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國癌癥高發,是長期吃肉引起的?研究發現:2種肉確實要少吃

2024-10-19健康

周奶奶今年60歲,身體一向硬朗,平時最喜歡去市場買新鮮的豬肉,燉一鍋香噴噴的紅燒肉,家裏人都說她的手藝是一絕。

每逢周末,兒子兒媳帶著孫子回家,周奶奶都會準備滿滿一桌美味,紅燒肉、臘肉、香腸一樣不少。

然而最近的一次體檢,卻讓周奶奶的心情沈重起來。醫生告訴她,她的血脂和尿酸偏高,最好控制肉類攝入。

周奶奶不禁疑惑,肉吃了這麽多年,怎麽突然就成了問題?難道真的是肉類讓她身體出現了問題?

一、癌癥高發,吃肉真的是「罪魁禍首」嗎?

近年來,中國的癌癥發病率節節攀升,幾乎每個家庭都被這種沈重的陰影籠罩。許多人不禁質疑,這一切的背後是否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尤其是我們餐桌上的「主角」——肉類。

有人甚至斷言,吃肉就是癌癥的「罪魁禍首」。

確實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早已將加工肉制品列為1類致癌物,這個分類讓許多人大吃一驚。

畢竟,1類致癌物意味著它與癌癥之間的關聯已經被科學證實,堪比香煙、石棉等公認的致癌物質。這是否意味著,每次吃一片火腿,仿佛就在給自己點燃一根「致癌的導火索」?

首先,加工肉制品和紅肉的確在某些研究中被發現與結直腸癌等癌癥存在關聯。這一結論使許多人對肉類產生了恐慌,認為只要吃肉,就有可能「步入癌癥的深淵」。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雖然紅肉和加工肉制品被列為致癌物,但其致癌性遠遠不能與香煙等其他1類致癌物相提並論。簡單地說,風險的確存在,但並沒有到「一口都不能吃」的地步。

事實上,癌癥的發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而非僅僅由一種食物或一種行為決定。肉類消費與癌癥的關聯性,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成為眾多研究的熱點,然而研究的結果往往並不統一。

也有研究指出,這種風險的提升與肉類本身並不完全相關,而是與烹飪方式、飲食結構以及個人基因密切相關。

與此同時,關於肉類的討論中,也常常忽略了不同種類肉類之間的差異。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與白肉(如魚肉、雞肉)在營養成分、脂肪含量以及健康影響方面有著顯著的不同。

實際上,魚肉、雞肉等白肉在許多研究中被認為是較為健康的選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吃肉,而在於如何平衡飲食結構,控制攝入量。毫無節制地大口吃肉,的確可能增加癌癥風險,但完全拒絕肉類同樣也不現實。

真正的挑戰在於,在美食與健康之間找到一條平衡之路。

二、這兩種肉要少吃

當我們大快朵頤地享用一盤香噴噴的烤肉或一根煎得焦香四溢的香腸時,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健康風險。

紅肉和加工肉,雖然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但它們真的像表面看上去那樣無害嗎?

1.紅肉

紅肉顧名思義,是指豬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動物的肉。它們以豐富的蛋白質和鐵元素廣受歡迎,尤其在中國,豬肉幾乎成為了每家每戶餐桌上的「標配」。

然而這些美味的紅肉中,卻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過量攝入紅肉,可能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不僅如此,紅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較高,長期大量食用,不僅會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可能誘發胰臟癌、乳癌等多種惡性腫瘤。

許多人對紅肉的危害性並不十分了解,依然保持著「大口吃肉」的習慣,殊不知,這種看似尋常的飲食習慣,可能正在為健康埋下定時炸彈。

而更值得警惕的,則是那些被加工過的肉制品。這些美味的加工肉制品,不僅經過腌制、熏烤,還添加了大量的防腐劑、增味劑和色素等化學物質,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亞硝酸鹽。

2.加工肉

許多加工肉制品還含有大量的鹽分和脂肪,頻繁食用不僅可能導致高血壓、肥胖等慢性疾病,還會讓人體對這些高鹽高脂的食物產生依賴,進而形成惡性迴圈。

當然談到這裏,並不是要讓大家從此與紅肉和加工肉「絕緣」。比如,在食用紅肉時,可以優先選擇瘦肉,避免肥肉和內臟部位;而在加工肉制品中,盡量減少攝入高鹽、高脂肪的產品,選擇新鮮肉類作為主要食材。

更重要的是,改變烹飪方式,減少高溫烹飪帶來的致癌風險。同樣一塊牛肉,煮燉和烤炸的效果大相徑庭。

到此,紅肉和加工肉的健康風險已經不言而喻。但問題是,如何在美味和健康之間找到平衡?

