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現代醫學教育從這裏開始

2023-12-07健康


【醫學人生:醫學人文之父威廉·奧斯勒】,[加]麥可·布利斯著,郎景和主譯,科學普及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定價:98元

◎丁思月

「奧斯勒有時孩子氣十足,風風火火比較冒失,大家也拿他沒有辦法。有一次奧斯勒像幽靈般闖進霍爾思泰德的手術室,他先把帽子放進一個消毒器裏,再把拐杖放進另一個消毒器裏,最後把手套放進第三個消毒器裏,然後一本正經地問大家手術進展得如何。」原來,醫學大家威廉·奧斯勒也有調皮可愛的一面。

【醫學人生:醫學人文之父威廉·奧斯勒】是一部全面介紹威廉·奧斯勒的經典傳記。本書引進自牛津大學出版社,作者麥可·布利斯透過詳細的史料梳理,以樸素、平實的語言記述了奧斯勒從誕生到故去的詳盡史實。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把奧斯勒塑造成神話,他用上述真實有趣事件的類似敘述向讀者展現了醫學大家的形象。


「差生」也能變名醫

1849年7月12日,威廉·奧斯勒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到了上學的年紀,他開始在邦德海德鎮接受教育,但是鎮上沒有好學校,於是他在1857年初轉學到鄧達斯鎮文法學院。然而他既不好學也不出眾,甚至被學校開除,後轉到貝瑞市文法學校。

1867年秋,奧斯勒進入位於多倫多的三一學院,學習數學、希臘語、拉丁語、羅馬歷史和古典文學。但是很快,他發現自己的興趣是醫學。1868年,奧斯勒進入了多倫多醫學院,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大學期間,他常待在解剖中心,認真學習了解剖學和顯微鏡的使用,並利用課余時間在野外采集植物和捕捉動物,進行標本的收集和研究,這些經歷為他之後的醫學生涯打下了基礎。

1870年,為了擁有更好的學習條件,奧斯勒轉入麥吉爾大學醫學院。剛接觸陌生的環境,奧斯勒感到無法適應,他對未來和前程產生了懷疑。繁重的學業讓他不停懷疑自己——是否能透過期末考試?自己未來該做什麽、身在何處?明天該怎麽生活?迷惘之中,他隨手翻閱了老師推薦的哲學家湯瑪士·卡萊裏的一本啟蒙讀物,在漫不經心的閱讀中,有一句話點燃了他內心的火焰,成為了他後來出類拔萃的奠基石——首要之務,不是著眼於既不可追又不可及的過去與未來,而是做好清清楚楚擺在手邊的事情。奧斯勒突然意識到,人不應當活在昨日的錯誤與失意中,也不需要擔憂明天可能帶來的不安與恐懼,而應該用自己全部的心力來承擔今日。昨日的負擔再加上明天的擔憂,只會使今日舉步維艱。拋開了心理的負擔,奧斯勒一心投入到學習中,於1872年獲得醫學學位。

畢業後,他前往歐洲遊學,在倫敦、柏林和維也納等一些當時最負盛名的研究所進修生理、病理、外科、神經學皮膚學及大內科。他在約翰·伯登-桑德森的病理學實驗室待得最久,這個實驗室在醫學生教育中強調「基於實驗的生理學」的地位。這在奧斯勒後來的醫學教育體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始終鼓勵醫學生透過實驗數據確診疾病。


改革臨床醫學教育

1874年,奧斯勒在麥吉爾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理學和病理學課程。早年的基礎醫學的從教經歷讓奧斯勒對醫學教育產生了興趣。這一時期,他初步建立了自己醫學教育的理念。

1879年是奧斯勒職業生涯的轉折點,在蒙特婁總醫院,他開始從事臨床醫學教育。他的教學風格大膽先進,首創「病床邊(bedside)」教學理念,要求學生離開課堂和課本,到病人身邊,透過和病人交談、觀察病人體征的方式學習醫學。

