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為15%-20%。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學。
從醫20多年,我發現其實不只是抑郁,還有焦慮、雙相、失眠等心理問題(中醫上稱情誌問題),患者年齡越來越小,可以說青少年是「主力軍」。
這些孩子大多數成績下降、註意力不集中、同學關系不好、晚上睡不著覺、每天都很煩躁、整天都昏昏沈沈,開始不想上學,甚至傷害自己。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的身心健康與外部環境緊密相連。家庭作為青少年成長的第一課堂,其氛圍、教育方式及親子互動模式,悄無聲息地塑造著孩子的性格、價值觀及情緒管理能力。
可以理解為家庭就像是一塊土地,孩子是長在這塊地裏的農作物,如果土壤品質不好,那孩子怎麽會長得好呢?
在實際臨床中,我發現其實學生對待這類病癥的態度,要比家長們開明和松弛很多,還會跟同學或朋友互相談起。家長更像是蒙在鼓裏的一方 ,「抑郁癥?我的孩子怎麽會得抑郁癥?」他們不願意面對這樣的結論,最希望的是趕快把孩子治好塞回學校,成績可不能耽誤。
當然,首先我很理解各位家長,畢竟每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也是相信小孩的。沒有人教父母該怎麽教小孩,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做,只是 我們不得不承認,個人自認為正確的方式一定受到個人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的局限性。
因此,各位家長朋友,不妨適時讓孩子「躺平」。當然這很難,我的目的自然也不是真的讓孩子躺平,而是要讓孩子真正的放松,走出緊張的狀態,畢竟 比成績更重要的永遠是孩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