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胃下垂不只是「中氣下陷」,劉教授參悟這樣的病機,所有下垂可解

2024-07-05健康

全國首屆百名接觸女中醫、河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李振華親傳弟子劉愛華教授在門診上經常會接診一些「胃下垂」患者,很多醫者認為此病在治療上比較棘手,但是,劉愛華教授常常能獨辟蹊徑,治療此病頗為得心應手,當然,這與她善於參悟病機有很大關系,劉愛華教授參悟病機,常常能舉一反三,運用到異病同治中去,比如說子宮下垂等等,現將劉教授這個經驗分享給大家。

胃下垂到底是怎麽回事?劉教授這樣理解

說起胃下垂,西醫認為,胃下垂是指由於胃肌與腹壁張力松弛, 導致患者站立位時胃的位置下降, 胃下緣達盆腔, 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脊連線以下, 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病證。胃下垂的患者常常消化系統癥狀, 如飽脹、消化不良、厭食、惡心、噯氣、上腹痞滿不適、腹部隱痛及便秘等。癥狀常於餐後、久立及勞累後加重。

中醫學上並沒有胃下垂的病名,但是結合病機、癥狀,可將其歸屬於「胃緩」、「痞滿」範疇。【靈樞·本藏】有:「脾應肉, 肉堅大者胃厚; 肉幺者胃薄。肉小而幺者胃不堅; 肉不稱身者胃下,肉不堅者胃緩」的描述。對於此病,中醫認為長期飲食失節、七情內傷或勞倦過度, 致脾胃虛弱, 中氣下陷, 升降失常而發病。有一部份患者伴有胃十二指腸潰瘍,多數胃脘疼痛;伴有慢性胃炎者,胃脘痞脹更甚,並可有噯氣、嘈雜、隱痛等癥狀。

劉教授認為,胃下垂的病理病機並不局限於「中氣下陷」,氣滯和痰飲都可以致病。久病之人,氣虛、氣滯且易兼血瘀。由於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水谷腐熟、運化功能不足,中焦陽氣不振,氣機不暢,濕、痰、飲易於瀦留。

因此,如果只考慮「中氣下陷」進行辨證論治,常常存在誤治、失治的問題,劉教授認為,「胃下」之成,不能單純責之於胃(脾),還涉及肝腎。病機的演變也比較復雜,若因中氣虛餒,攝血不足,更可合並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應予足夠重視,勿以為胃下垂僅僅為功能性疾患,更不可在治療時僅拘泥於「中氣下陷」而固守補中益氣一法。

比如說,配合「升陽舉陷,疏肝解郁」的對藥,蒼朮、白朮為對、炙黃芪、炒枳殼為對、升麻、蒼朮為對、升麻、柴胡為對、柴胡、炒白芍為對、茯苓、白朮為對、陳皮、甘草為對,常常能夠取得良效,使胃體回升到正常部位。

劉教授治愈胃下垂經驗分享

劉愛華教授參悟病機,在臨床上治愈胃下垂患者無數,有一個案例值得分享,現在就分享給大家。肅某某,男,48歲,2019年6月14日初診。

患者自訴三年來胃脘脹滿、疼痛,食後尤甚,惡心噯氣,泛吐清涎,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大便時結時溏。西醫檢查被診斷為胃下垂。

刻診:形體消瘦,少氣懶言,胃脘脹悶不適,腹部有墜脹感,有明顯的壓痛和振水聲,惡心噯氣,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膩、脈沈細無力。

劉教授認為患者證屬中氣不運,飲停中焦之證。治宜健脾益氣、溫陽化飲,用苓桂術甘湯合枳術東加味治之。

處方如下:茯苓、桂枝、蒼朮、炙草、枳殼、黃芪、黨參、柴胡、升麻、半夏、陳皮、薏苡仁、川芎、砂仁。

患者服用上藥後,胃脘脹悶、腹部墜脹大減,神疲乏力、頭暈目眩、惡心噯氣明顯減輕,納食增加,大便較前通順,但仍較稀。效不更方,守上方,繼續服用14劑,患者三診時自述,胃脘脹悶不適、腹部墜脹已緩解,振水聲消失,余癥也大有減輕,大便不稀。

仍宗前法,將上方制成水丸,治療月余,體質明顯增強,每日進食一斤,體重也有増加,病已痊愈。所以將這個經驗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