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醫生提醒:跟癌癥病人一起吃飯,一定要註意兩件事,千萬別忽視!

2024-04-01健康

過年期間,老陳經歷了一次特殊的飯局。

他有個戰友,前些年診斷出了胃癌, 由於患病程度較為嚴重,戰友想趁著身體還行的時候,和家人、朋友們一起吃個飯,便委托老陳去聯系酒店。

餐桌上,氣氛有些凝重,得知戰友身患癌癥,大部份人投來了別樣的關心。

「這個菜你不能吃吧,來你嘗嘗我這個,對身體好。」

「都這個情況了就別喝酒啦,咱們以茶代酒怎麽樣?」

還有些人在小聲嘀咕 :「都得癌癥了還嚷嚷著叫我們來吃飯,存的什麽心思,想把我們都傳染上是吧,而且這菜也太清淡了,清湯寡水的,說是請客結果只有他自己能吃。」

「你快別說了,咱自己知道就行了,又不是差他這頓飯,別叫人家聽見說咱們沒有同情心。」

戰友雖然看在眼裏,但也沒有多說什麽, 畢竟自己情況特殊,醫生專門囑咐了飲食方面需要註意的細節。

身患癌癥,往往意味著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

癌癥患者的病情進入一定階段後,其自理能力通常是比較差的,家人難免要照顧患者的飲食起居,共同進食也不是不可能。

那麽針對共同進食,尤其是癌癥患者的飲食,有哪些事需要註意呢?

一、第一件事:確保飲食的安全性

確保安全不只是針對陪護人員和家屬, 對於癌癥患者,同樣應該註重共同進食過程中的安全性。

在某些人眼中癌癥患者是攜帶病菌、病毒的個體,共同吃飯可能會造成有害物質的傳播,但實際上,癌癥並不具備傳播性。

簡單來說,如果只是正常一起吃飯,是不需要擔心癌癥會傳染的。

如果癌癥患者本身存在一些傳播性疾病,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醫護人員就不會允許家屬或陪護人員共同進食了。

確保患者飲食安全性的必要方式其實是分餐制, 這個行為看似在保護陪護人員和家屬,實際上卻在保護患者本身。

癌癥患者的身體素質,往往受到癌細胞的破壞,放化療的消耗,導致免疫能力日漸衰退。

也因此,癌癥患者免疫功能,無法有效抵禦外來物質造成的影響。

簡單來說,如果發生交叉感染,比如陪護人員身上攜帶病菌,透過共同進食傳播給了癌癥患者,其身體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會更高,且不良反應會更加明顯。

分餐制雖然不能完全杜絕外來有害物質的傳播,卻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此類物質大量接觸癌癥患者。

從傳播機率的角度來講,分餐制對癌癥患者的當前身體狀況起到了保護作用。

考慮到癌癥患者的抗病能力較差,食材本身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視。

不少家庭在照顧長期住院的癌癥患者時,都會選擇自己做飯、帶飯、送飯,以減少食堂買飯帶來的開銷。

因此在選擇食材、烹飪手法方面,也應該有所講究。

避免大量囤菜, 囤菜雖然能撿到一時的便宜,卻容易造成食材的大面積變質、串味。

針對癌癥患者的飲食制作,建議盡可能選擇新鮮食材,保質期以2天為限。

若食材在開放狀態下超過這個期限,就不推薦制作成病號飯了。

如果想在確保飲食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延長食材的保質期 ,可以嘗試將食材分類保存,並包上保鮮膜密封起來, 減少與空氣的接觸,能有效延長食材的保質期。

烹飪方面,首先要確保烹飪環境的衛生狀況,其次是掌握安全的烹飪技巧,保證生食在足夠高的溫度和足夠長的烹飪時間下完全熟透。

這樣做可以避免病菌和有害物質大量殘留,降低癌癥患者的進食負擔。

餐具的保養和更換也要註意,尤其是木質餐具。

筷子、勺子用久了會有細小溝壑容易殘留食物殘渣滋生細菌 ,兩三個月換一次或者使用不銹鋼餐具能有效減少細菌的傳播。

二、第二件事:合理地尊重並滿足患者偏好

臨床觀察發現, 大多數癌癥患者在經歷放化療等癌癥治療手段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癥狀 ,比如惡心嘔吐、進食困難、消化不良等都是比較常見的。

