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國建成全球「前二」超大型慢病人群佇列及生物樣本庫

2024-09-22健康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 韓金序)「橫跨20年,超51萬人,覆蓋全國5個城市和5個農村地區……這是中國第一個超大型重點關註慢性病的人群佇列,亦是目前世界上「前二」的涉及長期保存生物樣本的前瞻性人群佇列研究。佇列研究從「0」到「1」,我們真的做到了!」
9月7日,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68歲的李立明像往常一樣走上講台,一向健談的他第一次顯得有些局促,總是笑瞇瞇的國字臉上也更多了幾分嚴肅。因為李立明所講的,不僅僅是一項科研計畫,更是一群人奮不顧身的二十年。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計畫(CKB),是北京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聯合開展的慢性病國際合作研究計畫。該計畫自2004年啟動以來,一直致力於深入研究影響中國人群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主要慢性病,探索其致病因素、發病機理及流行規律和趨勢。
從頂層設計到現場調查、從隨訪監測到成果產出,20年來,CKB計畫納入51.3萬人,梳理中國人群的生活習慣、發病情況、死亡情況等,分析基因組學數據,以尋求各類重大慢病的發病「源頭」;如今,計畫已產出豐碩的科研成果。截至 2024 年7 月,共計發表論文 510 篇,其中英文論文 390 篇,篇均影響因子10……
慢病成中國居民死亡主要原因,前瞻研究迫在眉睫
「那年我48歲,調研一走好幾個月,都不知道累的!」翻開CKB20周年宣傳冊,李立明一眼就認出了當年的自己。他指著一張拍攝於2004年9月的照片向記者介紹,那是他們第一次去湖南瀏陽做基線調查,正是CKB計畫剛剛起步的日子。
那時候,李立明能選擇的方向很多,但一番思索過後,李立明還是將目光投向了人群佇列研究這塊「硬骨頭」。
「與一般的科研計畫不同,大型佇列的研究往往要持續幾十年,難以為繼抑或無疾而終幾乎占到十之八九,出成果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李立明說,大型佇列研究的價值有目共睹,但願意將全部精力投身於此的人卻並不多,都怕自己的心血被浪費掉了,也是人之常情。
2004年9月,李立明(左五)在湖南瀏陽進行基線調查。受訪者供圖
然而,未蔔的前途沒有勸退李立明,他深知不能再等下去了。
彼時,盡管慢性病防控尚未成為研究熱點,但相關數據已經初見端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釋出的一份中國慢性病報告顯示,1991-2000年中國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的比例呈持續上升趨勢,已經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數將近600萬。
「慢性病已成為中國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遏制慢性病高位負擔態勢的根本路徑就是變 ‘被動治病’為‘主動防病’,這就需要制定相關的人群幹預方案和慢病防治策略。」
李立明說,當時中國釋出的各類慢病防控的臨床指南,大部份是套用歐美人群的研究成果。這樣並非長久之計。「制定中國重大慢性病防治策略和疾病防治指南,要有咱們中國人自己的循證科學證據,大型人群佇列研究則是最好的選擇。」
李立明並不是一個人,他的背後是陳君石院士的鼎力支持,在大洋彼岸還有另一個人也在為此計畫而奔走,他就是Richard Peto爵士。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Peto爵士就與陳君石院士等中國的研究者合作從事中國農村死亡率調查和中國控煙調查,從那一刻起,在中國開展一項大規模人群佇列研究的想法就初見端倪,至2002年中國CDC組建就有了與中方共同發起CKB計畫的共識。
師從Peto爵士的陳錚鳴,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後就留在了英國,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從哪裏來。2003年,陳錚鳴成為CKB計畫的英方負責人,領導牛津大學計畫辦負責研究設計、實施方案和IT系統開發等多項工作。
