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姚曉軍:專為傳染病患者手術的胸外科專家

2023-12-26健康

他是一名胸外科專家,而且是專門為傳染病患者做手術的胸外科專家。

他帶領科室團隊成員一年要做近900台手術,其手術量在國內同類專科醫院中位居前列。

他和團隊所做手術以結核和HIV感染者為主,其中有一半屬於高難度手術,很多患者是在輾轉多家醫院後才最終在這裏找到救治希望。

他叫姚曉軍,是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胸外科主任,年僅42歲的他憑借高超的手術技巧不斷挑戰高難,讓一個個患者絕處逢生,因此得到患者和同行的一致認可從而享譽西南。

他說,普通胸外科醫生透過手術治愈一個人,傳染病胸外科醫生透過手術不僅治愈一個人,而且保護一群人,「特別是結核病患者,治愈他們,就是保護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免於被傳染的風險。」

絕處逢生的患者

姚曉軍每周二、三上午門診,坐診時,「幾乎每次都會遇到有著相同經歷的患者。」

相同的經歷,就是就醫難,輾轉數家醫院,屢屢被拒絕,被拒絕的原因基本一致:身患傳染病,手術難度大。他們眼神中透露著求生的渴望,當姚曉軍告訴他們可以入院手術時,他們的眼睛突然亮了,仿佛生命之火被重新點燃。

成都某郊縣一位近80歲的老人就是如此。他是HIV感染者,合並肺癌和食道癌,兩種都是原發癌,他尚有手術機會,病毒載量控制很好,若接受手術,則可延長生命。然而他跑了多家醫院,均被婉拒。家人沒有放棄,經當地醫生推薦後帶著他來到成都市公衛中心找到姚曉軍,順利入院接受手術。

就在11月,姚曉軍帶領團隊采用胸腔鏡微創方式,先是切除肺部腫瘤,然後切除食管腫瘤,耗時近6小時,手術非常成功,術後老人恢復很好。「如果不是姚醫生,我只能在家等死了。」老人一句樸實的話道出他內心復雜的情感。

12月19日,姚曉軍門診來了一位85歲的食道癌患者,同樣是HIV感染者。在求治過程中,其他醫院醫生認為老人沒有手術價值,姚曉軍說:「只要病毒載量控制得好,身體條件好,而且有手術機會,為什麽沒價值呢?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在這裏找到治療希望後,老人匆匆趕回老家收拾東西準備入院。

對姚曉軍來說,拯救一條年輕的生命更是拯救了一個家庭。前不久,一名30多歲的男子從雲南趕赴成都找到姚曉軍。他的病情非常復雜,結核病菌侵蝕了他的肺,導致右肺中上葉毀損嚴重繼而反復咯血及結核耐藥,多年來輾轉多家醫院均被告知手術風險極大而選擇放棄,後因病情進一步加重導致全身皮下及縱隔氣腫,嚴重危及生命。

他是家裏的頂梁柱,如果無法治愈,他只能在痛苦中走向死亡,家庭也將為此坍塌。成都市公衛中心組成了一個由胸外科主導,結核科、放射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科室參與的強大MDT團隊,最終成功實施手術,將他從死亡線邊緣拉了回來。患者來的時候只能坐在輪椅上被推著走,整個臉腫得變了形;出院的時候,大家發現他有著一張清秀帥氣的臉,掛著燦爛的笑容,生活因此被照亮。

挑戰高難的醫者

姚曉軍博士畢業於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於2020年1月入職成都市公衛中心。最初他內心充滿了矛盾與猶豫,與傳染病患者打交道畢竟冒著一定的職業暴露風險。但他渴望在專業上有所挑戰,讓自己更具競爭力,在矛盾與猶豫後他依然選擇了做傳染病醫院的胸外科醫生。

他所謂的挑戰不僅僅是面臨職業暴露風險,更多是指手術難度。不論是結核性損毀肺還是HIV合並肺癌、食道癌,往往病人在來之前都經歷了多家醫院,其他醫院不敢接並非完全出於考慮傳染風險,而是此類病人胸腔內通常粘連嚴重,組織結構復雜,給手術帶來重重困難與挑戰。

姚曉軍告訴記者,肺結核患者通常要服用抗結核藥物1年左右,如果是耐藥結核,那麽需要服藥1—2年。特別是耐多藥結核患者,因為服藥會帶來很多副作用,所以部份人依從性不好,反復停藥導致復發率高,甚至造成肺毀損、肺空洞、支氣管擴張等,必須透過外科手術方式來救命。

遇到這類患者,手術基本都是高難度、高風險的。「他們整個胸腔都發生了嚴重粘連,需要小心翼翼地對粘連處進行逐一分離,把肺部充分暴露出來才能處理病變組織,有時候光分離胸腔粘連就要耗時1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通常出血較多,為手術增添巨大風險,整個手術如同走鋼絲一般。」

