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為什麽去醫院看病,醫生總是建議做CT檢查?不妨了解一下

2024-02-05健康
20世紀70年代初,第一台電子電腦斷層掃描(CT)誕生,自那以後人體的「秘密」在醫生面前一覽無余。伴隨著CT技術的迅速普及,CT檢查逐漸成為臨床疾病診斷的重要輔助工具之一。
CT實際上是電子電腦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的簡稱,根據我們身體的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和透過率的不同,套用高靈敏度的儀器對人體進行測量,隨後將測量到的數據透過電子電腦處理,攝下我們身體被檢查部位的斷面或者立體的影像,最終形成完整的三維資訊,並透過這個資訊幫助醫生發現人體內的一些病變,這便是CT的基本原理。
在醫生間流傳著一句話,叫「CT在手,天下我有」,這句話雖然是調侃,但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CT的使用越來越廣。
但凡事都有雙面性,CT檢查所帶來的便利是不容置疑的,與此同時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也出現了:比如為什麽一去醫院就被要求做CT檢查?CT檢查是不是有點泛濫了?CT檢查有沒有放射線?會不會致癌?
也許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景:頭疼了,去做個CT;肚子疼了,也去做個CT;腿疼胳膊疼,還是去做個CT...
醫生說做個CT,作為患者能怎麽辦,當然是選擇服從,哪怕心裏有怨言,哪怕肚子裏滿是疑惑,但CT該做還是得做。
雖然各個地區的CT價格不一樣,但普遍都要好幾百。尤其是多個部位需要一起的時候,價格更是翻一番。
於是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出現了:明明是去看醫生的,結果和醫生交流只有兩分鐘,還沒有問個所以然出來,疾病也沒診斷出來,上千塊錢就花出去了。
為什麽現在的CT檢查如此泛濫?真的是因為醫生水平不夠嗎?還是醫生想掙黑心錢?下面我想說一個真實病例。
這是一個42歲的男性患者,一開始患者大便變稀沒在意,後來情況越來越不對勁,大便不僅變稀了,次數也開始變多,並且其中還夾雜著一些油脂。
患者沒當回事,去藥店買了點助消化的藥吃了,癥狀果然緩解。三個月後,這種癥狀再次出現,並且怎麽用藥都不見緩解,於是來到醫院和醫生說明情況。
醫生當時建議他完善腹部檢查,看看臟器是否出了問題。患者卻心想著,大便問題肯定要看腸道,沒必要做其他檢查,就這樣一拖又是幾個月。
數月後,患者實在扛不住了,決定完善腹部CT,結果發現他的胰頭部位占位,這就意味著胰腺出現了不明性質的結節樣病竈。最終,患者被確診為晚期胰臟癌。
這個病例,不僅告訴我們身體有什麽不適要及時就醫,同時也說明一個問題,為什麽現在的CT檢查越來越普遍?
為什麽去醫院看病,醫生總是建議做CT檢查?
這個真不怪醫生或醫院,而是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首先,雖說現在還有「望聞問切」的檢查方式,但這種簡單的問診,有很大的誤診風險,這種誤診不管對患者還是對醫生來說,都是難以承受。
CT檢查就不一樣了,不僅檢查時間短,而且精度較高,很適合給病人篩查或者急診檢查。就比如說患者頭痛,如果不做檢查,醫生只能透過經驗來推測病因,但事實上會導致頭痛的疾病有很多,普通的感冒發燒會頭痛,沒休息好會頭痛,食物中毒會頭痛,腦出血和腦腫瘤也會頭痛。
這時如果做個頭顱CT平掃,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排查到底是什麽問題,不僅加快診斷,減少誤診的可能,同時也不會耽誤病情。如果有疑問,可以再進行磁共振檢查。
其次,還是為了準確性。在實際接診過程中,確實有些病人可能出於某種顧慮,不會對醫生說實話。而醫生就只能根據患者自己提供的病史、病癥以及體征等得到一個初步的診斷。
可哪怕只有1%的疑慮,都需要安排患者完善檢查,因為只有拿到科學權威嚴謹的報道,才能準確客觀地判斷。
最後就是適用範圍的問題,其實CT的適用範圍很廣,可以說是從頭到腳都可以檢查,除了胃腸道等特殊器官,幾乎是做到了「無死角」。相比之下,其他檢查就沒有這種優勢了,比如磁共振,就不適用於肺部,並且檢查時間長,有些患者無法配合完成檢查;又比如B超,穿透力很弱,對頭部和骨骼等檢查成像不會很理想。
做一次CT對身體傷害有多大?會不會致癌?
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擔心的,有學者曾做過專門的研究,將68萬名接受過CT檢測的孩童和1000萬名同齡但沒有接受過CT檢查的孩童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每1mSv的放射線量可導致患癌風險上升0.0017-0.002%。
按照這個標準,50mSv的單次劑量或者100mSv的終生劑量,不會引發健康風險。我們以肺部CT為例,一次的劑量約為8mSv,因此是處於安全範圍的。通常來說,建議普通人一年做CT不超4-6次。
因此,對於CT是否致癌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理性看待。放射線對人體的傷害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隨著醫療條件的提升,醫療裝置的進步,CT也在不斷發展,現在很多醫院都有128排,甚至有些醫院還要雙源CT,因此放射線量只會大大減少,而不會上升。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多一份理解,不管哪個行業都確實存在沒有道德和底線的人,但不能以偏概全,大部份醫生還是堅守醫德的。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加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