同其他的南韓流行食品那樣,我想,糖葫蘆應該也會很快在灣區這邊風靡開來,成為備受當地老少饕餮關註的新寵的。」

「糖葫蘆」「發源於中國北方的」「南韓蜜餞」「正逐漸受到美國食客熱捧的南韓流行食品」,這一連串關鍵詞看得我腦子裏頭那根名為「防火防盜防南韓」的弦直接就緊繃了起來。是不是覺得這就已經夠讓人血壓飆升的了?大家先別急,因為後頭還有重量級。我根據位元克在她食評中提供的線索又找了一下,最後查到了她去探店的那家名叫「貔貅·麻辣紅湯」的連鎖餐廳的官網。

結果大家猜猜怎麽著?不出我所料,這果然就是一家主營麻辣燙的中式餐廳。餐廳名字就是我們的中文拼音直接平移過去的,拼音之上還有一串彥文字元(피슈 마라홍탕),它的意思直譯過來就是「麻辣紅湯」。

不僅如此,它的商標上還用了中國傳統神話中的神獸——貔貅的形象,而且商標的整體設計靈感,很明顯也是從我們傳統的中國剪紙藝術上汲取的。要不是因為那一串彥文字元,你就是打死我都不信這是一家南韓館子。

說到這裏,我實在忍不住要吐槽一句。你挪用我們中國的文化符號也就算了,但是拜托能不能用得講究一點。貔貅是有大肚能容的說法沒錯,一般開門做生意的也確實喜歡在店裏擱一尊貔貅像來寓意招財進寶。但問題是,貔貅是個只進不出的貨啊,這個寓意給開門做其他買賣的還行,可你們是一家做麻辣燙的啊,你整個饕餮我都不說你什麽了,你用個貔貅當吉祥物算幾個意思?希望客人吃了你們的麻辣燙之後也「只進不出」嗎?

這家餐廳令人熟悉的中國元素還不止我前面提到的這些。點開它官網上的選單一看,映入眼簾的就是六道我們中國人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常見中餐:紅湯麻辣燙(Mala Hong Tang)、麻辣香鍋(Mala Xiang Guo)、鍋包肉(Guobaorou)、煎炸餃子(Deep Fride Gyoza)、揚州炒飯(Yangzhou Fried Rice),以及手抓餅(Shou Zhua Bing)。

這大概是我看英文網站看得最輕松的一回了,連一次轉譯輔助軟體都沒用,順著它那張選單我就擼下來了。從菜式到菜名,每一道都是那樣地耳熟能詳……

廢話,這些東西就是我平時吃的,能不熟悉嗎?說好的中韓餐廳呢?你這選單上哪有什麽所謂的南韓美食?除了那道煎炸餃子的英文稱謂用的是韓式餃子的叫法(Gyoza)而非中式餃子的拼音,你這兒哪還有什麽南韓元素啊?合著該不會是因為開這家餐館的老板是個南韓人,所以才打著這麽個幌子出來做生意的吧?

誒,你別說,你還真別說。根據它官網上提供的資訊,這家連鎖餐廳的總部還真就位於南韓,更準確點說,是南韓京畿道高陽市一山東區長杭路297-8號。它們的主攻方向就是美國,目前已經在美國開了兩家分店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州特梅斯卡爾店之外,還有一家是位於得州的卡羅爾頓達拉斯店。預計它們還要把這家連鎖餐廳給開到西雅圖、拉斯維加斯和紐約等大城市。

除了攤子鋪得大之外,它們家在宣傳口號上也同樣是喊得震天響:超越大眾化(Beyond popularization),是時候創造‘正確的文化’了(It's time to create the 'right culture’)。基於堅定的原則和價值觀(based on firm principles and values),開風氣之先的初代麻辣燙品牌「貔貅·麻辣紅湯」(The market-leading 1st-generation brand 'Pixiu Mala Hongtang' ),已經成為了引領美食市場新潮流的風向標(has become a correct indicator of the market),全民熱愛麻辣燙的新時代,由此開啟(and is creating a new era in which the whole nation loves Maratang)。韓式麻辣燙走向世界(Korean- style Malatang heading to the world)!雖然麻辣燙的故鄉是中國(Malatang is home to China),但我們希望(but we hope),最好吃的麻辣燙必將是來自南韓的(that the best tasting Mala dishes will be from South Korea)。

至於它們家的主打菜,這家連鎖餐廳的官網則是這麽介紹的:韓式麻辣燙,采用正宗中國香料,精心烹製而成。「貔貅·麻辣紅湯」創造了屬於南韓人自己的食譜,即使是那些不習慣中國香料的人,也可以放心享用。「貔貅·麻辣紅湯」的店內環境幹凈又衛生,這是韓式麻辣燙為引領麻辣燙風尚而開創的新潮流。接地氣的秘制湯底,傳統風味,采用加入了南韓紅辣椒打磨而成的秘制獨家辣醬,佐以蠶豆、生姜、花椒、八角、丁香、茴香和肉桂等多種香料。再加上口感細膩醇厚的花生芝麻醬,保準你吃得口齒生香,愛不釋口。

它們家麻辣燙做得怎麽樣我不清楚,但是這廣告行銷是真的挺會玩的,一個普普通通的麻辣燙楞是能給這群南韓人說得天上有、地上無的。這也就是他們才接觸了麻辣燙和麻辣香鍋,要是再換成點別的什麽中國美食,比如廣東炒河粉啊、四川燃面啊、陜西涼皮啊、河南胡辣湯啊、河北驢火啊,我都不敢想這群人還能吹什麽花來。