在國內,同樣也有一批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選擇追隨李立明教授的腳步。彼時剛剛畢業的呂筠就是其中之一,回憶起當時的選擇,她如此形容:「學習期間,大型佇列研究一直是停留在書本上的可望而不可及,當親身參與的機會擺在你面前,哪怕是飛蛾撲火,我也想去試試看!」
就這樣,最初的CKB團隊誕生了。
佇列研究的第一步是選定研究現場,這一過程好比撒網捕魚:如果撒得太廣,現場實施難度陡增,質控難度大;反之,若過於集中,則會喪失普遍適用性,只能代表少數人群。CKB研究計畫顧問郭彧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如果選擇太多的現場計畫點,每個點只募集一萬人,那麽整個計畫將面臨巨大的管理和成本壓力。」郭彧說。
「基於此,CKB計畫的選點綜合考慮了地域分布、城市和農村的比例、所在區域人群的相對穩定性、各類慢性病發病率和主要危險因素的分布、死因登記報告制度完整性、經濟發展水平、當地衛生行政與疾控隊伍的參與意願和政府的綜合協調能力等因素。」郭彧解釋。
經過深思熟慮,研究團隊最終確定了十個具有代表性的地點。這十個地點涵蓋了五個城市區域:黑龍江哈爾濱市南崗區、山東青島市李滄區、江蘇蘇州市吳中區、廣西柳州市柳北區和柳南區、海南海口市美蘭區;以及五個農村區域:甘肅天水市麥積區、河南新鄉輝縣市、浙江嘉興桐鄉市、四川成都彭州市和湖南長沙瀏陽市。
一支穩定的調查隊伍對調查品質至關重要。為此,各地區透過公開招聘人員、借調新入職大學生等方式,組建了穩定的計畫調查隊,並形成了獨特的人員管理模式。「選拔調查人員時,我首先看重的是工作熱情和認真的態度。」郭彧強調。
團隊成員從剛畢業的大學生到即將退休的專業人士,年齡跨度大。為了保證數據采集品質,計畫設定多重品質控制環節。每次調查結束後,都會隨機抽取3%的調查物件再次進行簡單的問卷調查,以進行質控。此外,計畫團隊還制定了崗位標準操作手冊,每年進行考核評比,確保每個崗位工作都按照統一規範執行。
2004年,CKB計畫基線調查正式在全國鋪開。歷經四年的努力,2008年7月15日,所有計畫點圓滿完成了基線調查工作。
20年、51萬人、10大地區,成員平均隨訪16.0年
最初的幾年,這支團隊都很沈寂,猶如平靜的湖面,不曾泛起一絲漣漪。偶爾有沈不住氣的成員來問李立明,「李教授,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出成果?」他總是笑著回答,還不到時候。
十年間,李立明親內建領團隊埋頭做監測隨訪、重復調查,10個計畫點走了一遍又一遍。他經常勉勵團隊成員,「得沈下心來,佇列研究一定要把基礎打紮實,否則後面的路只會越走越難。」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份踏實,讓計畫從伊始就走上了正確的軌域。
如果將整個CKB計畫比喻成一張精心編織的巨網,那麽現場調查就如同編織這張網的一針一線,每一處細節都至關重要。
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全面性,計畫組采用了嚴格的標準化流程。CKB計畫現場部負責人孫點劍一介紹:「我們的數據采集包括了知情同意、問卷調查、體格檢查、生物樣本采集等。為了保證數據品質,我們不僅對調查員進行了嚴格培訓,還設定了多重品質控制環節。」
據他回憶,再充分的準備,都可能面臨意想不到的情況。最近一次現場調查在蘇州試點,盡管我們已經進行了多次模擬,但實際操作中仍然有很多突發情況,就拿最簡單的分時段檢查來說,實際上仍然出現了很多人同時到達的問題,但好在有驚無險,最終並未造成數據采集的失真。
自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CKB計畫用四年成功完成了對51.3萬名年齡介於30至79歲成年人的基礎數據收集。
2016年5月,廣西柳州計畫點在雀兒山社群開展入戶隨訪。受訪者供圖
此後,透過整合多源資訊系統,計畫組持續對每位參與者進行長期隨訪,並每五年對隨機抽取的大約2.5萬(約占總人數的5%)佇列成員進行重復調查。截至2023年底,計畫對研究物件平均隨訪16.0年,最長隨訪20年,累計觀察819萬人年,失訪率僅為0.77%。
「長期隨訪是佇列研究成敗的關鍵。隨訪周期越長、收集資訊越全面、越準確,計畫的科學價值越高。」這是李立明強調的,也是團隊嚴格遵循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堅持,前十年時間,我們只發表了2篇介紹計畫情況的文章,科研論文一篇都沒發,就是為了等待更好的開花結果。」
漫長的等待讓很多人喪失了耐心,迫切地想要從數據中獲取資訊,但誰也沒有勸說動這個團隊。
「基線調研之後是數據處理,然後才是科學研究,除了一些現場調查獲取的數據,更多生物樣本則需要進一步檢測,這種檢測不是采集當下進行,而是隨後某一個時間統一完成。如今,仍然有很多的樣本儲存在計畫的生物樣本庫中,等待著檢測。」呂筠說。
