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黃芪只能補氣?太小看它了

2023-12-07健康

小編導讀

說到黃芪,對中藥有所了解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它補氣升陽的功效。其實除了補氣之外,黃芪在醫聖張仲景的手中的功效和適應證還有很多。暢銷書【我在東漢末年學中醫的日子——另辟蹊徑讀傷寒】的作者翁驍煒老師透過對【金匱要略】條文抽絲剝繭,對於黃芪的臨床體會頗有體會,快跟隨作者一探究竟吧。

今天我們討論一下黃芪。

黃芪是一味很有名的中藥,一般的中醫愛好者或許都能脫口而出:黃芪補氣。但我一直不太會用黃芪,直到上周末,有了一點領悟。

我不熟悉黃芪的藥性是因為一開始研究的側重點在【傷寒論】上,最近才逐漸轉移到了【金匱要略】。而【傷寒論】裏是沒有黃芪的,只有【金匱要略】裏有。

而我認為【傷寒論】討論的是津液層面的內容,而【金匱要略】則涉及到血氣層面。

我最先重視血氣問題和津液問題是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篇中,肺痿病機很明確,是津液層面的問題。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

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肺痿就是津液流失過多造成的。

再看肺癰的條文 ——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

當有膿血,吐之則死。」

這裏明確提到了肺癰和膿血相關。

再看桔梗湯條文——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再聯系到有一條解釋性的條文——

「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蒙可救,膿成則死。」

很明顯肺癰和血相關,而且膿也和血相關。

治療肺痿的是甘草乾薑湯,而治療肺癰的桔梗湯和甘草乾薑湯結構類似。 乾薑補充津液,能夠去痰;桔梗肯定和血相關,因為桔梗能排膿。

所以病人吐痰屬於津液問題,吐膿屬於血氣問題。

再看肺癰的另一個方子——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千金葦莖湯: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葦莖湯中桃仁和瓜瓣都是血層面的藥,也再次印證肺癰是血氣層面的問題。

這個條文中的「甲錯」引起了我的註意 ,再找出幾個有甲錯的條文——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大黃䗪蟲丸的肌膚甲錯是因為內有幹血,這裏甲錯又和血有關。

腸癰是因為腹內有癰膿,所以有其身甲錯,之前肺癰說過了膿和血相關,也和血有關。

所以能看出「甲錯」就是血的問題。

扯開一下,「甲錯」的意思,「甲」就是皮膚局部變硬,比如指甲、甲殼蟲都比較硬,「錯」就不清楚了,大概是交錯的意思吧。

再搬出一條有甲錯的條文,我們今天的主角就登場了——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得輕者,久久必生瞤。瞤極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其它的不看,就看「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有甲錯。

所以,桂枝加黃芪湯大機率是血氣層面的方,其中桂枝湯肯定是津液層面,那麽血氣層面的只能是黃芪了。

再看「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這裏有一個瘡,在【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十八】中有條文——

「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瘡和亡血有關,也是血氣層面的問題,再次說明黃芪是血藥。

印象裏,黃芪能治的癥狀有: 出汗、水腫、手腳麻木、身體癢,加上甲錯和惡瘡,我突然發現,黃芪治的都是表證!

表證不應該是【傷寒論】裏就能搞定的問題嗎?傷寒論用了很多個藥來治療表證,這個如數家珍了。

  • 疼痛用麻黃,癢是小痛也用麻黃
  • 骨頭痛用附子,屈伸不利用附子
  • 腫重用麻黃或者白朮
  • 肌肉酸痛用芍藥
  • 汗出用桂枝
  • 肌肉顫抖、手抖用茯苓
  • ……
  • 似乎完全用不到黃芪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為什麽會這樣呢?

    還是那個觀點:我認為【傷寒論】的主要矛盾在津液層面,而【金匱要略】會有更多血氣層面的方藥。

    所以【傷寒論】裏的這些藥的確能治這些癥狀,但都是在血氣沒有問題的前提下,如果血氣出了問題,這些藥就不夠用了。

    比如【傷寒論】裏有發汗禁忌的條文——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87.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瘡家和亡血家顯然都是血氣出了問題的,那麽他們有了表證後就不能簡單的用津液層面的發汗藥去解表。

    87條應該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85條恐怕就要用到黃芪了。

    好的,現在我們已經比較確定了黃芪作用在血氣層面,且作用位置在表,那麽現在的問題就是,黃芪對血起了什麽作用呢?

    黃芪是一味補藥,所以很可能是補血。

    從剛才有關的「瘡」的條文裏也可以看出來。

    「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有瘡的是亡血,黃芪能治瘡,那麽黃芪是補血藥更有把握了。

    再看芪芍桂酒湯條文——

    「問曰:黃汗之為病……發熱汗出而渴……」

    註意癥狀渴,我們知道瘀血是——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註意「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因為有瘀血導致血少所以口燥,但也因為有瘀血堵住,所以但欲漱水不欲咽。

    那麽黃芪的口渴證很可能就是單純的血少而沒有瘀血,這個和亡血用黃芪相一致,坐實黃芪補血。

    註意瘀血裏也有胸滿,就是胸悶,聯想到黃芪證有胸悶,可以認為,血少,無論是瘀血還是亡血都會導致胸悶。

    最後總結一下, 黃芪作用位置在表,能和除附子以外所有解表藥配合,本身藥證有甲錯、瘡、身體不仁、黃汗、胸悶口渴,作用是補血。

    【我在東漢末年學中醫的日子——另辟蹊徑讀傷寒】

    點選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本書作者翁驍煒老師深諳【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並透過條文與條文之間的聯系,推匯出了傷寒論中一系列常用方證與藥證。包括但不限於本文中提到的白朮證、茯苓證、麻黃證、附子證……

    以小說的形式,展示了推導的過程,讀來回味無窮,對臨床亦有極大啟發。

    為此,悅讀中醫專門做了一個 以「純粹經方」為學習內容的學習圈 ,本書第二作者王彤彤大夫(天使老師)會帶領大家一起「素讀」經典,並分享、解讀臨床醫案。

    現已分享並解讀臨床醫案30余個,並會持續更新。

    入圈僅需1元,歡迎參與學習。

    ❖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

    版權聲明

    本文部份內容轉自「東漢末年」公眾號,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 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