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3個部位有炎癥,拖著不治會「致癌」!建議盡早治療

2024-07-08健康

44歲的張女士,1周前發現 小便色黃像濃茶水樣 ,尤其是晨起時更濃,同時伴有食欲不佳,飯後惡心、腹脹、打嗝等癥狀,口服用藥後,效果不佳;3天前,家人發現她的 皮膚及眼白也是黃色的 ,於是前往醫院就診。

醫生詢問病史得知,張女士有慢性B肝病史,一直口服恩替卡韋片抗病毒治療,病情也一直比較穩定,2周前因皮膚病服用中草藥,並把恩替卡韋片停掉,從而出現上述不適癥狀。

醫生在了解到張女士的病情後,為其進行肝功能、血凝等檢查,肝功能提示:總膽紅素:263μmol/L;直接膽紅素:179.5μmol/L;間接膽紅素:83.5μmol/L;谷丙轉氨酶:140U/L;谷草轉氨酶:87U/L;血凝提示:凝血酶原時間28.1S;凝血酶原活動度25.1%,診斷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型 ,屬於慢性肝炎中較為嚴重的型別,需住院治療。

入院後,張女士積極配合治療,但其肝功重度損害,總膽紅素大於171μmol/L,凝血酶活動度低於40%,重型肝炎診斷明確,凝血酶原活動度為25.1%,根據既往臨床經驗,存活率也只有25%,而且病情確實很嚴重,醫生與其家屬溝通後,家屬表示不惜一切代價治療張女士,於是醫生在給予復方甘草酸苷註射液、多烯磷脂酰膽堿註射液等保肝、降黃、降酶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抗病毒等藥物治療,防止過強的免疫反應,為搶救病情延長治療時機。

經過醫患共同的努力,積極保肝治療35天後,張女士的皮膚粘膜、鞏膜黃染完全消退,小便恢復正常,精神良好,食欲恢復至生病前水平,惡心、腹脹等癥狀消失,各指標逐漸恢復。

醫生提醒,慢性B肝患者切忌亂吃藥,一定要遵醫囑用藥,更不能自行停用抗B肝病毒藥物,停藥後最快2周,慢則半年可出現病毒大量復制,嚴重者可出現肝功能衰竭而致死。

另外,肝炎患者還要定期復查肝功能、B肝病毒DNA定量、肝膽胰脾彩超、甲胎蛋白,以便於隨時了解病情變化。

「發炎」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小病 ,如嗓子發炎、傷口感染、鼻炎、口腔潰瘍、肺炎……這些炎癥,很多人認為扛一扛就過去了,其實不然,它可能和癌癥有著莫大的關系,有時候可能會成為癌癥的「幫兇」,還有可能直接成為「兇手」。

國際癌癥研究中心(CIRC)一項報告顯示, 世界上1/6的癌癥是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感染便是我們俗稱的「炎癥」。

根據炎癥的持續時間及反應,大致可以分為 急性和慢性炎癥。

長期慢性炎癥刺激會引起細胞不同程度增生,不同程度的細胞增生可以出現不典型細胞增生,而不典型細胞增生屬於癌前病變。

所以,當身體出現炎癥相關癥狀,並確診為炎癥時,一定要積極治療,避免炎癥長期存在於人體中,增加患癌風險。

急性炎癥和慢性炎癥的區別

1. 急性炎癥

起病急,持續時間短, 一般不會超過1個月。

急性炎癥的炎癥細胞通常以 嗜中性球 為主,主要表現為 滲出性的改變 ,如短時間內出現發熱,病變部位紅腫、疼痛,以及功能障礙等。

急性炎癥的治療, 一般在經過及時給予抗炎治療後,很快就會好轉。

2. 慢性炎癥

多數是由急性炎癥治療不及時、不徹底,或治療效果不佳,造成疾病逐漸發展所致, 一般持續時間比較長,多數在6周以上,甚至長達數月或數年。

慢性炎癥的炎細胞浸潤,以 淋巴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 為主,臨床主要表現為 增殖性的改變

同時,由於誘發因素持續存在,並不斷損傷機體組織,常使組織損傷和修復同時存在,修復過程會有纖維組織、毛細血管、上皮細胞、實質細胞等增生,可能會對機體造成進一步傷害。

慢性炎癥的治療比較困難,而且容易反復發作。

3個部位有炎癥,拖著不治會「致癌」

1.腸炎

普通的腸炎一過性的出現並不會導致腸癌,如十二指腸炎或慢性十二指腸潰瘍等炎癥性病變,一般是無癌變傾向的。

但是, 反復發生的慢性腸炎、反復的便秘,再局部損傷慢性腸炎的黏膜 ,就會增加發生腸癌的機率。

如果是 潰瘍性結腸炎 ,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或者是伴有腺體的異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尤其是重度的不典型增生,則容易發生癌變。

而且,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比較短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更容易發生結腸癌。

一項大規模meta分析顯示,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癌癥風險在發病10年後估計為2%;20年後為8%;30年後為18%。

另外,在臨床中比較常見的 克羅恩氏病,可導致罹患結腸癌的風險增加。

克羅恩氏病患者會伴有炎癥性病變、潰瘍等改變,其癌癥的發生率較正常對照組要高6~20倍, 而大腸的克羅恩病癌變率較正常對照組要高20倍。

因此,當患者患有腸炎時,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避免耽誤病情而誘發腸癌。

對於有 慢性結腸炎、腸息肉 ,或有 腸癌家族史者 ,應該定期檢查 腸鏡 ,排查腸癌。

2.肝炎

肝炎發作本身不會直接導致肝癌的發生,但肝炎如果是由 C肝或B肝病毒感染 ,或者是由於酒精性肝病造成反復的發作會導致 肝硬化 ,其患肝癌的風險就會增加。

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 ,這兩種病毒感染長期存在,會導致肝細胞的炎癥和損傷,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

有研究顯示, 80%的肝癌患者都有B型肝炎病毒感染史。

感染了B型肝炎病毒的患者, 在經過肝硬化階段以後 ,絕大多數也會發展至 肝癌

肝硬化是肝臟長期受到損傷後的一種結構性改變 ,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酗酒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會導致肝功能受損,進一步增加肝癌的風險。

3.胃炎

胃炎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一般急性胃炎不會導致癌變,而 慢性胃炎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前者癌變率低,後者癌變率高。

慢性萎縮性胃炎會導致胃黏膜萎縮,從而使得胃部出現炎癥和潰瘍,最終可能導致胃癌的發生。

萎縮性胃炎 在胃鏡下主要表現為黏膜萎縮變薄, 目前被認為是胃癌的一個癌前疾病 ,尤其是伴有 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的萎縮性胃炎 ,已經屬於癌前病變狀態,更容易演變為胃癌。

除了慢性萎縮性胃炎外, 胃息肉、胃潰瘍 等胃部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也可能會發展為胃癌。

胃息肉 多見於延性息肉,直徑在2厘米以下者癌變率較低,而 在2厘米以上者則容易發生癌變。

胃潰瘍經治愈後容易復發 ,再治愈再復發反復,易形成再生的易形增生細胞,從而易發生癌變。

@有來醫生,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識,有健康,享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