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胸口突然一陣刺痛,緊接著聯想到心臟病、猝死等危險訊號,不由得擔心起來。
胸口刺痛是哪裏出了問題?什麽樣的胸痛才危險?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解讀引起刺痛的原因,並教你科學護心。
受訪專家
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賈娜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全科醫療科副主任醫師 於艷秋
有些胸口刺痛不必擔心
其實,胸口偶爾出現針紮一樣的刺痛,且刺痛的部位不固定,幾秒鐘就恢復了,不伴有其他癥狀,無需過多擔心。
這種情況大多數可能是肋間神經痛,或心臟神經官能癥,與不良姿勢、習慣等有關,一般不需要治療。
肋間神經痛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全科醫療科副主任醫師於艷秋介紹,肋間神經痛多為刺痛、跳痛或灼痛,有持續性,有沿肋間神經放射的特點。
常累及1~2個肋間,但不一定局限在胸前,咳嗽、深呼吸、身體轉動時疼痛加劇,手臂上舉時局部有牽拉痛。
心臟神經官能癥
心臟神經官能癥又稱心臟精神官能症,多見於中青年,尤其是女性。主要是由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胸痛、胸悶、氣短、心慌等癥狀。
這類患者只要在正規醫院經過醫生認真檢查,沒有發現心血管及其他相關疾病,就不必過分擔心。學會減輕心理負擔,癥狀會慢慢減輕甚至消失。
總的來說,如果心臟的疼痛是一閃而過、不劇烈,沒有基礎病,就不用太擔心。
此外,持續一段時間的胸部刺痛要懷疑肋軟骨炎,多由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等因素造成。患者早期感覺胸痛,數日後受累肋軟骨部位出現腫脹隆起和腫塊。
什麽樣的胸痛是危險訊號
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賈娜表示,頻繁心絞痛發作是心梗的前兆,心梗一旦發生,近半數患者連進醫院門的機會都沒有,因此辨識高危癥狀非常關鍵。
臨床上,50%~80%的人在急性心梗前幾天會有預警征兆,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胸痛。當出現以下幾種胸痛時,提示心梗風險高。
1 進展型胸痛
既往有心絞痛者,近1個月內胸痛癥狀逐漸加重,持續時間延長,發作頻次越來越多,胸痛範圍變大,要高度警惕心梗發作。
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服硝化甘油後,胸痛在15~20分鐘內不能有效緩解的,也要警惕。
2 持續且不耐受的胸痛
如果胸痛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程度重,難以忍受,無法透過休息緩解時,就要當心。這種胸痛還可能伴隨惡心、面色蒼白、出汗多、恐懼、瀕死感等。
3 無明顯誘因的胸痛
穩定型心絞痛發作常有固定誘因,如快走、勞累、緊張、用力排便等。若胸痛發作無誘因,靜息時也發作,往往提示斑塊不穩定,可能是心梗前兆。
4 夜間胸痛
若胸痛經常在夜間出現,白天活動時不發作,往往見於變異型心絞痛。主要由於心外膜冠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痙攣超過30分鐘,很可能引發心梗,甚至猝死。
5 撕裂樣胸痛
患者本身有動脈硬化,當胸痛突然出現,性質呈撕裂樣,且放射至後背,持續時間長,或感到胸痛範圍往周圍擴大時,需要警惕主動脈夾層。
發病時,患者可伴有頭痛、惡心、嘔吐、腹痛、雙側血壓不對稱等情況。此時必須緊急就醫。
6 伴隨心慌憋氣的胸痛
患者近期有手術史、腫瘤史、長途出差史,突然出現胸痛,且伴隨心慌憋氣,需要警惕肺栓塞,有些患者還會有咳血、乏力等癥狀。
部份患者的血栓會自行溶解,癥狀持續數小時後,會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但當肺栓塞面積很大時,可能出現猝死。有上述病史,且胸痛伴隨憋氣突然出現,難以解釋,應及時就醫治療。
一旦出現以上幾類高危胸痛,千萬不要覺得「忍忍就過去了」,可能會錯過救治的最佳時機,使危害性和影響變得更大。
尤其是很多患者夜間胸痛,覺得去醫院很麻煩,想等到天亮再說,這可能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
正確做法是,立即撥打120,等待專業人員救援。如果經過排查,不是心臟原因導致的胸痛,可再到其他專科就診。
預防胸痛做好幾件事
預防胸痛,要從日常入手,治療基礎疾病,改善生活習慣,護好心血管。
飲食盡量清淡
多吃果蔬,每天保證攝入一斤綠葉菜、半斤水果;少吃肥肉、豬油、奶油等,不吃含大量反式脂肪的餅乾、薯片等零食。
主食粗細搭配,吃些全谷物,如全麥麵包、蕎麥、燕麥、藜麥等,少吃精米白面。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要超過5克。
控好血脂體重
高血脂是冠心病、心梗發生的高危因素。一般將「壞膽固醇」控制在0.2~4.11毫莫耳/升內即可,但「三高」患者及吸煙的人應控制在2.6毫莫耳/升內。
避免吸煙飲酒
煙酒是心血管疾病的明確誘因,建議戒煙戒酒,並遠離二手煙。
堅持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有助提高心肺耐力,建議每周進行3~5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遊泳、快步走、騎車。
註意經常補水
缺水容易導致血液黏稠,增加栓塞或心梗風險。成年人每日飲水量為1500~1700毫升,在高溫環境下的人或出汗量較大的人,要適當增加飲水量。
最佳喝水頻率是每半小時左右喝兩三口。喝水時要小口慢飲,避免大口、一次性大量飲水。
警惕高危時段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每日清晨6點至10點,是冠心病、心絞痛和心梗的發病高峰。這個時段要尤其註意,習慣晨練的人要註意增加衣服,減輕冷空氣對血管的刺激。
定期進行體檢
除了心電圖、抽血化驗外,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心臟彩超、動態心電圖、冠狀動脈CTA等檢查。▲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