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為什麽有些癌癥,一查出來就是晚期?可能是你做錯了篩查

2024-09-23健康
有個大學同學,是一家私企老板,雖然平日裏工作很忙,但也很註意飲食和健康,幾乎每年都要去做一次全身體檢。
半年前,他像之前那樣去做體檢,體檢結果很「完美」,除了血糖稍微有點高以外,幾乎沒什麽大問題。與此同時他還做了腫瘤標誌物檢查,這些指標也全部都在正常範圍內。
看到檢查結果,他很滿意,心想著每年一次全身體檢雖然要花不少錢,但好歹是物有所值。
兩個月前,他開始出現頻繁腹痛,由於本身飲食就不規律,再加上之前就有點小胃病,他以為是胃病又犯了。但這次他吃了胃藥後,卻怎麽也不見好轉。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完善了胃腸鏡檢查,結果這一查在結直腸中發現了惡性腫瘤。
看到這他傻了眼,明明體檢正常,腫瘤標誌物正常,指檢也正常,怎麽好端端的就腸癌了呢?
到這裏,我也覺得很遺憾,其實他這個腸癌早就應該被發現的。因為他本身就有腸癌家族史,體檢時就更應該關註這個問題。腸鏡是篩查腸癌的金標準,腫瘤標誌物並不是萬能的,有些人屬於腫瘤標誌物不敏感人群,而他恰好就是這類人。
在臨床上,有很多人病人都有類似的經歷,總以為自己做了體檢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體檢計畫不對還不如不體檢,甚至最後還可能變成癌癥的「障眼法」!
直白點說,就是體檢不做這6項檢查,相當於白做,得了癌癥都不知道!
為什麽年年都做常規體檢,為什麽發現癌癥時還是晚期?
這個疑問相信很多人都有,為什麽一發現就是晚期,為什麽就沒有早點發現?道理很簡單,因為大部份癌癥早期時,基本不會影響常規體檢的生理指標,比如血常規和肝腎功能等。
而我們每年在做常規體檢時,主要就是為了評估自己身體的整體狀況和主要器官功能,同時也可以診斷出一些常見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但常規體檢卻很難幫我們發現早期癌變的線索和蛛絲馬跡。
等到癥狀已經很明顯時,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了。事實上,早期如果能進行有針對性的癌癥篩查,發現癌癥早期病變並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就算是癌癥,其危險性也會降低很多。就比如早期結腸癌,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而早期乳癌甚至能達到100%。
體檢不做這6項檢查,得了癌癥都不知道
①低劑量螺旋CT
有些人習慣用X光片檢測肺癌,事實上X光片的分辨率低,所以檢出率也比較低,如果胸部X光片檢查診斷出是肺癌,那麽在臨床上往往已經是晚期。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用X光片檢查肺癌,就是在假裝查癌。
用CT檢測肺癌,分辨率高,肺癌腫瘤在1cm,甚至是0.8cm時就能被查出,所以建議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或者有肺癌家族史的,在體檢中把X光片換成低劑量螺旋CT。
②胃鏡
中國每年新發胃癌病例約48萬例,僅次於肺癌和結直腸癌,然而遺憾的是,體檢中只有不足1%的人會主動選擇胃鏡。
不敢做胃鏡,一方面是覺得麻煩,另方面是源自於對胃鏡的恐懼,更主要的是很多人在潛意識中覺得抽血、CT和彩超等都能發現胃鏡,其實所有檢查都無法替代胃鏡。
作為檢查胃病最常見的診斷方式,同時也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胃鏡不僅能直觀地看到食管和胃部的真實情況,是否存在病變,同時還能對可疑部位進行病理活檢。
建議年齡大於 60 周歲;中度以上萎縮性胃炎、慢性胃潰瘍等;惡性貧血者;有家族胃癌史;幽螺桿菌長期感染;胃息肉;長期腹痛反酸等高危人群要完善胃鏡檢查。
③腸鏡
和胃鏡一樣,腸鏡同樣是篩查腸癌的金標準,然而人們不願意接受腸鏡檢查的理由也是出奇一致,要麽是太麻煩,要麽是太痛苦。
但是反過來想想,和麻煩以及痛苦相比,如果能夠透過腸鏡發現早期病變或者腸癌的癌前病變腸息肉,那豈不是賺大了。
按照2020年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大腸癌篩查從45歲開始,不管男女,每年1次大便隱血檢測,每10年1次腸鏡檢查,直到75歲。
④甲胎蛋白+肝臟B超
諸多臨床實驗證明,B超聯合血清甲胎蛋白檢測肝癌準確率高達90%以上,是臨床上診斷早期肝癌的首選檢查方法。
在【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中也建議,肝癌篩查聯合套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臟B超檢查,高危人群每6個月篩查1次。
⑤乳腺鉬靶或彩超
乳癌已然成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所以能夠早期發現乳癌顯得尤為重要。通常情況下,乳腺鉬靶和彩超都可以作為乳癌的篩查選擇,一般建議女性從30歲開始,就可以定期進行乳癌的相關篩查。
⑥TCT
一聽說檢查宮頸癌,可能大部份人想到的都是HPV檢查,事實上HPV只是對病因的檢查,真正有效檢查宮頸癌的應該是TCT檢查。
TCT就是液基薄層細胞檢測,和傳統的宮頸刮片巴氏塗片檢查相比較,標本的滿意度和宮頸異常細胞檢出率都明顯提高了。
建議女性從30歲開始就可以做TCT和HPV聯合篩查,每5年做TCT和HPV檢查或者每3年做一次TCT以篩查宮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