雖然它們吹的這些東西在我們看來純純就是班門弄斧搞笑來的,我們是早就免疫了,但是架不住美國那幫老外沒見過這種東洋景啊。我去美國的兩家食評網上(Yelp、Ubereats)看了一下「貔貅·麻辣紅湯」的評分,發現口碑還都不錯,滿分5分,一家給了4.3,一家給了4.2。而且縱觀來店消費打卡的美國食客們的留言,評價普遍還都挺不錯。有誇它味道好的,有贊它分量足的,還有說它的價效比高。除了上菜稍微慢點之外,基本沒什麽毛病。

當然,這也就是美國人了,這店要換做是開在我們中國,特別是在那些人流稍微少點的非黃金地段,它能不能撐過去一個月我都得打個問號。

講道理,我自以為也算是走南闖北吃過天南海北各路美食的,不光是中餐,外國菜也沒少吃。我這人的口味其實還挺開放的,沒有說有什麽菜系是特別吃不慣的。但是你要問我對哪種外國菜最不感冒的,我肯定會不假思索地和你說:那必須是所謂的韓餐。

雖然南韓我平時沒少吐槽,但是總體而言,南韓還算是有點東西能讓我看得過去的,尤其是半導體、電子科技、美妝和影視作品這幾塊。

唯獨南韓的飲食,我是真心覺得南韓人沒什麽開創性思維。

從當初的部隊鍋到後來的啤酒炸雞,再到如今的麻辣燙糖葫蘆,在過去50多年來,南韓的大眾飲食文化發展基本上就是走了個由西向東,先抄美國再抄中國的路子,動輒就給各種舶來品冠以所謂的「韓式」字首,不是韓式炸雞就是韓式麻辣燙,其實歸根結底哪有那麽多彎彎繞?說白了不都是在人家正主的基礎上加點小修小補而已嗎?

到底什麽叫韓式?出鍋的炸雞再撒點芥末蜂蜜和甜辣醬就叫韓式炸雞?把麻辣燙裏頭的紅湯換成所謂的南韓辣醬湯就叫韓式麻辣燙,我看南韓這種所謂的飲食創新思路不叫什麽借鑒二創,而純粹不過就是對外來飲食文化的寄生與剽竊罷了。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他們,畢竟南韓那點地方千百年來一直就不是什麽物產豐腴之地,南韓人能吃上飽飯也就是最近這幾十年的事情而已。過於苦寒貧瘠的氣候土壤根本就不足以孕育出什麽稍有深度的飲食文化來,久貧之後的乍富又讓他們陷入了某種對於自身的迷茫:既然自己沒有什麽值得一提的好東西,那就隨便扯著點什麽別人的好東西都說成是自己的就行。

所以,我們今天才會看到,從午餐肉到泡麵,從炸雞到麻辣燙,所有這些在外來人也就是上不得台面的果腹之物,到了南韓人的飲食文化裏卻搖身一變,一下就變得高大了起來。炸雞要搞韓式的,麻辣燙要搞韓式的,泡麵要搞韓式的,餃子也要搞韓式的,現在連糖葫蘆都要搞韓式的。韓式韓式韓式……喊了半天的韓式,最後韓出點什麽值得為外人道的東西來了嗎?

你們也就是欺負美國人沒見過什麽世面,雞賊地特意把開店地址選在了美國這麽個地方。但凡你們那什麽所謂的「韓式麻辣燙」要敢開到中國來——都不用走遠,開到延邊那邊試試,你們保準連張亮和楊國福這倆顏良文醜這兒都過不去。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這麽說是在小題大做,如果今天這期內容評價的物件是別的什麽的國家的話,這話確實。可問題是,它不是啊,它是南韓,南韓過去這些年來都從我們這兒「韓」走多少東西了,大家心裏應該比我更清楚。在事關中國文化符號對外傳播的這道大命題上,南韓在我們廣大中國網民的心目中是極其特殊的存在,對別人都還可以稍微松一松,唯獨南韓,我們心裏頭那個弦就是繃得再緊也不為過。

我記得去年看糖葫蘆風靡南韓的新聞時,各種媒體上用的還都是「中國糖葫蘆」,現在呢?

我記得我前年看麻辣燙暢銷南韓的報道時,那麽多文章短視訊裏提到的還是「中國麻辣燙」呢,如今呢?

照這趨勢發展下去,要是哪天重慶小面在英文語境裏頭變成了「Seoul Xiaomian」,也絕非沒有可能。

別說什麽「麻辣燙和糖葫蘆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吃,人家愛宣傳就讓人家宣傳」這類無關痛癢的風涼話,這話我們對中國人自己說可以,除此之外,誰都不行,特別是南韓。文化主權本來就該和我們領土主權一樣重要,既然我們能對我們的領土主權理直氣壯地喊出「寸土不讓」這樣的誓言來,那我們為什麽不能對我們的文化主權也一視同仁呢?

中國的領土雖然幅員遼闊,但沒有一寸土地是無關緊要的。

中國的飲食雖然博大精深,但沒有一道菜肴是聊勝於無的。

文化符號是一種力量,它被冠以了誰的名字,誰就擁有了這種力量。我們不眼饞別人的文化符號,但是我們也不應該輕易容許被人剽竊我們的文化符號。

我不希望在十多年以後看到這樣的景象:當我從大媽變成了老奶奶,有朝一日,我的女兒女婿在逢年過節回來看我的時候,向我撲來要抱抱的兒孫,將他們手裏的糖葫蘆舉到我的嘴邊,用充滿稚氣的聲音和我說:

「奶奶,你吃,南韓蜜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