計畫執行經歷過無數的溝溝坎坎,人力不足、經費短缺則是最常碰到的。CKB計畫數據部負責人余燦清解釋說,「佇列研究涉及長時間的跟蹤隨訪,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對人力、物力的要求極高。可以說,沒有穩定的運轉資金,計畫的推進幾乎是不可能的。」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這是李立明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20年前後,計畫又一次經歷「財政危機」,差一點就熬不過去,也是他,一次次為計畫找來新的運轉資金,避免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
耕耘多年,等待收獲的過程總是漫長的。但幸運的是,他們等到了開花結果的一天。
問鼎四大頂級期刊,為中國制定慢病指南提供支撐
2015年,距離CKB計畫開啟已經過去了整整11年,一項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的研究猶如一聲驚雷,讓CKB這個名字迅速被外界所熟知。
這是CKB基於佇列長期隨訪數據完成的一篇論文——辣食與死亡風險。研究顯示,與過去一個月不常吃辣食者(<1天/周)相比,常吃辣食者(6—7天/周)的總死亡風險降低14%。那個時候他們並不知道,他們馬上將迎來成果產出的井噴期。
隨後,在短短兩年時間裏,計畫成果實作了在四大國際頂級權威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全面突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誌】和【英國醫學雜誌】。
然而在呂筠眼中,發表論文並非CKB計畫的終極目的,他們能做的也絕不止於此。「CKB 計畫的各項研究成果,提供了許多降低慢性病風險、具有公共衛生學和衛生經濟學意義、老百姓也樂於接受的防控措施和手段。」
「適度飲酒對心腦血管到底有沒有益處?這個問題過去50年來一直存在爭議。」在CKB計畫20周年大會活動上,陳錚鳴教授用這一案例介紹了計畫的代表性成果。他解釋,這樣的爭議在佇列研究數據面前「一錘定音」。
「研究顯示,適度飲酒對腦卒中不具任何保護作用。研究還發現,飲酒能夠誘發以前未意識到的30多種疾病的超額死亡。」陳錚鳴表示,這些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甚至重塑著公眾的健康觀念。
2003年9月,李立明(右三)一行赴牛津大學商討計畫事宜。受訪者供圖
不僅如此,CKB計畫也為制定更科學的公共衛生政策提供了依據。CKB 計畫的多項研究證據成果就被【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中國腦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 2019】、【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 2018 年修訂版】、【肥胖相關性高血壓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等參照。
「時至今日,全球如此規模的佇列研究仍然屈指可數,除了英國在2006年開展的UKB計畫(UK Biobank)外,就是中國的CKB計畫了。」李立明感慨。
對於CKB的未來,陳錚鳴也同樣充滿希冀。「伴隨著生物樣本的進一步檢測,我們也將獲得更多高品質的生物學資訊,或許會對現有的醫學、生物學發展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未來五到十年內,可能還會迎來第二個成果的井噴期。」
2016 年,李立明入選第九屆健康中國論壇年度十大人物。頒獎詞中有這樣一句總結:「讓流行病學贏得世界矚目」,這是對他在 CKB 計畫成果的社會性肯定。因為CKB 計畫,李立明獲得的殊榮不勝列舉,但他真正關心的,只有這些成果是否對公共衛生有所貢獻、對醫學發展有所助益。
今年68歲的李立明,日程表依舊排得很滿。作為公共衛生學專家的他,一年到頭幾乎沒幾天能待在家裏。山東青島、廣東深圳、吉林長春、福建廈門、遼寧大連、浙江寧波、重慶……這是他過去一段時間的行程表,但李立明並不覺得辛苦,反而樂在其中。
「做流病就要下現場,走基層,去了解中國當前的基本公共衛生問題,這樣才能做人民需要的科研。」他笑著對記者說。再次翻開眼前的宣傳冊,李立明翻頁的速度明顯慢了下來,低頭看看照片中的戰友,擡頭再看看眼前的他們,多了歲月的痕跡,不變的是那份執著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