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心衰的中醫病因病機

2023-12-04健康

心衰是以心悸、氣喘、肢體水腫為主癥的一種病證。為多種慢性心系疾病反復發展,遷延不愈的最終歸宿。臨床上,輕者可僅表現為氣 短、不耐勞累,重者可見喘息心悸,不能平臥,或伴咳吐痰涎,尿少肢腫,或口唇發紺,脅下痞塊,頸脈顯露,甚至出現端坐呼吸,喘悸不 休,汗出肢冷等厥脫危象。西醫學中的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肥厚型或擴張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肺心病等導致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心衰一詞最早見於西晉·王叔和所著的【脈經·脾胃病】,曰:「心衰則伏,肝微則沈,故令脈伏而沈」,至宋代【聖濟總錄·心臟門】雲:「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其所提心衰只是對心氣衰微脈象和癥狀作了部份的描述,與今之心衰病本質相異。現代心衰病相關的癥狀描述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散在記載,【靈樞·脹論】雲:「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素問·痹論】雲:「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可見,【黃帝內經】雖未提及心衰病名,但「心脹」「心痹」表現當歸屬於心衰病範疇。東漢·張仲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心水」病名,【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指出:「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又【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雲:「水在心,心下堅築, 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與現代醫學心衰癥狀更加契合,受到後世諸多醫家的推崇,如【中藏經】雲:「心有水氣,則身腫不得臥,煩躁……」金·劉完素【河間六書】雲:「其 腫,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故「心水」被作為一個特定的疾病病名而沿用。所以,根據臨床特征本病可參考中醫的「心脹」「心痹」「心水」「水腫」等範疇。

關於其病機描述,【素問·水熱穴論】雲:「水病,下為胕腫大腹, 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諸病源候論·心病候】亦曰:「心氣不足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痛,驚悸,恍惚……是為心氣之虛也」, 強調心水以心氣虛為本,水飲內停為標。至清代,王清任、唐容川等大力倡導「瘀血」理論,認為「血管無氣,必停而為瘀」,「血積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發水腫」,對心衰病機認識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民國【中醫內科全書】進一步提出「心體腫脹」及「心臟本體之陽薄弱」為

病之本,開始關註心體結構變化對心之用的影響,認為該病乃心之體用俱病,但以心體為本。隨著對該病證候、病機認識的逐步加深,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在【懸壺漫錄】中首次提到「心衰」,並對其病因病機、癥狀、治療、預後等作了系統的論述,最終,心衰病名在1997年由國家技術監督局釋出的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被肯定。

【病因病機】

心衰的發生,多因久患心痹、真心痛或先天心臟疾患,日久不復, 引起心氣內虛,而因復感外邪、情誌刺激或勞倦過度更傷心體,心之陽氣虧虛,血行無力,瘀滯在心,血脈不通,內而氣血郁阻,迫使血津外泄,抑制水津回流。

1. 久病耗傷 心衰乃久患心系疾病漸積而成,疾病反復遷延必損及心之體用,或血脈瘀阻,心體失榮;或外邪留伏,中傷心體;或勞倦內 傷,心氣耗散,諸內外因均可致心之體用俱損,氣陽虧虛,進而加重心血瘀阻,臟腑失養,水液內聚之證。

2. 感受外邪 心氣內虛,復感六淫、疫毒之邪,趁虛內犯於心,如清· 葉天士【溫熱論】雲:「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素問·痹論】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證日久,可內舍於心。心衰病常因外感誘發或加重,心氣虛無以驅邪外出,日久則心體受損,心氣愈虛不復,加之外邪首犯肺衛,肺主治節失司,則進一步加重心血瘀 阻,而致臟腑失養,水津外泄。

3. 七情所傷 情誌失調,七情內傷,致臟腑氣機紊亂,血行受擾。暴怒傷肝,疏泄失職,心血為之逆亂;憂思氣結傷脾,血行滯緩,化源不足,不能上資心陽,則心氣內虛。七情皆透過其所應之臟影響心之氣血執行,致心脈痹阻,心體失養,水飲內生。

4. 勞倦內傷 勞力過度傷脾或房勞傷腎,氣血生化乏源,心體失養, 而致心氣內虛。勞倦內傷是心衰加重的關鍵誘因,【素問·舉痛論】雲:「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已虛之體,驟然氣耗,則虛者愈虛,運血無力,血脈瘀滯,水津外泄。

心衰病位在心,涉及肺、肝、脾、腎等臟。慢性心衰的最根本病機為心氣不足、心陽虧虛。心主血脈,肺主治節,共同協調氣血執行。心虛推動無力,肺氣治節失司,則血行瘀滯,水津外滲;肝之疏泄失職, 氣血逆亂,則心脈為之痹阻;脾失健運,化生乏源,心氣內虛,心體失養,痰飲內聚;腎氣虧虛,不能上資於心,則心體失榮,君火失用,進一步加重「虛、瘀、水」的惡性演變。臨床表現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有氣虛、氣陰兩虛及陽虛;標實主要為血瘀、痰濁、水飲。病變早期主要為心肺氣虛,運血無力,瘀血內停;中期因氣虛不復,瘀血日久,化赤生新不足,臟腑失榮而呈氣陰兩虛之證;後期氣虛及陽,瘀血愈甚,迫津外泄,抑制水津回流而致水濕泛溢,瘀血貫穿始終,此即【血證論】「血積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發水腫」之謂。因此,慢性心衰的病機可用「虛」「瘀」「水」三者概括,心氣心陽虧虛是病理基礎,血瘀是中心病理環節,痰濁和水飲是主要病理產物,整個病情是隨著心之氣陽虧虛的程度而從代償逐步進展到失代償階段,失代償的標誌往往是血瘀、水飲的進行性加重。