1884年,他接受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聘任成為臨床醫學系主任。在費城,他大力推廣「病床邊」教學,並且設立實驗室,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檢測病人的痰液、體液、排泄物,從病理學上診斷相關疾病,這是那個時代聞所未聞的教育方法。對於醫學教育,他從不因循守舊,他的改革也不是改良式的,而是大刀闊斧地從制度上進行變革。

1889年5月,奧斯勒離開費城,成為一名主任醫師,並與其他幾位名醫一道創立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1892年他出版了【醫學原理與實踐】,這本書對當時乃至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現代臨床醫學最重要的教科書。

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工作的幾年是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光。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就將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發展為醫學教育的殿堂,並且將世界的醫學中心轉移到美國。他的臨床和教學能力得到了充分施展,其人也得到了極大的尊崇。

奧斯勒建立了美國的醫學教育制度,開創了世界醫學的新紀元。他認為醫學院的學生首先必須具備一般大學的畢業資格。除了要求學生擁有生物、物理和化學的基本知識,他並不限制他們的專業。相反,他鼓勵學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他說:「要成為文藝復興時的人物,做那種心懷理想、眼界開闊,於歷史淵源做過深入涉獵,能夠洞察生命底蘊的人。」

他常提的臨床醫學教育三部曲是「由病人開始、自病人引申、於病人完成」,完全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教學。他曾說,「行醫,是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藝術。它是一種專業,而非一種交易;它是一種使命,而非一種行業。從本質來講,醫學是一種社會使命、一種人性和情感的表達。這項使命要求於你們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腦。」

他堅持病人應當受到人性化的對待,而不應當被作為一個「有趣的病例」來對待。他說,「你們即將要面對的,是一個生活在沮喪之中的人,你們活得比他快樂得多。碰到你們,他少不了會無理取鬧,不免會擾亂了你內心的寧靜。這個人前途未蔔,不僅要靠我們的科學和技術,他也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有血有肉、懷有希望和恐懼的人。」

奧斯勒倡導和引發了20世紀醫學教育在人文方面的重要變革,也對醫學人文教育在21世紀進入敘事醫學時代產生了重要影響。


如何行走在從醫路上

中國醫師協會原會長、本書主審張雁靈評價道,奧斯勒對醫學實踐的偉大貢獻是這本傳記中最重要的部份。而最重要部份裏更加突出的內容之一,是他始終告誡人們不要遠離醫療的靈魂,即醫學人文。

奧斯勒的醫學人文思想和人文修養體現於他對文藝作品的大量閱讀。書中寫道:「1897年,他在華盛頓醫師協會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名為【美國的克汀病散發性】。在這篇論文中,他使用令人驚嘆的燈籠(類似投影片)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這種病,並且在參照有關該疾病的所有文獻外,還提到了彌爾頓、莎士比亞和希波克拉底。」在嚴肅的醫學學術論文之中穿插如此豐富的文藝作品,這不是炫耀知識或「掉書袋」,而是將古典文藝作品中的人性與醫學的人性自然而然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醫學論文寫作方式,也進一步凸顯了奧斯勒非同凡響的文藝修養。

奧斯勒在某次演講的開頭,參照了柏拉圖、莪默·伽亞謨的【魯拜集】,約翰·沃德牧師的【日記】和丁尼生的詩句,以至於被有些人誤認為這是一場文學演講而非醫學演講。其實,衡量是否專業的標準,不在於修辭和文體,而在於論述的深度和專業度,將人文融合在醫學討論中更能體現出醫學的本質和專業的厚度。奧斯勒的許多名言至今仍被我們閱讀和熟記,正是因為他在探索醫學科學時一直飽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

「讀者可以從中真實地了解奧斯勒的所思所想,認識他的超時代之處,同時也能了解他的局限和缺點是如何與其思想混雜在一起的。我希望國內的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生們都來閱讀這部傳記,在了解奧斯勒一生的同時,也思考一下我們如何行走在從醫路上。」張雁靈說。

【醫學科學報】 (2023-12-01 第12版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