然而這僅僅是難度之一。因為面對的是傳染病患者,姚曉軍和團隊成員在手術時要進行多重防護,裏面穿一層洗手衣,中間穿層手術衣,最外面還需要套一層防護服。與此同時,需要戴雙層手套,頭部還需要戴面屏,防止血液濺入五官導致職業暴露。手套太緊容易影響血液迴圈,降低手的靈敏度,而面屏在燈光下容易反光影響視覺,增加手術操作難度。

這種種的高難與風險對醫生的技術技巧提出了極高要求,普通胸外科醫生很難適應,只有經過嚴苛訓練並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傳染病胸外科醫生才能從容應對。「我們常年做這樣的手術,做的病例多、經驗就豐富,在細節上知道如何把控。」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患者在這裏得到拯救,姚曉軍由此聲名遠播,除了四川省內患者會找上門來,雲南、貴州、西藏、甘肅、青海等地的危重癥患者也輾轉而來。他不僅在患者群體中樹立口碑,而且在胸外科領域也因技藝超群得到同行認可,有的患者到普通三甲醫院胸外科求治時,醫生會推薦去成都市公衛中心找姚曉軍,「你的手術難度很大,姚教授會幫到你。」

被充分保護的弱者

一年近900台手術,而且有一半是高難度手術,不論是數量還是難度,成都市公衛中心胸外科在省內都是位居前列,在國內也排位靠前。值得關註的是,這群患者是真正的「弱者」,不僅是疾病讓他們身體弱,更是經濟條件弱。「一般情況下,肺結核患者大多來自區域條件相對差、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就醫時病情重,以往治療不規範、不及時,因此才會導致肺毀損。」姚曉軍說。

在成都市公衛中心,並非姚曉軍一個人在戰鬥。除了胸外科團隊,為這群弱者提供幫助還需要全院多個科室大力協作。從機制上,他們建立了一個強大的MDT(多學科協作)團隊,除了身處主導地位的胸外科,還有結核科、感染科、內科、藥劑科、放射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科室以及後勤保障科室,當患者需要的時候,醫院醫務部會在第一時間牽頭進行全院大會診,為患者制定科學最佳化的治療方案,確保整個圍手術期的安全。

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了安全保障,那出院後呢?姚曉軍告訴記者,他們還有延續護理為每個手術患者提供康復幫助。

通常胸外科手術患者肺功能較差,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性訓練,成都市公衛中心胸外科安排了專門護士負責患者的出院後追蹤隨訪。患者留下了電話,添加了微信,利用通訊工具,專職護士袁曄會定期聯系患者,了解他們的康復情況,敦促他們每天有規律地進行鍛煉,提醒他們何時回醫院復查,就連飲食營養也會作具體安排。這是一件瑣碎而繁重的工作,但袁曄會根據編制的表格清單做到無一疏漏的回訪追蹤,「從主動和被動兩方面加強患者的依從性,讓他們得到充分保護,幫助他們完全康復,我們的任務才算結束。」

永不止步的奮鬥者

醫療技術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姚曉軍說:「傳染病患者要得到最前沿的技術治療,我們就必須掌握最前沿的治療理念、技術。」為此,他帶領胸外科的醫護人員一直在不斷尋求進步。

記者采訪當日是星期二,這天下午正好是胸外科醫生培訓日,這個制度已經延續了多年。該科有14名醫生,在人才梯隊布局上很合理。每周二下午除了要學習國際國內最新治療進展外,也包括一名醫生分享特殊病案。「我們分成不同的亞專業組,每個醫生管的病人情況不同,對特殊病案進行分享討論可以讓每個醫生都充分了解不同的罕見疾病及治療策略,促進大家共同進步。」姚曉軍對記者說,醫生為了講好最新治療動態並分享特殊病案,需要查閱大量資料、進行充分準備,這個過程就是一次很好的學習。

除了內部的學習,「走出去」也是關鍵的一環。成都市公衛中心胸外科每年都會輪流安排醫生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地,將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帶回來。由此出現了一個現象,「四川有的病人為了尋求治療,直接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在外面轉了一圈又回到成都,來到我們這裏,因為北京上海當地的同仁告訴他們:成都市公衛中心這種手術做得很好,沒有必要在這裏排隊耽誤時間。」

姚曉軍告訴記者,他們現在最想也最急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快透過醫聯體、科聯體的方式把技術輸送到省內的基層,讓常規胸外科技術能夠在基層開展,避免患者跑遠路,基層不能做的復雜、高難手術就轉診到成都市公衛中心,「特別是結核病、愛滋病高發的地方,我們已經在采取行動,讓患者得到更及時、更精準的手術治療。」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鄧曉洪 供圖 成都市公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