三、如何健康吃肉?

經過前面兩部份對紅肉和加工肉的「揭底」,不少人可能已經開始糾結:是不是該徹底放棄這些美味的肉類?

健康飲食的關鍵不在於完全拒絕肉類,而在於合理選擇和科學搭配。如何做到既享受美食又不損害健康,這才是重點。

首先,肉類並非一無是處,它們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鐵和其他營養元素,這些都是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問題在於,如何控制攝入量和選擇合適的肉類。

比如紅肉並不是不能吃,而是需要適量,選擇瘦肉部份,如牛裏脊、雞胸肉,盡量避免脂肪含量高的部份。

另外,改變烹飪方式也是關鍵一環。與其選擇高溫油炸、燒烤等「味蕾轟炸」的做法,不如多考慮蒸、煮、燉等更健康的方式。

除了選對肉類和烹飪方式,還可以透過合理搭配食材來減少肉類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好比在「狂歡」過後,有了一支清道夫隊伍,幫你掃除後患。

此外豆制品也是不錯的替代品,既能提供優質蛋白質,又避免了肉類中的一些健康隱患。

四、這些人群更要少吃肉!

盡管前面已經強調了合理攝入肉類的重要性,但對於某些特殊人群來說,肉類尤其是紅肉和加工肉,可能不僅僅是「吃多少」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吃」的問題。

對於他們而言,肉類攝入不當,可能會直接導致健康問題加劇。那麽哪些人需要特別警惕?哪些食物又該被列入「黑名單」呢?

首先痛風患者應當對紅肉敬而遠之。

痛風的元兇是嘌呤,而紅肉、特別是動物內臟、肥肉等富含嘌呤的食物,無疑是痛風患者的「天敵」。每一口下肚的紅肉,可能都在為體內的尿酸水平「添磚加瓦」,進而引發痛風發作。

痛風發作的劇烈疼痛,誰經歷過誰知道,那簡直是「寸步難行,苦不堪言」。所以對於痛風患者來說,紅肉可能不是美味,而是一顆「定時炸彈」。

接下來要特別提醒脂肪肝、糖尿病和肥胖患者,這類人群更應該謹慎對待紅肉和加工肉的攝入。

紅肉中的高飽和脂肪酸含量,會加重肝臟負擔,促進脂肪在肝臟中的堆積,加速脂肪肝的進展。而肥胖者更不用說,大量攝入紅肉,只會讓體重越來越失控,伴隨而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直線上升。

所以對於這些人群來說,紅肉和加工肉無異於健康路上的「攔路虎」,最好將其從餐桌上「剔除」,選擇魚肉、雞胸肉等白肉,或者幹脆透過豆制品來替代肉類蛋白。

最後,腎功能不全的人群也需要特別註意。紅肉和加工肉中的高蛋白、高鹽分,對腎功能不全的人群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為了避免加重病情,這類患者應當堅持低蛋白飲食,選擇植物蛋白或優質動物蛋白如魚類,盡量減少紅肉和加工肉的攝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完全避免。

這些特殊人群在面對美食誘惑時,可能需要更多的毅力和智慧來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只要能夠把握住科學的飲食原則,還是可以找到既美味又健康的替代方案。

結語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關於飲食與疾病的討論越來越多。在眾多引發健康焦慮的食物中,紅肉和加工肉制品無疑成為了焦點。

雖然科學研究表明,這些肉類與某些癌癥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對它們「談肉色變」。

適量、合理地攝入肉類,選擇更健康的食材和烹飪方式,仍然可以讓我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持健康的身體。

參考資訊:
中國癌癥高發,是長期吃肉引起的?研究發現:2種肉確實要少吃

2024-01-22 五彩秦安

中國癌癥高發,是吃肉太多惹的禍?柳葉刀:2種肉國人要控制食用

2022-06-22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中國癌癥高發,是長期吃肉引起的?研究發現:這2種肉的確要少吃

2023-06-23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中國癌癥高發,是長期吃肉引起的?研究發現:2種肉確實要少吃

2023-08-26 老張醫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