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67歲廣東大嬸糖尿病去世,從來不吃甜品,醫生惋惜:該忌嘴的沒控制

2024-10-16健康

聲明:本文均是結合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份情節存在「藝術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

" 醫生啊,我真的什麽甜的都不吃!你說,我這糖尿病咋就這麽嚴重呢? "陳大嬸的聲音一如往常洪亮,甚至帶著幾分無奈。

67歲的陳大嬸,一位熱心腸的廣東婦女,一輩子都在遵守「健康法則」。她從來不碰甜品,連糖果都不瞅一眼。

每次有人送糖水到家,陳大嬸總是笑著擺手說:「我可得小心點,糖尿病這東西可不好惹。」

可即便她這樣一位從不沾甜的老人,最終還是因糖尿病的並行癥離世了,這讓整個村子都沈浸在疑惑和悲傷中。

陳大嬸去世的那天,她的家人圍在醫生周圍,難以接受這個事實。「她這一輩子都沒怎麽碰過甜食,為啥還會得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形成緣由,絕非單純在於甜食,而更多地關聯著平衡的飲食以及生活方式 。其成因復雜,需綜合考量多種因素。」他緩緩解釋道。他頓了頓,換了個更接地氣的說法:「換句話說,不是你不吃糖就能躲得了糖尿病。」

「那為什麽她會得糖尿病?」

」醫生解釋道,「糖尿病有很多種因素,飲食只是一部份,基因、生活方式、其他疾病都是決定性的因素。」

陳大嬸,她一輩子雖然不吃甜品,但她可是個標準的‘大米飯愛好者’。 別看她滴甜不碰,但她的主食——米飯,每頓飯可是堆得像小山似的。

原來,陳大嬸的「甜」是從別的地方來的。

醫生繼續解釋道:「米飯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消化吸收後,最終會轉化為葡萄糖。」

對於有糖尿病風險的群體而言,過多攝取碳水化合物,易使血糖飆升。長此以往,胰島素抵抗情況或許會越發嚴峻。 就拿米飯來說,它雖然不甜,但能大振幅地推高血糖。

「長時間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是引發二型糖尿病的一大因素。實際上,全球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是由於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而不是甜食。」

有人疑惑地問:「那她一輩子飯量這麽大,為什麽突然就病了呢?」確實,陳大嬸以前可是村裏的健身榜樣。

年齡漸長,人體的代謝速率隨之減緩。 這是生命行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反映了身體機能的自然變化。」

年輕時,我們身體代謝活躍,胰島素分泌充沛,足以應對數量眾多的碳水化合物,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但到了老年,胰島素的分泌就開始減少,再加上她一直大量食用米飯,胰島細胞就更受壓了。

此外, 陳大嬸雖鮮少食用甜食,然而其退休後的生活方式卻漸趨不健康 。她的活動量銳減,長期未曾運動,此乃糖尿病惡化的關鍵要素之一。」

那些運動量少的老年人,得二型糖尿病的機率幾乎是經常運動者的兩倍。我們的身體需要運動來幫助消耗血糖,如果不動,則血糖只能在血液中堆積,導致胰島素調節功能受損,從而引起健康問題。

村裏人越聽越驚訝,原來糖尿病跟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並不是簡單的「吃糖」這麽一回事。尤其是當醫生提到缺乏運動時,村民們立馬想起陳大嬸近些年的生活狀態。

她從前在村裏是個活躍分子,幹農活、操持家務樣樣拿手,可近些年退休了,兒女孝順,不讓她幹活,成天在家喝茶、曬太陽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陳大嬸的體重開始逐漸增加,到了後來,連散步都懶得去。

醫生繼續耐心解釋:「糖尿病不僅是吃出來的,還是‘坐’出來的。 現代社會很多人以為少吃點甜的東西就能遠離糖尿病,但如果忽略了運動和整體的生活習慣,血糖問題遲早會找上門 。」

諸多二型糖尿病患者,並非日日食糖所致,實則多因長期運動匱乏、飲食失均所引發。

聽到這裏,陳大嬸的兒子終於明白過來,感慨道:「原來我們一直以為她健康,但其實她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早就出了問題。」

醫生點頭道:「是的,所以我們要註意的不僅僅是糖,而是整個飲食結構和平時的生活習慣。 尤其步入老年,胰島功能漸趨弱化,因而更需把控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加強運動,維系健康的體重。

村民們紛紛表示認同,醫生補充道:「還有一點很重要: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以為糖尿病只是老年人的問題,年輕人不必擔心。」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由於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久坐的生活方式,正面臨著糖尿病的威脅。尤其是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大幅提升。 這一群體更需警惕健康問題,加強自我管理以降低患病機率。

關於糖尿病您有什麽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胡瑞萍.基於PPARγ對糖轉運及代謝的影響探討羅格列酮對糖尿病小鼠胰臟癌模型的作用機制,中國藥理學通報,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