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多數抗風濕藥是「慢郎中」?治類風濕關節炎忌這幾種做法

2024-08-21健康

風濕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等的一大類疾病,共計十幾類,一百多種疾病。老年人退行性骨關節病,就是風濕病中的一種。類風濕關節炎則是危害中青年男女最常見的風濕病。

類風濕關節炎病因不明,是一種慢性、對稱性、破壞性、小關節受累的系統性疾病,可伴關節外器官受累如肺間質病變、腎臟、心臟、神經系統損害等。臨床表現為晨僵,雙手腕關節、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的腫脹、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甚至關節畸形等。

(網路配圖)

其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和環境等相關。在炎癥持續狀態下,疾病不斷進展,軟骨和骨組織不斷被侵蝕破壞,嚴重者若未系統治療常發生關節畸形甚至致殘。

在中國,類風濕關節炎的患病率為0.4%,人數達700萬,男女比例約1:4,病程1~5年、5~10年、10~15年及大於15年的致殘率分別約為19%、44%、48%和61%。可見,類風濕是引起勞動力喪失和生活品質下降的主要疾病之一。

抗風濕,「心急吃不得熱豆腐」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關節炎癥反應,抑制病變發展及不可逆骨質破壞,盡量保護關節和肌肉功能,力求病情緩解,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具體涉及多個方面,如患者教育、早期治療、聯合用藥、個體化治療方案、功能鍛煉及心理支持等綜合治療措施。當然,藥物治療是最主要的手段。

藥物治療方案應遵循個體化原則,治療藥物主要有非甾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改善病情用藥(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羥氯喹、柳氮磺吡啶片等)、生物制劑(依那西普、阿達木單抗、利妥昔單抗等)及植物藥制劑(雷公藤、青藤堿、白芍總苷等)等。

很多人患病多年,各種藥都試過了,不僅沒治好,還越來越嚴重。為什麽同樣的病,同樣的藥,有些人能治好,而他們卻病情反復沒治好呢?整理這些患者的用藥治療經過,發現存在以下幾個誤區,可能也是他們的病情得不到良好控制的原因。

(網路配圖)

誤區一: 頻繁換藥。

有句話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治療類風濕的藥物一般見效比較慢,像甲氨蝶呤、來氟米特都是慢作用藥物,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起效。起效時間因人而異,個別患者甚至需6個月起效。比如甲氨蝶呤起效一般為1~2月,雷公藤起效長的需3個月。

有些患者對此不是很了解,吃了一段時間病沒好,就覺得藥不行,想換別的特效藥試試。如此盲目換藥,不僅起不到治療效果,反而延誤病情,導致病情進展越來越難治。

誤區二: 擅自停藥。

用藥一段時間後,關節腫痛消除了,有的患者以為病好了,就擅自停藥或減藥。其實只是病情剛開始緩解,此時停藥容易復發。

關節腫脹、變形是看得見的病癥,但是像血沈、CRP(C反應蛋白)、抗CCP(環瓜胺酸肽)抗體這些指標卻是肉眼看不到的。當你以為腫痛消失,病就好了,其實那些看不見的炎癥指標還處在高位,此時停藥的後果很嚴重。治療達標後,藥物停用應遵醫囑,視情況逐步進行。

鑒於類風濕關節炎這種慢性病存在諸多預後不良情況,不建議完全停用傳統抗風濕病藥物。

(網路配圖)

誤區三: 多藥聯用。

有的患者疾病控制不好,給身心造成巨大危害,為了更快見效,同時看不同的醫生,擅自聯用多個藥物,甚至擅自加大藥量,這樣反而更易導致病情反復。

類風濕治療是一個緩慢過程,不能說不痛了就馬上停藥,更不能相信成分不明的偏方,即便停藥也要根據恢復情況遵照醫囑有計劃地慢慢減藥,患者的免疫功能也需在減藥過程中慢慢適應。那些控制良好的類風濕患者,免疫功能慢慢改善,治好後隨訪多年也基本不再復發。

誤區四: 沒有定期復查。

復查或隨訪,在慢性病控制中非常重要,原因在於:

一是看看身體對藥物的反應性,疾病進展有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方便後續調整用藥,甲氨蝶呤是繼續維持還是需增加劑量,皮質激素也不能長期吃,要根據復查結果決定是否減量或停用。

再就是檢視下藥物不良反應有沒失真害到人體健康。很多藥物需在肝臟代謝,如果藥物把肝弄壞了,那可是給身體惹了大麻煩。

還有就是此類藥物有時會引起嚴重的骨髓抑制,復查可幫助大家早發現、早預防這些嚴重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