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秋季已至,但中國多地依然有「秋老虎」肆虐。早晚涼、中午熱是這段時間的典型特征。
俗語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秋分之前的這段時間,不但晝夜溫差大,氣溫波動也變得更頻繁。一冷一熱,對人體多個臟腑來說,都是種考驗。於是感冒、咽喉腫痛、皮炎濕疹各種小病痛紛紛出來作怪。
但實際上,「秋老虎」雖看似「兇猛」,用對方法,也難發威。來看看這段時間的養生要求吧。
應對秋老虎,試試這五招
01調起居、解秋乏,適當多睡一小時
處暑節氣正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中陰氣增強,陽氣減弱,人體的陽氣也隨之內收,「秋乏」也就隨之出現。
中醫理論支持秋季「陰精收藏,收斂神氣」的養生法則,適當增加睡眠有利於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而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最佳方法。
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品質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對於老年人,建議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培養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閉目養神對身體也是極有好處的。對於年輕人來說,適當增加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減少「秋困」的出現。
02春天捂、秋天凍,避免過早添衣物
「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春捂」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促進陽氣生發。「秋凍」是為了促進陽氣潛降。
在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後吹風,也很容易傷風感冒。因此,處暑後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並沒有感覺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凍」對於適應與抗禦冬天的嚴寒都有很大的好處。
03多喝水、多喝粥,多吃潤燥生津食物
初秋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雨少、空氣濕度低。處暑也是「熱燥」的開始,比夏天的幹燥還要明顯,因此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毛發枯燥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幹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幹結等癥狀。
對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開水中加少量鹽或蜂蜜,還可多吃新鮮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蓮藕,還可喝一些銀耳、百合、蓮子、鴨子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食物煮成的粥湯。
04多開窗、少開空調,保護肚臍很重要
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建議室內外溫差保持在5℃左右,避免著涼感冒,還應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避免將家中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混濁、潮熱。
同時還要註意保護肚臍。如果對臍部防護不當,寒氣很容易透過肚臍侵入人體,引發身體不適。而寒氣如果在小腹部位積聚太多,還會導致各種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
05別偷懶、勤鍛煉,輕松運動身體棒
鍛煉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原則,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以「不累」為標準,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計畫。尤其是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運動的時間最好在早上和晚上,可選擇快走、打太極拳、爬山等運動方式,既能促進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氣神。但中午氣溫偏高,應盡量避免室外活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室外炎熱的天氣,會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
秋季飲食禁忌,吃蜜不吃姜,吃果不吃瓜
秋季是夏冬兩季的過渡時節,氣溫由熱向寒轉變,氣候變得涼爽幹燥起來,此時在飲食方面應有所禁忌,吃東西有明確的季節講究,為即將到來的寒冷季節做好準備,這也是幾千年來中國百姓親身經歷的經驗總結。
吃蜜不吃姜
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傷津耗氣,所以秋天養生的一個重點就是滋陰潤燥。而蜂蜜具有滋陰養肺的作用。古時有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的抗秋燥飲食良方。早上喝些鹽水,晚上喝些蜂蜜水,其實在一年四季都是不錯的養生秘方,在秋後尤為適合,不僅有助於美容養顏,還能起到潤腸排便的作用,非常簡單易行。
除蜂蜜外,也可多食用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止秋燥帶來的津液不足問題,減輕幹咳、咽幹口燥、肌膚失去光澤和腸燥便秘等身體不適癥狀。
此外,應避免或者減少食用辛辣燒烤類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如民間則有「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之說。
吃果不吃瓜
秋季天氣逐漸轉涼,加上夏季天熱時人們常食用寒涼食物,受損的脾胃一時半會還沒有完全恢復,故飲食上要註意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
民間有句俗語叫「秋瓜壞肚」。西瓜、苦瓜等瓜類食物大多內容質寒涼,若繼續吃寒涼的瓜果,會損害人體陽氣,尤其是對於老人、小孩和腸胃不好的人來說,多食瓜類容易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甚至出現頭昏乏力、身體困重等現象。
秋季可以適當吃一些具有生津潤燥作用的應季水果,不僅能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還能滋潤咽喉、緩解秋季口幹咽燥的情況。如梨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石榴具有生津止渴、收斂固澀的功效。
初秋,小心3種「秋病」找上門
處暑後,氣候逐漸轉涼,本身體質較弱的人,在這個季節容易發生或復發以下3類疾病。
壹
血壓波動
秋季氣溫變化較大,有時候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血管驟然收縮舒張,也容易引起中風、心梗等重大心腦血管事件。
老年高血壓患者務必重視血壓的監測和管理,遵醫囑或及時調整用藥方案。
並註意先兆癥狀,如發現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應及時送醫院治療,以防發生意外。
貳
咳嗽感冒
處暑是一年之中氣溫由高逐漸降低的轉折期,此後濕氣逐漸減弱,轉向幹熱,但炎夏的余熱未消,「秋老虎」還在虎視眈眈。
這段時間裏,晝夜溫差會逐漸增大,老年人及體弱者易受涼風,引發感冒、咳嗽、頭痛等疾病。
三
秋季腹瀉
夏日大量進食冷飲、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誘發腹瀉。
此時,要嚴格把好「進口關」,養成科學合理的膳食習慣,尤其註意腹部保暖。■
來源:廣東中醫藥
編輯:珠海市場監管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後台,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