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三分鐘帶你了解血常規

2024-03-12健康

在就醫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檢查,在這些檢查中,血常規尤為基礎。而在血常規檢查中、紅血球計數、白血球計數、嗜中性球計數、嗜酸性球計數等往往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一、紅血球與血紅蛋白

對於健康人而言,紅血球與血紅蛋白處於一個參考區間內,即正常。成人男性的紅血球數一般為4.0-5.5*1012/L,血紅蛋白含量為120-160g/L;成年女性的紅血球數一般為3.5-5.0*1012/L,血紅蛋白含量為110-150g/L;新生兒的紅血球數一般為6.0-7.0*1012/L,血紅蛋白含量為170-200g/L.在數值評判中,一般成年男性及女性紅血球數增對超過上限0.5*1012/L,且血紅蛋白超過上限10g/L即認為增多。紅血球的增多或減少,往往反映著人體的健康情況。

對紅血球而言,一般異常情況存在著相對性增多、絕對性增多、生理性減少、病理性減少及形態改變五種情形。

紅血球的相對性增多,往往源於患者血容量的減少,可能由於嚴重嘔吐、大量出汗、腹瀉、大面積燒傷、甲亢等。

紅血球的絕對性增多則源於紅血球自身數量的增多,又分為繼發性紅血球增多癥和真性紅血球增多癥。繼發性紅血球增多癥由血中紅血球生成素增多所致,一方面可能由於人群血氧飽和度降低,機體紅血球生成素代償性增加多見於新生兒、嬰兒、高原居住者等健康人群或嚴重慢性心、肺疾病、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患者等。真性紅血球增多癥則主要源於骨髓增殖性腫瘤,此類患者的紅血球數量會持續顯著提升,且血紅蛋白濃度也大大高於常規數值。

紅血球的生理性減少多見於健康人群,如嬰幼兒及15歲以下的青少年、亦或是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

紅血球的病理性減少則預示著各類貧血,在排除生理性減少的各類人群情況後,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及進一步檢查進行細致診斷與評價。

在對紅血球的進一步檢查中,我們可以依據紅血球的具體形態進行患者病情的評估。在形態上,紅血球的異變又分為大小異常、形態異常、著色異常、結構異常這四種情形。大小異常即紅血球的直徑偏離了6-9微米的常規值,小則有著低色質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可能;大則有著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等可能;當紅血球的直徑大於15微米時,我們一般稱之為巨紅血球,此時高度可能為巨幼細胞貧血;除上述大小異常情形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大小兼有的情形,此時一般應考慮多種貧血的可能。至於紅血球形態的異常,其分類較多,如球形細胞,多見於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部份溶血性貧血;又如鐮形細胞,多見於鐮狀細胞貧血;再如鋸齒形細胞,肝病、尿毒癥、胃癌等,詳可見下表。紅血球的著色異常,有著淺、深、多種顏色三種情形,分別可能是由於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巨幼貧、球形細胞;增生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對於紅血球的結構異常,常見嗜堿性點彩、染色質小體、卡波環及有核紅血球,此四類可能分別源於巨幼貧、鉛中毒;溶血性貧血、巨幼貧;嚴重貧血、巨幼貧、鉛中毒;嬰幼兒、溶血性貧血、白血病、骨髓纖維化。

透過對紅血球數量、形態改變的綜合考量,我們往往可聚焦得出患者所患疾病的種類,進而對癥治療,綜合最佳的治療方案。

二、白血球

血常規的檢測中,白血球的相關檢測也是重要的組成部份。對於白血球的檢測而言,其計數往往是最為基礎的。一般而言,成年人的白血球計數為(4-10)*109/L;新生兒的白血球計數為(15-20)*109/L;6個月至兩歲的白血球計數為(11-12)*109/L.白血球計數的增多或減少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而依據形態的不同,白血球可進一步分為嗜中性球、嗜酸性球、嗜鹼性球、淋巴細胞和單核球。相應地,各類白血球也有著自身的參考範圍。

因嗜中性球在白血球中的占比較高,其數量的變化往往會引起白血球總量的直接變化。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外周血白血球與嗜中性球在一天記憶體在著波動,下午往往較早晨較高。另外,妊娠後期及分娩時、劇烈運動或勞動後、飽餐或淋浴後、高溫或嚴寒等都會使其短暫性升高。

而其病理性增高則可能由於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膿性感染)、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血細胞破壞、急性大出血(內臟出血時,白血球計數可能高達20*109/L)、急性中毒、白血病或部份腫瘤。

嗜中性球的減少則主要源於感染(尤其是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血液系統疾病(如貧血)、物理或化學因素損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此外,嗜中性球的核象變化、形態改變也提示著患者生理狀態的改變及病理變化的可能。

嗜酸性球的增多則提示著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皮膚病、血液病、某些惡性腫瘤、傳染病等;嗜酸性球的減少則往往出現於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或長期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嗜鹼性球的增多亦提示著過敏性疾病、血液病、惡性腫瘤等的可能;其減少則無明顯的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依據大小可分為大淋巴細胞及小淋巴細胞,其中小淋巴細胞可占到淋巴細胞總數的90%左右。嬰幼兒在出生後,其體內淋巴細胞往往占比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下降至成年人的參考範圍。

淋巴細胞的病理性增多可能源於感染性疾病(多為病毒感染)、成熟淋巴細胞腫瘤、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移植排斥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淋巴細胞數量相對正常,但在白血球乃至血細胞中的占比較高)等。淋巴細胞的減少則往往基於藥物或放射線的損傷、淋巴細胞的免疫缺陷等

單核球在嬰幼兒及兒童期數量略多,為生理性增多,其病理性增多則往往提示著感染、血液病的發生可能;單核球的減少一般也無明顯的臨床意義,但需要註意毛發狀細胞白血病的可能。

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人體血液中除紅血球、白血球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份。正常人的血小板參考值一般為(100-300)*109/L.在人體中,血小板與凝血功能有著緊密的聯系。血小板的增多或減少,往往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當血小板計數低於100*109/L時,我們稱之為血小板的減少。在這種情形下,人體的凝血功能往往受到抑制,相關患者會出現凝血功能的障礙。血小板的減少可見於血小板的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放射性損傷、急性白血病、巨幼細胞貧血、骨髓纖維化晚期等)、血小板破壞或消耗增多(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系統性紅斑狼瘡、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風疹等)、血小板分布異常(如脾腫大、血液被稀釋等)

當血小板計數高於400*109/L時,我們稱之為血小板的增多。此時,人體的凝血功能過分亢進,易出現血液粘稠、乃至血栓等。血小板計數的增高可分為原發性增多及反應性增兩種情形。原發性增多多見於骨髓增殖性腫瘤,如真性紅血球增多癥、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等;反應性增多則多見於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及某些癌癥病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