為了保證癌癥患者的營養攝入,同時改善胃腸道不良反應 ,選擇並制作患者平日裏愛吃的菜品就成了關鍵。

有些患者喜歡酸甜口味,有些喜歡鹹辣口味,家屬或陪護人員可以根據患者喜好制作出相應的菜品,以滿足患者飲食上的需求。

如果喜歡偏甜的味道,要避免食物添加劑或白糖的攝入,用蜂蜜替代是比較好的選擇。

需要提醒的是,考慮到癌癥患者一般不能吃口味偏重的食物,具體該如何調味,還請咨詢醫生。

菜品方面,推薦用軟爛的食物代替堅韌有較勁的食物,比如用魚肉替換牛肉,用蒸菜、燉菜替換炒菜。

癌癥患者的進食過程應該是輕松的 ,食物太硬或者結構復雜吃起來太費勁(比如比較難啃的排骨、鴨脖等),難免會給患者帶來額外壓力,繼而對進食產生排斥心理。

但如果患者十分享受復雜進食帶來的樂趣,也可在軟爛飲食的過程中合理穿插幾次,以提升患者的食欲。

如果患者已經進入恢復期,身體狀況好轉,適時地改變和調整飲食方案也很重要。

就好像嬰幼兒不斷成長,需要從軟泥狀輔食過渡到半顆粒狀食物一樣,癌癥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胃腸道功能恢復同樣需要加強飲食方面的鍛煉。

家屬和陪護人員在制作病號飯時,可以逐漸調整流食的濃稠度, 或者增加食材種類,從單一種類增加到多種類混合,同時創造顆粒感。

患者的胃腸道經過鍛煉,消化功能才會跟上身體需求,更好的接收和處理營養。

需要註意的是,患有不同癌癥的患者,在用藥環境的影響下,其進食細節可能需要進行細微調整。

部份食物當中的某些成分,會對患者本身造成不利影響,或者對藥物治療造成阻礙。

比如乳癌患者,醫生通常會建議對西柚忌口。

這是因為,西柚當中含有一種呋喃香豆素,進入人體後,可能會對正在服用的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吉非替尼等靶向藥造成抑制。

這類藥物的代謝受到幹擾,會改變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繼而影響治療效果。

包括部份化療藥可能對腎臟功能造成損傷,致使肌酐水平胡鉀水平呈現異常波動。

針對有此類情況的患者,通常會被限制攝入鉀含量較高的食物,比如香蕉、橙子、馬鈴薯、菠菜等。

同樣的,放化療過程中,患者胃腸道受到刺激,消化能力減弱。

如果盲目加入粗纖維食物,可能會造成消化緩慢、腹脹腹痛等問題, 加重進食後的不適感。

也因此,具體的飲食方案還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安排。

如果實在不知道患者能吃什麽,不能吃什麽,可以就患者的飲食偏好詳細咨詢醫生。

三、患者的心理需求,同樣值得關註!

癌癥患者的情況雖然值得同情,但同情心過多,反而會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負擔。

現實生活中,不只是陪護人員,包括不少家屬、親人,也會把癌癥患者天然的擺在「弱勢群體」的位置上。

簡而言之,無論是言語之間還是眼神,全都向患者透露著一個資訊: 「你是個病人,還是個癌癥病人。」

臨床研究指出,癌癥患者在經歷身體上的痛苦時,心理狀態會發生巨大變化。

他們會變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在人際關系當中,社交壓力倍增。

不可忽視的是,情緒問題通常伴隨著機體運作的復雜變化,消極情緒增加意味著負面因素帶來的風險提高。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醫生在癌癥治療過程中,都鼓勵患者保持良好心態的原因。

為了避免造成情緒上的壓力,無論是共同進食,還是日常相處, 都要盡可能與癌癥患者保持平等關系。

千萬不要以健康人和癌癥病人這種對立關系相處。

建議日常相處過程中,家屬或陪護人員不要用有色眼鏡看待患者,語言表達要盡可能平淡,把患者當成一個普通人。

聊天內容上可以更傾向於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家長裏短之類的。

增加長期住院患者的生活參與感,這對於改善患者情緒具有一定幫助。

總結

與癌癥患者共同進食,需要註意兩個方面的細節。

一是確保進食過程中的安全性, 這項原則不只是針對癌癥患者,陪同進食者同樣應該註意好個人防護,實行分餐制,同時確保食材新鮮、烹飪方式安全。

二是尊重患者喜好,按需求制作飲食。

按照喜好制作飯菜可以提高癌癥患者的食欲,確保營養被合理攝入。

針對不同型別的癌癥患者,要註意忌口,具體咨詢醫生即可。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提供情緒方面的支持。

不要把患者放在弱勢群體的位置上,用普通人的方式對待癌癥患者,這些人會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